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oney
Clooney

每天作輸出, 自然能夠每天睡覺前也比早上聰明一點點就足夠。

思考問題上的邏輯 我們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思維? l<底層邏輯>

第262天讀後感, 有人一眼就看清真理, 卻有些人用盡一生也未能參透真理, 他們的分別可能就是在於思維邏輯的分別, 這本書能讓大家在千變萬化的世界中,認清所有真相!(by 作者)

2022年8月11日
我們思考問題的時候, 很常會被一些陷阱式問題所控制著自己的想法, 其中一個就是「為什麼」的句式, 當有人向你問起「為什麼你給家用那麼少?」, 你就會為了扣題, 彷彿就默認自己是給很少的家用, 而作出解釋或為自己作一個藉口, 最常見的就是在法庭上指控官跟疑犯進行的對話, 目的就是想套疑犯的說話或製造出疑犯像有做的氣氛給陪審團或法官知道。

這是一個很「聰明」的做法,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更加難去發現有人用這個方法去控制我們的思想, 在<底層邏輯>書中更形容為「注射式洗腦」, 我們在提問及回答時應該多加留意這些問題的句式, 以免我們在討論的時候, 「大前提」已經是錯誤了, 那麼又如何可以講清楚底層邏輯呢?

另外, 作者用流程、制度與系統等三方面去說明一個頂級優秀的人才應該要如何作出決策, 普通人只會希望改善流程去改變「結果」, 而優秀的人會利用制度試著改變「原因」, 而頂級優秀的人才會以系統去改變「模型」。 前兩者可以說是「管理」, 而最後一者就是「治理」。
就像書中例子所說, 在員工膳食方面, 微軟所選擇的並不是很多公司會改用招標(選擇流程) 選定一間最好的公司, 或是訂下食物質素標準讓供應商去合乎(制度)。相反 他們為了提升員工膳食福利午餐供應商跟晚餐供應商都是使用不同的服務商, 而每3個月會評分一次(系統), 好的服務商會停留在午餐供應員工膳食, 比較差的會留在晚餐, 如果連續6個月(即2次評分)都是午餐的供應商比較好, 晚餐的供應商就會被更換至另一間, 目的就是增加競爭力。
這就是一個好的「系統」及「模型」, 絕對比起只改善流程及制度更有用, 因為所做的事是更宏觀, 所以我們在思考問題的底層邏輯時要多用到「系統」及「模型」的方法, 跳出改善流程及制度的框框。

在思考問題上, 作者更表示我們應該多用數學的思維方式, 包括機率概念, 微積分, 幾何學, 代數及博弈論等等, 讓自己的邏輯推理更為「可證」, 比如: 當一件事成功機率是20%, 如果我們想提升到9成以上需要重複做多少次? 答案並不是5次, 而是需要11次, (計算方式是由失敗的機率0.8^11 答案就是9x%以上會成功) , 而且也會讓我們知道更多世界的真理, 只要次數足夠多, 就一定會出現所謂的「低機率事件」, 也是由數學中能夠「可證」的。
當我們擁有數學的思維就能夠更易尋找出底層邏輯。

也有很多人會認為辯論是思考問題推理邏輯的快慢考驗, 對於作者來說, 只要知道規則所在就能夠成為辯論高手。
首先, 我們要知道辯論的正反方是無法被說服的, 因此我們需要改變的是觀眾/評審的看法, 再者普遍辯論議題都是雙方都沒有絕對的答案, 而且他們都會引用出不少論據, 所以最常見的反駁就是一直在針對對方的「前設」以及論證手法, 比如:因果論證, 比喻論證, 因為這方面就屬於整個思考問題的底層邏輯, 也是最易被突破的。

Credit:<底層邏輯>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