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涼
秋涼

早年給體制打過工,業餘策展人,在韓國和義大利生活過,目前以陸配身份在台灣讀博。

后浪,浪去何方?|野聲电台第五期

后浪,浪去何方?|野聲电台

欢迎通过我的主页封面获得Apple Podcast、SoundCloud订阅地址
最近,B站推出的《后浪》宣传片引爆了网络热议,我的策展人朋友ARTWOCA写文吐槽《浪个毛线》,意外地成了一篇十万+热文。在「野聲」电台第五期中,我们邀请到ARTWOCA聊聊他对“后浪”的看法,并和你分享Radiohead的歌曲《Creep》以及巴金小说《寒夜》,一起聆听潮起潮落。
主播秋凉、Adon与嘉宾ARTWOCA(中)

秋凉:大家好,我是秋凉,欢迎收听「野聲」电台。「野聲」是我和独立音乐人Adon合作的一档文艺节目,每期为大家推荐一部文学作品和一首歌,讲述其背后的生命故事和内在联结,每期介绍的主打歌均由Adon用one take方式重新演绎。

最近有个视频刷爆了我的朋友圈:为庆祝五四青年节,B站在5月3日晚上推出了《后浪》宣传片,由国家一级演员何冰演讲,以上一代的口吻鼓励年轻一代,混剪B站UP主们的视频素材,由此引爆了网络热议。我朋友圈的转发意见也是泾渭分明,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认同和感动,以回国的留学生为主,第二类是批判和嘲讽,以文艺工作者为主,还有一类属于吃瓜群众,不转发,只给符合自己观点的推送默默点赞。Adon,你知道B站吗?

bilibili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

Adon:有听说过,我对B站的印象就是动漫、亚文化、鬼畜视频,我印象最深的是唐国强演的诸葛亮,在上面被搞成鬼畜视频。

秋凉:我的朋友ARTWOCA是位成都的策展人,他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写了篇《浪个毛线》吐槽,意外地成了一篇十万+,有很多人挺他,也有很多人骂他,甚至在后台留言要人肉他。我们「野聲」电台有幸邀请到原作者ARTWOCA一起来聊聊这篇文章,让我们热烈欢迎ARTWOCA!

ARTWOCA:哈喽,「野聲」电台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ARTWOCA,目前在中国成都从事策展方面的工作……吧(笑)。昨天(5月4日)因为发疯,在我万年都不更新的小破号上写了一篇文章,对某网站的视频发表了一些我自己的看法,导致了鸡飞狗跳的一天。

ARTWOCA的十万+热文《浪个毛线》

秋凉:为什么说是“鸡飞狗跳”呢?

ARTWOCA:因为我这个号还是偏私人化一点的,平时的话这个号的阅读量也只是在一两千左右,完全没有想到之后会发酵成(十万+)那个样子。我本人对十万+没有任何感觉,从做这个号开始就没有特地去追求过,因为我也不靠写这个挣钱。但出乎意料的是后来骂我的越来越多(笑),而且有的话难听得呀,我都是一个没什么底线的人(笑),我都觉得怎么会骂得这么难听。

秋凉:我看你放了很多恶评出来,公众号的留言是可以选择的,为什么你还把它们放出来,而且据说你后台被骂得很惨?

ARTWOCA:我是只要后台有评论就会马上点一个精选出来,至于它是恶评还是好评我倒没有特地去计较这个东西,一开始留言了我就会精选出来。我的理解是发表任何观点就要接受任何有不同看法和声音,对同一个事情有不同看法,立场不一样很正常,只有一个看法才不正常,不必要到骂人的方式,因为你开始骂人的话就基本丧失了交流的基础。如果你表达你的观点,我的知识积累、教育程度也不是那么完善,大家都是处在一个不停学习的状态,所以我自己非常包容,如果有谁说了一个我没有想到过或者很好的观点,我会觉得蛮受用的,所以我就觉得,为什么要骂人啊啊啊,骂人不好,我真的觉得不能骂人。后面我就基本没怎么看了,支持我的人还是很多,所以一扫而过,也不会太在意,都过了一天了,我觉得就翻篇了。每天这么多新闻,热点这么快,没有谁会一直在一个事情上停留太久,这是好事吗?很难说。

秋凉:那同样是在中文互联网上,Adon,我想知道台湾的“乡民”们是怎么来交流观点,如果碰到观点不一样的情况,也会发生人身攻击吗?

