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涼
秋涼

早年給體制打過工,業餘策展人,在韓國和義大利生活過,目前以陸配身份在台灣讀博。

留学的人是溯洄的鱼|野聲电台第八期

欢迎扫码收听我们的播客节目「野聲电台」
三月以来,为预防境外疫情输入风险,中国民航局出台了“五个一”政策,将众多留学生和华人华侨挡在了国门之外。这场疫情改变了留学的面貌,许多人的留学计划也因此被打乱,未来赴海外留学可能也不再是顺理成章的选择。在野聲电台第八期中,我和Adon分享了各自的海外经历,并与你分享John Denver的经典歌曲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以及上世纪20年代老舍先生的留学题材小说《二马》。

秋凉:最近,中国民航局推行的“五个一”政策引起了留学生的讨论,什么叫“五个一”政策呢?就是指“一家航空公司、一个国家、一条航线、一周一班”的砍国际航班政策,从3月29日开始实施,6月仍将持续,且有可能持续到9月底。根据公众号“西雅图雷尼尔”的说法:“这个政策非常有效地将大量的海外留学生,华人华侨都挡在了国门之外,整个4月,中国从全球共接回了3000名左右的留学生。而仅仅在美国就有近40万留学生。”

从我朋友圈的情况来看,不光是美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很多国家的留学生都受到了很大影响,特别是最近要毕业或者签证即将到期的留学生,有些同学已经退租了,却在临行前收到机票被取消的通知,陷入了无处可去、无家可归的“黑户”境地。在黑心机票代理的操控下,目前回国航班票价疯涨,例如米兰回北京的单程机票已经涨到4万多元一张,伦敦回上海的单程机票飙至5到6万元,将近平时价格的十倍,还一票难求,以至于微博上有人重新定义了五个一:“一个中国人一旦出国当了一个留学生就会一直买不到一张回国的机票。”

“五个一”政策

三月初,也就是“五个一”政策出台之前,由于极个别归国人员瞒报谎报个人情况,不配合防疫安排,加大了境外疫情输入风险,国内的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一些针对留学生的歧视性言论,说“建设家乡你不行,千里投毒第一名”,“祖国拿你当亲人,你把祖国当冤大头”。人民日报对此作出评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中国公民,是我们的同胞。海外疫情严重,祖国是他们的避风港,回到祖国怀抱是他们的合法权利,保护好他们也是国家的责任。”但很快,3月底“五个一”政策出台,许多原本计划回国的留学生发现自己陷入了滞留危机。4月3号,肖美丽主持的播客“有点田园”做了一期节目《疫情该不该回国|聊留学生面对的内外夹击的歧视》,讨论了这种困境背后的成因,在此特别推荐大家听一听。

那回到我们今天的话题,无论疫情何时结束,留学圈受到的打击无疑是巨大和深远的,很多人的留学规划被打乱,也可能会重新审视留学的意义。也许从此以后,出国读书不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而那些选择了出国读书的人,在毕业的那一刻,也会面临着何去何从的纠结。我曾经采访过一些在国外学艺术的朋友,有的人毕业后选择留在国外,为了那份“随心所欲”,有的人则选择回国,试着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闯出一片天。那我和Adon都曾经是留学生,目前仍然留在意大利,Adon,你先来说说自己为什么会选择出国读书吧。


为什么选择意大利

Adon:出国留学这个想法存在我脑袋里很久了。我大学读的是建筑系,一直觉得自己应该出国,但没有明确要去哪里,比较倾向于去欧洲,主要是因为在台湾,我们受到美国和日韩影响比较重,美国就像一个更先进的台湾,让我没有那么好奇,而欧洲和北非对我来说像一个神秘的沙漠。我大学期间和家人旅行,一起去过欧洲大部分国家,我父母虽然支持我出国,但他们并不了解我真正想出国的原因:表面上我们都同意我出国,但我自己并不想只拿个学位,而是更深、更广地体会当地生活,呆得久一点;而我的家人是希望我尽快拿到学历,镀个金然后马上回到台湾发展。

