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oney
Clooney

每天作輸出, 自然能夠每天睡覺前也比早上聰明一點點就足夠。

人類的「劣性」基因?

第165天讀後感, 有些看似是人類的「劣性」基因, 其實是我們祖先的保命基因, 保留在現今, 當我們能夠發現及理解後, 自然就能夠避開, 成為一個「特別」的人, 帶我們一步一步邁向成功。<人類大歷史>

2022年4月27日

今天也是說<人類大歷史>中, 有關人類演變的基因。
我們都知道, 生物會從不同的環境因素, 而轉變不同的形態去生存, 比如, 當初甲蟲,昆蟲等生物是不會飛, 他們的翅膀是從幾百萬年前, 由蟲子身上突起的部分演化而來的, 原本蟲子身上突起的部分是因為這樣能增加表面積, 接收更多陽光, 也就更能保暖。但在這緩慢的演化過程中, 這些太陽能接收器愈長愈大, 剛好為了讓突起的表面績最大化, 重量也會變輕, 就是為了吸收陽光而已, 卻變成空氣動力學之中的「飛行」, 或是「超大的跳躍」。

而我們人類, 只是在最近的數萬年才開始集體活動(起過數萬人) , 在一萬年內才開始農業革命, 即是人類不再需要周圍捕捉獵物, 也不用擔心糧食不足問題, 變得都開始固守陣地, 把自己的農田打理好, 也因此演化成一個一個不同的農村, 社會, 甚至國家, 因為愈多人就能夠愈多人手去調理農務, 食物也會愈多, 不像之前的生活, 人多就恐怕捕捉的食物不夠分享其他人。
在這短短的一萬年之間, 對於大自然, 人類的基因恐怕未有足夠的時候去演變, 特別是在這數十年科技才突然冒起的時代, 更加難以適應, 因此我們能在自己的身理及心理上, 看到自己「原始人」的本能。
比如說: 「貪食基因」, 高熱量食物對人不好, 但為什麼老是戒不掉, 在香港, 台灣, 甚至美國也愈來愈多青少年也變得愈來愈肥胖, 還漸漸蔓延到開發中國家, 這就要從更「遠」的採集者祖先的飲食習慣說起。
當數十萬年前, 人類住在草原上,或森林裡, 高熱量的甜食非常罕見, 永遠供不應求。
如果是三萬年前的採集者, 想吃甜食只有一種可能: 熟透的水果。所以石器時代的女性一旦踫到一棵長滿甜美無花果的樹, 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立刻吃到吃不下為止, 否則等到附近的狒狒也發現這樹, 可就一顆也吃不到了。於是, 這種想大口吃下高熱量食物的直覺本能, 就這樣深植在我們的基因裡, 如果在科學裡的說明, 就是當我們見到甜吃等食物, 就會剌激腦部多巴洝等的分泌, 讓我們停止不了食欲及欲望。而這個「貪食基因」的理論已經得到廣泛的接受。
也有林林種種不同的理論, 去推測我們現代人的行為是被祖先影響, 再舉例說:
「損失規避」也是同來自於當初「祖先」的生存習慣及基因而成, 原始社會初期,打獵是獲得食物的主要方式。打中獵物就能維持生存,失敗則意味著失去食物、體力甚至丟掉性命。久而久之,對失去的恐懼心理逐漸根深蒂固,深深寫進人類大腦的底層基因。相比較追求獲得,人們總是更傾向於避免損失,這種對損失更加敏感的底層心理狀態就是「損失規避」。這個源自於祖先的自我保護心理, 但這也影響我們未能夠以「機率」理性的角度評估事情的全部。

因此, 如果我們想在這個「被文化規範」的社會中進步, 或是有別於他人, 就需要了解及運用一些「反人性」的操作及特質, 這樣就變得更「有才華」, 正如日本第一牛郎 Roland, 他小時候不喜歡吃某種食物, 他的班主任打電話給他的爸爸投訴, 但爸爸卻回答說:「很挑食? 會說自己什麼都喜歡, 怎樣都可以的人, 他們所說的喜歡到底有什麼價值可言?我都教育我的孩子, 不要成為無法確實說出自己討厭什麼的男人」。正正是因為這種跳出「框框」的人, 而不是接受他人批評, 就改變自我的想法, 才可能使自己的兒子Roland 走向特別及成功的一步。
不要被「框框」所控制著自己, 也不要被「文化」所規範著自己的行為, 這不是鼓勵別人去「犯法」而是更宏觀地觀看著大局的其中一個必要的思維。

Credit: <人類大歷史>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