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oney
Clooney

每天作輸出, 自然能夠每天睡覺前也比早上聰明一點點就足夠。

聰明的半途而廢 l《放棄的藝術》

第321天讀後感,孟母教導我們不要半途而廢, 但這本書是教導我們放棄, 看似跟我們之前所學的有所違背,其實並不是, 因書中所教育我們的是有技巧的半途而廢。

2022年10月10日
在看接觸這本書之前, 我認為放棄跟堅持之間,很難去掌握雙方之間的距離, 到底有些事我應該要放棄, 還是應該要堅持下去? 到底是否是近在咫尺的勝利還是正在走一條無間地獄的道路, 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當我在接觸後發現, 這本書並不只是讓我們學會放棄, 更重要的是審視自己的選擇, 用另一個思維角度去切入讀者是否應該放棄這件事。

首先, 在書藉中作者有前半段分別講一些坊間堅持的偏誤, 比如: (1)人們經常以身邊經常聽到的案例或趣聞當作思考的基準, 而他們忽略成功的機率及是否存在幸存者偏差; (2)近在咫尺的勝利, 即是總以為自己只是欠缺運氣, 受到沉沒成本的影響,讓自己一直堅持下去; (3)間斷強化 — 即是不規律的獎勵, 讓堅持者好像看到希望之餘, 還能堅持下去。這就像在股市市場中的散戶般, 總有一些人依靠運氣一開始賺取不少金錢。但長遠以後, 只要其判斷及策略並非高品質, 就會漸漸輸掉本金, 雖然有時候做錯決策, 市場也會給你一點甜點, 但大致上都會失敗, 就像在玩賭場21點的時候, 你已經拿著20點卻叫莊家多發一張牌給自己, 結果是A, 變成21點, 剛好搶了對方的A, 雖然你這個結果是正確, 但是長遠來說絕對是一個差勁的決策, 因為只要出A以外的牌都會輸掉全部金錢, 但你會認為自己是神手, 依靠技術去贏得這場比賽, 甚至重複地做「傻事」, 自以為正確的。

因此, 作者認為讀者應該要進行 「目標脫離」, 這比「放棄」這字用得更美, 更有哲學感。
在進行「目標脫離」的時候, 必須要懂得分辦兩種目標動機, 包括:「接近型目標」以及「迴避型目標」。
「接近型目標」: 代表著一心一意為了達成目標而行動, 思考的動機, 例如: 當我想小孩都得到更開心,更幸福的生活, 所以我選擇去做教師, 去做社工, 去幫助一些小孩, 教育一些小孩, 希望盡一分綿力去令他們改善生活, 改變心態。

「迴避型目標」:代表著為了逃避一些不想發生的事情, 而去行動及思考的動機, 例如: 我選擇去做教師, 去做社工, 目的是為了找一些穩定的工作, 聽起來比較高尚的職業, 甚至逃避生活所帶來壓力, 因為教師薪高糧準, 比較著重於生存本能。

雖然以上的目標都是找一份教育的職業, 去念一些教育上的文憑, 但當他們處於同一個困境的時候, 比如: 每天上班時間, 連同教案的整理需要12小時, 他們同時在思考是否應該放棄這份理念及工作的時候, 就應該有所不同的選擇。「接近型目標」的人應該要堅持及嘗試去找解決的辨法, 而「迴避型目標」應該選擇的就是放棄的藝術。

就像在吃自助餐的時候, 如果你喜愛吃面包, 當你去選擇吃一些三文治, 也不會覺得有太大問題, 但如果你並不喜歡吃, 你應該要學會放棄, 認識更多的自己, 去選擇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 喜歡吃的東西, 因為當你強迫自己選擇之後, 你只會令自己變飽, 時間變少, 能夠選擇的範圍就變得局限起來。
這階段就需要去到目標脫離, 去選擇別的目標才是上上之計。

人生最難的局面可能是我們「無得選擇」, 認為自己只能依靠教師這份工作去生活下去, 已經「回不了頭」, 作者就帶出一些心理學的理論, 人類總是對於悲觀的事情過份地悲觀, 對於樂觀的事情過份樂觀, 如: 「達克效應」, 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錯誤地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優秀。在悲觀情況也是, 所以我們別以為放棄目標, 脫離目標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 相反, 我們很常在數年或數十年後會後悔當初為什麼並沒有作出某一個決定, 而是選擇了不改變, 比如: 為什麼當年我沒有勇氣跟女神告白, 為什麼沒有決定辭職去創業等等, 都很可能是來自於負面的心理作用。

只要我們有勇氣地作出選擇, 不論最後選擇的是堅持或是放棄, 只要是透過自己的思考, 分析, 配合自己「心」中所想, 就不會後悔, 因為這都是你已經盡力的判斷。

放棄並不難, 但有技術的放棄才是我們這一代人最需要的藝術。

Credit: 《放棄的藝術》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