在台湾,很多人留学的首选是美国和英国,去欧洲的话是选择荷兰,我自己对这几个国家都没什么兴趣,想选择一个有英语授课的非英语国家。当时欧洲刚开始有学校用英语授课,米兰理工大学的学费不贵,有奖学金,而且有英文授课,我对意大利的印象也很好,觉得风景美,人热情,天气又好,所以我就投了米理并拿到了OFFER。家人一开始是反对的,觉得英国的学校只要读一年,而且世界排名更高,和台湾的学历互认也更方便,资源更多,为什么要去从来没有人去过的地方,后来我拿到了米理的奖学金,不需要花家里的钱,加上我自己的储蓄,可以在意大利生活好几年,我家人就同意了。

我当时的心态与其说去上学,不如说是去生活,有点像在寻找。因为在台湾工作了一年多,工作的节奏一直不是很适应,可能一周难得放假一天就很开心了,当然台湾也有朝九晚五的建筑事务所,不单纯是因为工作太忙,有点好奇未知吧,想在欧洲体验一下是怎么样的生活,还有他们的文化历史。我去的心态就是看得很开,那时候米理刚开始有英文授课,很多地方不太成熟,很多国际生都会抱怨意大利老师的英文烂,上课听不懂,但我一直是好奇宝宝,想找寻未来的生活模式,验证自己的一些想法。

米兰大教堂是各国游客的打卡胜地(2019)

秋凉:我也是个好奇心非常重的人,出国之前我在国内的一家机关单位工作了八年,实际上我自己是更喜欢艺术文化,业余时间做了一个策展品牌,想把自己的业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些。后来觉得工作不太能满足我的好奇心,晋升速度也不太能满足我的预期,就想不如出国闯一闯,看看会不会有更多新机会,有点出国镀金的功利想法。

但出国之后,追求成功、出人头地的想法反而慢慢地放下了,原因一是意大利不是一个快节奏的国家,这里崇尚的文化和国内非常不一样。我们和大陆过来的朋友聊天,会明显感到他们的工作节奏很快,追求财富的快速积累,但是在意大利,哪怕米兰这样相对追求物质的城市,也是比国内的节奏要慢一些,平时工作归工作,到了下班时间就休息,非常看重和家人相处的时间,也非常重视个人的休假时间,假期是最重要的,这种“不着急、慢慢来”的心态也影响了我,特别是在第一年,从很紧张、很焦虑的无头苍蝇状态慢下来,开始聆听自己心里的声音,和Adon一样,我也是本能地想追寻什么。

至于为什么选择意大利呢,因为我本科期间去韩国交换了两个学期,学了门韩语,对小语种很有兴趣。而且小时候我看过一本书叫《妈妈的舌头》,里面说多学一门语言就多一条命,掌握多门语言就像猫一样有很多条命。我和Adon也不是那么追求主流,会更愿意去发现小众的东西,意大利歌剧给人的感觉非常优雅,加上意大利人被称为“欧洲的中国人”,东西也比较好吃,觉得意大利是个不错的选择。米兰是时尚之都,公立大学比较便宜,有针对中国计划生的“马可波罗计划”,就听从朋友的建议选择了米兰大学。我选择学校的时候不是冲着QS和名气,更多是像来一场放逐,把自己丢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重新开始,这四年来是我慢慢放下对世俗定义的“成功”执着的过程,学会享受生活,悦纳自己。

《自我和解》(2019)

我最近一刻想回家,是昨天吃坏肚子坐在马桶上感到全身很难受,那个时候会特别想家,觉得在家的话就不会遭这种罪,以前去韩国做交换生韩国,来大姨妈肚子疼,一个人抱着热水袋躺床上觉得很懊悔,怎么就没留在家里了,但一旦身体好转,这些就烟消云散了。我觉得思乡是跟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有关,如果是顺风顺水、得意的时候就不会回头看,当你碰到阻碍,感到疲累的时候就会忍不住回头看。