Adon:我觉得互相谩骂其实是互联网生态的一个常态,像台湾PTT论坛还有美国的reddit网站,你可能都不知道是谁,就开始笔战甚至人身攻击,不想好好讨论。网络会变成这个样子和匿名有很大关系,简而言之,实名制的话虽然可能让异见者更容易被检举,但也会让一些团体机构能够煽动或者说“带风向”,相当于变相的“网路阶级”,有资源的人可以有更多声量来压迫其他声音,你都不知道这些声音背后是否真的有这么多真人,一个有资源的团体可以用许多不同的账号去塑造力量。所以我觉得对于网络讨论的问题,我们可以好好思考下,怎么样的形式又能保证个人的自由,又不会变成网路阶级化。我倒是没有受过一百个、一千个账号同时攻击,老实讲我自己碰到这个情况都不知道怎么办,但是我只能说,如果你是一个目的单纯的用户,就尽量让自己不要那么容易被煽动,尽量去查资料,适当的自律,这样网路生态会更舒服一点。

秋凉:我是学传媒的,从我的角度来说,网络讨论本质上是沟通,这就要求每个参与者都有倾听他人的能力,能够容忍异见,很可惜的是无论是国外社区还是大陆的网络社区,每个人的讨论基本上是鸡同鸭讲,各说各话,就像巴别塔的传说,上帝为了不让人们打造通天塔,就故意让每个人各说各话,有时候是语言不通,有时候虽然语言相通,但是彼此心里怀着偏见,就无法传达自己真正的想法,爷无法去聆听和理解他人的想法,这样就往往做不成事情。所以网络上的沟通,一方面要自律,另一方面也需要有这样一个文化氛围,可以培养人好好说话的能力。

ARTWOCA:我就觉得大家不要骂人,骂人不好,我身边有学佛的朋友,说这些都是造业障,不好,以后会还,你都是平衡的嘛,你在这边释放了这种负能量,你生活的另外一边会给你自己平衡起来。有观点就好好说话,不要骂人,真的不要骂人,骂人真的不好,这是一个很朴素又很简单的道理,幼儿园都会学习的嘛。

Adon:我对B站还有个印象,就是在上面会看到很多嘲讽或者“丧文化”的视频,区别于主流媒体强调的正面、阳光,我觉得这就是亚文化的一个特质吧。因为我们今天谈的话题是“青年”,我先说下生理这个层面,我们从儿童转变成成年,生理(包括器官、声音、第二性征)开始出现变化,这种生理变化会造成很多独一无二的情绪。像动漫经常出现“中二病”,特质就是全世界唯我独尊,好像只有我能拯救世界,一副我知道所有事件的内情,全世界都是围绕我在转的,就像一部很有名的经典动漫作品《新世纪福音战士》就很“中二病”。

《新世纪福音战士》(1995)

Adon:这个年纪是很敏感、很纤细、又很自我的年纪,这些特质会让我想到一首歌,就是Radiohead的《Creep》,歌词里讲我是一个怪胎,我不知道我在做什么,你实在好特别,我好烂,不要理我,好想得到你的关注,在这种矛盾摇摆之间近乎疯狂的一种心理活动,但事实上可能就是些皮毛屁事。Radiohead这个乐团当然远不止于如此,不过《Creep》这首歌对我来说是情感最强的,张力最大的,所以我会想到这首歌。

秋凉:其实古往今来,最受欢迎的作品往往不是那么正能量,反而是充满了负能量,比如《Creep》就是一首很丧的歌,文学史上《少年维特之烦恼》啊,《尤利西斯》啊,都是少年人发牢骚,也没有什么正面的情绪,但都流传下来成为经典。下面让我们来听Adon演唱的《Cree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kzRNyygfk

歌词:Thom Yorke,Radiohead,Albert Hammond,Mike Hazlewood 

作曲:Radiohead 原唱:Radiohead 

Cover:Adon

When you were here before

Couldn't look you in the eye

You're just like an angel

Your skin makes me cry

You float like a feather

In a beautiful world

I wish I was special

You're so fuckin' special

But I'm a creep

I'm a weirdo

What the hell am I doing here?

I don't belong here

I don't care if it hurts

I wanna have control

I want a perfect body

I want a perfect soul

I want you to notice

When I'm not around

You're so fuckin' special

I wish I was special

But I'm a creep

I'm a weirdo

What the hell am I doing here?

I don't belong here, oh, oh

She's running out…

ARTWOCA:至于我怎么理解“青年”这个词呢,其实我个人不是一个年龄感特别强的人,经常记不起年纪,我也很少因为某个事情突然联想到跟自己的年纪相关,除非我去申请一个什么东西,上面写明了25岁或者30岁以上的不要,那种情况下我才会意识到有个年龄的门槛,平时的话我觉得年龄是个蛮虚的东西,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好了。这两年我身边其实很多朋友都会说什么,类似于“我到了某个年纪之后我就怎么样了/身体就怎么怎么样了”之类的,我觉得挺吊诡的,于我来看会不会是大家思考事情的时候提前代入了某个情境,所有的东西都往里面套,好像“我到了三十岁就一定会怎么样了”,但其实你根本就没怎么样。我觉得可能到六七十岁还是能过得很快乐是个特别好的事情。

