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oney
Clooney

每天作輸出, 自然能夠每天睡覺前也比早上聰明一點點就足夠。

共同體

第133天讀後感, 阿德勒的學說。

2022年3月26日
我們人生到底是為了什麼而生存? 有什麼價值?
先不直接討論這個嚴肅的問題,先由我們身邊的團體說起。
我們很多時候也會把「家庭」, 「公司」,或是「國家」, 為一個共同體, 比如說: 父母為家庭而付出, 同事為公司而付出畢生的時間, 甚至軍人為國家付出自己的性命。在社會學上, 「社會最少單位」是只有你和我, 兩個人已經算做一個社會。人類的基本需求就是在共同體有自己的位置, 就像在家庭裡負責賺錢的, 在公司裡負責搞活動的等等, 但阿德勒表示這些共同體概念我們應該把它無限放大, 不只局限在自己, 家庭, 公司, 國家, 甚至全世界, 宇宙, 銀河系的共同體, 這樣是對我們百利而無一害的做法。
原因在於, 有人一退休就變得無精打采, 在外國很常見在退休後的人士,自殺的機率是比起在職人士高, 因為他們無法接受從公司這個共同體脫離,失去頭銜和名片,變成一個普通又沒有名氣的「一般人」,於是就會想不開, 甚至會覺得自己老了好幾歲, 或是, 當我們的兒女,甚至伴侶離去的時候, 就會失去動力, 認為自己的價值及需要已經失去了。但如果我們能夠把共同體延伸至國家, 全世界, 甚至宇宙的位置, 自然就會覺得活得有價值, 而且一直在活下去的理由及熱情, 因為我們能帶給這個價值, 即使你是「躺平」專家, 也會帶來社會的價值, 例如: 你會買東西吃, 會叫外送, 這樣都能夠為社會, 為地區, 為別人帶來一種意義, 或是金錢。這也是一種價值。

而更有趣的是, 有人說: 那麼如果是植物人呢? 長期要別人照顧浪費金錢和時間的有問題小孩呢? 這是不是只會為社會帶來醫療壓力, 也會成為身邊的人負擔, 這樣就是無價值吧, 他們應該也會想去「安樂死」吧? 作者說: 否, 因為他們有「存在的價值及意義」, 比如說: 他們的父母, 每天去醫院探望自己的兒子, 或是植物人的親友, 目的就是為了給自己心靈有所寄托, 也會抱懷希望去過著每一天, 你給他們是有意義的價值, 或許他們會更珍惜身邊的人, 更注意健康, 所以別因為一些不同的小事就讓自己陷入負面狀態, 甚至認為自己是無價值, 無意義, 沒有勇氣生存下去。

當我們能把不同的共同體都分割起來, 使可以認知「還有更多其他的共同體」, 特別是「有更大的共同體」存在, 當我們成長了要從「學校」離開, 到「公司」, 甚至「家庭」也會離你而去, 我們還有更多不同的共同體, 或者地區, 及國家去等你去貢獻及幫忙。
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 最喜愛的說話是: 「一旦知道世界有多大, 就會了解自己在學校所受過的痛苦根本是「咖啡標裡的風暴」。只要離開杯子, 連狂風暴雨都會變成微風。
這正正是<僧人心態>所說的, 當我們能把痛苦仔細地分為不同的分數, 自然就會對於目前所感受的痛苦大大降低了, 例如:我們會覺得掉失銀包,絕對是一件很傷心,令情緒低落好幾天的事, 但如果我們能跟失戀了,考不進理想的大學,父母離去等等的事件相比, 由1—10分排列好,想必掉失銀包只是5分以下的傷心及痛苦吧, 而這樣的分數我們又可必浪費時間及精神去為這件事而焦慮及情緒化呢?

所以我們不要只局限自己的思維及共同體在一個團體裡, 要把局面看得更宏觀, 畢竟這個世界也不是圍著「自己」而轉, 我們不是童話裡的公主或王子, 我們必須主動站起來,向不同的共同體跨出第一步, 不要想著「這個團體/人會給我什麼?」而是「我可以給這個團體/人什麼。」這就是參與共同體。當我們有份去貢獻及付出自然也會帶來歸屬感。
正如, 當我們有份去編輯一本書, 當每次我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 自然也會帶來安身感及歸屬感, 因為這是你有份創造的。這包括你為這個社區清理垃圾等等的行為。

Credit: 被討厭的勇氣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