说到回家呢,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这首歌我最早是中学时候老师放给我们听的,现在当我们讨论思乡、回家的时候,耳畔又响起了这首歌曲。这首歌是七十年代的乡村歌曲。请Adon来介绍一下吧。

Adon: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是John Denver创作的乡村民谣歌曲,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是在高中吉他社,当时我在学三指法的技巧,这首歌就是非常经典的右手三指法的歌曲。我们班级有个合唱表演,大家都是钢琴伴奏,我提议用吉他伴奏,大家同意了,后来我们赢得了比赛。这首歌是首非常有名的乡村歌曲,离乡背井的游子永远介于一种矛盾中:想家与拼搏,近乡又情怯,距离远又思乡,这种永远存在的情绪是一种创作的能量,这首歌也是我一开始学习的英文歌曲之一,对我来说也是充满回忆的一首歌。

秋凉:无论你是在家还是在海外漂泊,都希望你能一起来欣赏这首Country roads.

Adon在意大利托斯卡纳的一个小城做街头表演(2015)


从游客、学生到职员

Adon:我在意大利有三层体验:一开始来意大利自助旅游,后来当学生,再后来工作。自助旅游和大家的印象是差不多的,意大利人热情,食物好吃等等。学习方面还是有很多细节的感受,觉得他们很重视历史和轨迹,有点传统和实用主义,不太喜欢谈前期的东西,而是在意最后的结果,强调感受,这和台湾很不一样。我也在意大利的建筑事务所呆过,建筑师在这里也是一个钱少事多的行业,比起意大利的其他行业,建筑师的加班比较凶,但大部分人还怀抱理想,毕竟学建筑的人多半家境较好才会走上建筑这条路,不是很缺钱,常常拿很少的工资,主要是为了学习经验,建筑行业比较像个建筑师的训练场,他们不太计较工资,意大利的薪资在欧洲比较低,建筑行业也低。

有个事情让我印象蛮深刻的:刚工作的时候我和同事讨论,在台湾会说“你辛苦了”,问他们意大利语要怎么讲,他们想了想说,意大利人觉得累就会离开了,我想这就是差别,无论如何有热情才会拼,并不是不加思考地拼。在意大利,如果公司要你加班的话是非常客气的,会提前两个星期非常委婉地问你愿不愿意,不愿意也能理解,他们对占用私人时间看得蛮重的,在工作上有点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但每步都蛮扎实的,虽然感觉慢但在细节上是可以做好的。我以前比较不拘小节,追求速度,在这边我也在学习做好细节这一点。

除了在事务所工作外,我也在皮尔琴察(Piacenza,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城市)和米兰当过街头艺人。整个欧洲比较有街头艺人的文化,尊重有一技在身的人,无论是对木匠、石匠或者画家,他们会不吝表达对你的欣赏和赞美,我当街头艺人得到的反馈都令人蛮欣慰的。有时候我在街头的时候,看到爸妈带着小孩,他们会给小孩钱,叫小孩把钱投给街头艺人,有点像训练小孩,或者拿一朵花给有兴趣的街头艺人,父母会训练小孩怎么去接近、打赏街头艺人,给一个微笑等等。

Adon在皮尔琴察街头表演(2013)

秋凉:那我在意大利的三个认识也是分为游客、学生、工作人员。在决定来米兰上学前的两个月,我带我妈妈玩了一圈欧洲,亲自去了学校踩点,当时对米兰的第一印象是要比其他城市贵一些,市中心非常时髦洋气,但做学生的时候,发现语言学院的学生非常朴素,可能连着几个学期穿衣风格都是一样的,感觉不到什么时尚元素。当然啦h,学奢侈品管理的和艺术学院的学生会比较时尚。另外中国人对意大利的印象是“懒”,整天不想工作只想休息,但有一次我考试结束,看到有个意大利女孩坐在走廊大哭,因为她没有得到满分(30分为满分),有些意大利学生会反复考试刷到自己满意的成绩为止,我没想到她们也会有这样的好胜心。

