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oney
Clooney

每天作輸出, 自然能夠每天睡覺前也比早上聰明一點點就足夠。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l 終結平庸 The end of average

第410天感想,在社會上很多人的思維都是希望比身邊的人「好少少」就心意滿足, 這也可能被他們稱為「知足」。但筆者認為只要我們跟人作出比較的時候其實已經跟「知足」已經距離愈來愈遠, 因為當人們擁有「好少少」的時候, 就會跟其他人再作出比較, 希望「更好少少」, 因為知足並不是由比較所獲得, 而是由自身的幸福, 當下, 感受而取得的。

2023年1月29日
在社會上很多人的思維都是希望比身邊的人「好少少」就心意滿足, 這也可能被他們稱為「知足」。但筆者認為只要我們跟人作出比較的時候其實已經跟「知足」已經距離愈來愈遠, 因為當人們擁有「好少少」的時候, 就會跟其他人再作出比較, 希望「更好少少」, 因為知足並不是由比較所獲得, 而是由自身的幸福, 當下, 感受而取得的。

今天筆者並不是想作出「知足」的定義及分享, 反而是「好少少」的行為, 態度作出分享。
最近筆者的一位好朋友分享他發現一個現象, 就是一些比較差的高中畢業的學生, 即使他們之後上大學, 但依然會有一個觀念就是自己比「平均數高一些就可以」的心態。
正如之前文章都有提及, 如果讀者的目標只是希望有5%-20%的改進, 其實只會局限自己發展的潛力, 且很難跳出框框令自己有「質」的改變, 這就是很多人所想的格局。

因此今天想分享一本書名為終結平庸 The end of average, 作者是哈佛大學著名教授陶德.羅斯, 他表示, 現今的教育制度其實是由工業革命所造成的產品, 學校用一定的範圍去考核不同的學生, 老師用一種方法去教育數百位同學, 目的就是希望學生成為一個「平均人」, 容易測量, 容易評估他們將來的能力及技巧。

書中有一個十分有趣的例子, 研究人員觀察28個嬰兒學會走路的方法, 發覺他們有超過25種不同的方式去學習走路, 且結果就是28位嬰兒都成功走路, 這研究進一步表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學習方式, 方法, 都可能會對自己有最優的路徑, 但現今的學習, 社會,卻用工業時代的標準去考核,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甚至是我們這一代人, 對於現今這個科技,大數據, 智能,自由的世代已經不合適, 很多事情可以透過IA去解決, 透過機械人去幫忙人類。
所以我們並不需要做一個標準化, 「平均, 平庸」的人去配合工業社會, 每個人外表, 技能, 長短處, 都各有不同, 為什麼不能夠各發揮所長呢? 而是受到傳統的分配方式去規限人的選擇及決定。

未來社會不需要平均人, 需要的是有特長, 特色的人, 而平均人都很難受到觀眾愛慕, 就像韓國很多長相相同的女明星, 她們正正為了得到標準「美」而失去個人特色。
我們也不要追求只有「好少少」的角色, 因為每個人的定位, 立場, 特色都不相同, 我們更需要的是利用自己的長處好好發揮, 利用槓桿, 盡可能使用出質的改變, 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