Clooney
Clooney

每天作輸出, 自然能夠每天睡覺前也比早上聰明一點點就足夠。

人多手腳亂? 還是人多好辦事? l 《集體錯覺》

第415天感想,人多手腳亂? 還是人多好辦事?最近看<終結平庸>的作者Todd Rose, 另一本新書稱為《集體錯覺》, 有另一種對群體的感受, 之前我們認知都是群體的力量, 就像在<百萬富翁>節目, 觀眾總是正確的, 或者維基百科能夠依靠網民的力量打造出比大英百科全書更完善, 更多, 更快的資料庫, 古時代也有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說法, 對於作者這本新書《集體錯覺》完全是一大反派。

2023年2月4日
人多手腳亂? 還是人多好辦事?
最近看<終結平庸>的作者Todd Rose, 另一本新書稱為《集體錯覺》, 有另一種對群體的感受, 之前我們認知都是群體的力量, 就像在<百萬富翁>節目, 觀眾總是正確的, 或者維基百科能夠依靠網民的力量打造出比大英百科全書更完善, 更多, 更快的資料庫, 古時代也有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說法, 對於作者這本新書《集體錯覺》完全是一大反派。

這本書提及很多實例去舉證, 證明出群體的力量不單沒有把問題解決, 還把事情變得更糟糕。
先以一架小型飛機上被一位空姐發現了一隻鱷魚, 空姐感到十分恐慌所以不斷移動到機頭位置, 而其他乘客看見空姐的古怪及恐慌就算看不到鱷魚也跟著空姐移動到機頭位置, 最後極大多數乘客也因此到機頭方向, 最後飛機因失衡關係而發生空難, 只有一位乘客及一隻鱷魚能夠存活下來, 而鱷魚也很快被發現的人所擊斃。
我們總以為跟著別人走, 甚至是大部分人走就是安全, 畢竟對方能看見自己沒有看見的事情, 就像這飛機空難件事裡面, 最終造成悲劇發生。
可能有讀者認為是一個極端的例子, 但是作者還舉出更多的例證說明, 比如: 美國醫院有十分之一的器官是被扔棄的, 但每年最少有四分一的患者因為等不到器官移植而死亡。這是為何呢? 原因在於, 美國的器官移植是以排隊優先次序去做手術, 前面的人可以有權拒絕, 當你是第五個, 甚至第十個人, 你知道前面的患者都「拒絕」這個器官的時候, 自然就會認為這個器官可能有「毛病」, 最後也因時間不足而拒絕, 所以被太多人拒絕的器官最終也會被棄掉。
但如果前面的人是因為安排不了手術的時間, 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而非這個器官出現問題呢? 這只是造成浪費的出現, 可能會有人講「前面九個人也拒絕了, 也不會每個人也安排不到時間吧?」
我們要知道一個現象就是, 當一件事 第一個人能夠理性分析, 第2個人也可以根據第1個人的分析再作出推理分析, 甚至其他的見解, 但去到第三個人就很大機會開始「盲從」第一或第二個人的意見, 除了因為他們已經剖開大部分的見解之外, 更多的是人的安全感和惰性在發揮作用。
就像經典著作<烏合之眾>所講, 人是群體的生物, 很容易受到共情, 步伐,語調的一致而被控制, 而且人的設定方向就是偏向低能量消耗, 群體的跟隨能夠方便自己以更短的路徑到達目的地, 不單是人, 蟻群, 甚至微生物「黏菌」都擁有跟隨最優/最短路線的特質。
即使一位人智慧, 能力有多高, 只要加入一個群眾裡面, 就很容易被磨平其思考能力, 所以在《集體錯覺》這本書的作者, 一再強調人應該要多問「為什麼」, 除了能夠打斷被群眾影響的情緒, 更加能夠喚醒個人的思維獨立性。

這樣的思維方式, 可能能夠避免我們在疫情, 打風前後去搶米, 搶衛生紙, 也可能讓我們看清不同混亂, 非理性局面的真相, 就像每次的金融危機的例子, 如: 鬱金香狂熱事件, 次按危機等, 而不容易陷入其中, 當然也有「智者」想在這些局面撈一筆快錢, 但要知道風險跟利潤是成正比例, 否則在2千年代股神巴菲特也不會在科網股狂熱的時候, 不持有相關類型的股票, 當時更被人稱為「過氣」, 但當泡沫爆破後, 又瞬間變成「神」。

也許要「逆群」而上的獨立思維對於人類體內的抗拒是十分之大, 因為這會使體內皮質醇快速上升, 也會更感到「不安」。但如果我們一直被這些「基因」控制著, 而跟隨大眾, 在投資上不但更容易成為韭菜, 在這個需要獨立思考的社會, 更顯得平平無奇, 最終的局面只會變得愈來愈糟, 難道讀者們喜歡這個「結果」嗎?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