作为工作的人,我觉得意大利人工作的时候很有专业精神,但同时工作和生活分得很开,非上班时间不会积极加班,尽量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但是如果让他们额外加班,就会比较计较,这是和中国员工非常不同的一点。作为主管和朋友,我觉得没什么问题,但作为中国的老板,比较认同“狼性文化”的话就觉得这样的员工比较麻烦,不够听话,工作不够积极主动,可以说是文化差异,也可以说对权利观念的截然不同的理解。

米兰骄傲节(2018)


离开,还是留下

Adon:我在意大利呆了挺多年了,离开的念头就像心里的一颗种子一样,又像土拨鼠一样一会儿冒出来,一会儿躲下去,当离开的感觉特别强烈,通常是因为身在国外的一种不安全感吧。像意大利的税制你要缴税,你的身份证件出现问题的时候,或者因为不懂法律多缴税金,或者你的居留出现问题,有时让人蛮沮丧的,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比起当地人要面对更多麻烦和不确定的压力。比如你自己要缴税,你要自己研究,去市政府,因为意大利语不好被刁难,但又有好心人帮你,在这种时刻会觉得自己何苦呢。

对我来讲,回到家乡很多事情比较方便,有种安定感,无论如何不会被驱逐出境,不会被带到自己不知道的地方,很多事情容易解决,碰到麻烦容易找到人帮忙,但是这也是让我害怕的:当回到家乡后,你当然可以过得很自我,但我有点享受一种“孤立感”。很多人觉得在国外会很寂寞,但这是对我很重要的东西,外物太多的话好像没有办法专心去做事情。在意大利,我有时就算听不懂他们讲话也会被原谅,你可能不断认识新的人,他们像过眼云烟一样到了时间就消失回国,我还蛮享受这个过程,永远不会跟一群人有太多很太深的联系,反而感觉更自由。回到家乡的话,你当然还可以过那样的生活,只是需要花更多的力量去抵触它,中间可能还会妥协,在这边我不用花力气,自然状态就可以。

我觉得大部分人想回国的原因不外乎是国内会有更多的朋友,更多的合作机会,喜欢在熟悉的地方做事情,但我恰好相反,我很害怕这些东西,简单一点解释就是“近乡情怯”吧。我希望有天能回去的话能够有个安稳的环境,这是意大利没有的,同时又可以保有自由的心灵,能够更自我地活着,如果兼顾这两点的话,其实到哪里都可以,回家应该也是更好的选择。

秋凉:那我在离开国内之前做过一些艺术家采访,当时有个版画朋友说在伦敦的那几年始终有“悬浮”的感觉,当时出国之前我还不能理解,出国之后我开始理解了。虽然我身处意大利,听着他们的语言,也能和他们交流,但是这种交流是比较简单粗暴,但不能很精细地传达你的所思所想,无论是演讲还是歌唱跳舞,我好像时刻在神游,不在集体之中,虽然大家都会很nice,也会邀请我去参加一些Party,但我熟悉的语言、文化、音乐和他们不一样。如果我和意大利人恋爱,或者成为当地人比较深入的一个朋友,我可能会由此开始融入,但我像油脂一样没有办法融入这片水。

语言班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放过一部电影《我是丽》,中国演员赵涛在里面演了一个打黑工的浙江移民女性,和当地的意大利人产生了一段惺惺相惜的情感故事,这个电影里有句台词,大意是意大利人和中国人就像湖水和海水一样,虽然会交汇但密度不同,含有的盐分不同,最终注定各自离散。我并不是说全球化和种族融合不可实现,但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多机遇,需要一个人付出很强烈的热情去推动,才会有所得,如果随波逐流或者抱着无所谓的心态,就很难被这个集体所接纳。所以如果我想要回国,或许是希望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和亲密的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不是用外语去描绘自己不熟悉的东西。

电影《我是丽》(2011)

根据中国教育部去年3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其中,自费留学是主流,占到59.63万人。据统计,从1978年到201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71万人,大部分人在完成学业后都是选择回国发展。

自2014年以来,中国留学生回流率始终保持在78%以上。

中国最早的留学生可追溯至1872年,当时有30名10至16岁的中国学生在上海登上了开往美国的邮轮,准备远渡重洋赴美留学。洋务运动时期,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洋务派向美、英、法、德等多国派出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机械、造船、铁路等专业知识,三年间209名官派留学生开辟了留学的先河,同时也将西方的先进科技知识和人文理论系统地引入中国,奠定了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基础。在这些中国留学生中,既产生了“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也有将西方哲学和人文社科著作翻译成中文的严复等大家,这些最早的留学生归国后在各自的领域学以致用,成绩斐然。时至今日,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国留学的门槛也降低了,过去可能是富家子弟、官家子弟才有留学的机会,现在更多的留学生有机会去世界各地长见识,学习专业知识。

根据财新网4月7号的报道,目前我国在外的留学人员约有140万人。


老舍的留学小说《二马》


秋凉:在这里我推荐一部老舍先生的留学小说《二马》(1929),讲的是老马先生为继承哥哥的遗产,一家小古玩铺子,带着儿子小马,飘洋过海到了伦敦,寄居在英国人温都太太家里。温都太太是个寡妇,和闺女玛力一起生活。这部小说非常诙谐有趣,张爱玲在随记里也写到她的母亲非常喜欢这部小说,每次《小说月报》连载更新的时候都会念给她听,国内也曾拍摄成电视剧,扮演老马的就是著名演员陈道明。

电视剧《二马)(1999)

虽然这部小说写于1929年,但当时英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时至今日也依然存在,比如疫情爆发时对中国人吃野味的偏见,现在在外网上也会频频看到。即使过去90多年了,文化上的偏见还是很难消除。其中温都太太和老马发生过一段风流韵事,温都太太曾对老马发表过自己作为英国人对婚姻的看法:

“我们英国人在政治上是平等的,可是在社交上还是有阶级的。我们婚姻的自由是限于同等阶级的。有同等地位、同等财产,然后敢谈婚姻,这样结婚才会有所乐趣……至于你我,没有阶级的隔膜,可是,种族的不同在其中作怪!种族比阶级更厉害!”

时到如今跨国婚姻越来越多了,无论是异性恋婚姻还是同性伴侣的结合,但这些婚姻是否减少了对种族的刻板印象,是否扭转了对亚裔的偏见,恐怕也未必见得。另外,《二马》的背景是一战刚结束十年,这本小说是老舍离开英国前的最后一部小说,回国后他写了一些抗战小说,这部作品也对战争和各国人民的心态变化作了细致分析:

“欧洲大战的结果,不但是摇动各国人民的经济基础,也摇动了人们的思想:有思想的人把世界上一切的旧道德,旧观念,重新估量一回,重新加一番解释。他们要把旧势力的拘束一手推翻,重新建设一个和平不战的人类。婚姻,家庭,道德,宗教,政治,在这种新思想下,全整个的翻了一个觔斗;几乎有连根拔去的样子。普通的人们在这种波浪中,有的心宽量大,随着这个波浪游下去,在这种波浪中,他们得到许多许多的自由;有的心窄见短,极力的逆着这个潮浪往回走,要把在浪中浮着的那些破残的旧东西,捉住,紧紧的捉住。这两队人滚来滚去,谁也不了解谁,谁也没心去管谁;只是彼此猜疑,痛恨;甚至于父子兄弟间也演成无可调和的惨剧。”

当前我们所身处的疫情,所带来的冲击不亚于第三次世界大战,这场疫情带来的浪潮注定将改变每个人的生活,而我们在这场浪潮中又能抓住什么呢?

感谢收听「野聲」电台,让我们下期再见。❤️


文案策划/秋凉 音乐制作/Adon 封面插图/陈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