回到“青年”这个词,我觉得要保有一个特别大的好奇心,就是你对事情充满好奇,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我理解的青年具备的比较好的品质,如果一直保有这个好奇心,我们就可能一直都保有青年的状态。我身边有些朋友可能不论在什么年纪,对事情的敏感度和好奇心都比较低,当然如果他本人很认可这样的状态,我作为旁人没有什么好去指责(说三道四)的,但是我觉得有好奇心是个特别好的事情。

还有就是可能要很专注吧,持续地去做一件事情很重要,因为现在东西还是太多了,比如说我今天想尝试尝试这个,明天想尝试尝试那个,今天好像写推文很火我就写推文,明天拍vlog又很有流量我就马上拍vlog,现在抖音和直播带货火了我又去搞抖音和直播……我个人不是很赞同这样子。我觉得你写文字、唱歌、跳舞、做艺术品,都是你的语言表达方式,一个人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如果唱歌是你最喜欢的表达方式,那你就把这个东西专注地做到最好,最能让你发出声音,我觉得这样是最好的,不要老是尝试。小时候我妈老跟我说这句土话:“门门懂样样懵”,就是样样都懂一点样样都不精,我不是很喜欢那种状态。

我现在做策展有关的工作,做展览的方法手段就是能特别好地表达我自己想法的方式,那我会一直做:比如通过展览来讲艾滋病人现在的状况,每年会有一个议题,就是国内的艾滋病感染者会遇到的问题,已经做了第三年了,今年应该还是会做;比如我在新闻上看到对男生“娘”的气质攻击,那我就觉得就是要做这样一个展览来表达我的观点。做这些我有个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并且我也很喜欢这种方式,个人觉得是件特别特别幸福的事情,那种感觉特别爽。

ARTWOCA:我有个朋友学化学的,他有天就去国外学艺术了,我问你个学化学的干嘛申请一个艺术专业,他当时跟我说的话让我印象还蛮深的,他说化学这个东西已经不足以表达他想说的东西了,他把化学当成自己的说话方式,我觉得这个角度特别好,比如元素周期表不仅仅是元素周期表,他想尝试看读个艺术可不可以辅助他更好地表达想说的东西,我觉得这个特别好。如果哪天我做展览或者做作品有点吃力了或者很平静了,我会不会考虑有个另外的深度学习来说我自己想说的话,我觉得这是非常有可能,并且是个很良性的发展顺序。

Adon:我个人也是蛮同意ARTWOCA的观点,就是其实青年、少年、儿童、成熟等等和年龄没有绝对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特质是什么,我们怎么样去保护这些很珍贵的特质,对我来讲,青年的特质比较珍贵的就是敏感,对周遭事物的敏感还有新奇,当你到了一定年纪,对很多事物的感受可能会慢慢变得迟钝,青年的时候很容易被刺伤,但也很容易被激励,是个很动态的丰富的状态,我们不一定能回到那个年纪,但我们经历过,当我们去回想的时候,可以适时地去活用身为儿童的单纯,青年的敏感以及充满动态的情绪,这些很珍贵的特质。

秋凉:那说到青年,我们常常提到“青年节”是为了纪念1919年的5月4号,这一天改变了很多人,也有很多文学大师从这个时代开始了他们的旅程。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小说是来自我们的文学大师巴金先生的《寒夜》。这本小说是巴金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虽然他(1946年底)写这本小说的时候才40出头,但在1949年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写过小说,《寒夜》某种程度上算是他的封笔之作。

这本小说里主要有三个人物:男主角汪文宣,女主角曾树生,还有汪文宣的母亲,这三个人物情感纠缠,产生了悲剧性的命运的碰撞。汪文宣和他的妻子曾树生都受到新文化运动的熏陶,他们是一对理想主义者,因为恋爱而同居并且形成了爱情结晶,有一个三口之家。他们大学毕业的时候追求爱情和理想的统一,最开始怀抱着信心和勇气,可是碰到了无情的现实:第一是战争,第二是日常生活中的贫困,第三是疾病的折磨。原先想通过“教书育人”来改良社会的夫妇,最后汪文宣变成了楚楚可怜的小公务员,懦弱、多病,曾树生则成了资本家的花瓶,打扮得漂漂亮亮去参加各种应酬,同时应付着感情和经济的压力,最后她选择了离开自己的丈夫,因为她丈夫的母亲呈现了“恶婆婆”这样一个可怜又可恨的形象,小说的最后,汪文宣在寒夜中去世了。可以说这本小说是非常的现实主义,代表了一代人的思考或者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

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寒夜》 (2009)

秋凉: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历史就是在不断地重复,我们当下的新生活也可以在旧时代中找到相应的痕迹,可能我们现在脚下的路就是过去的轮回,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读一下这本书,也许你会从中发现自己想要的答案,包括青年是什么,青年如何去改造社会,如何让生活变得更好,如何给予身边人更好的影响。

ARTWOCA:如果你有听到这个电台我的内容,很谢谢你能听到这里。希望大家每天都可以很开心,开心最重要,开心可以让你的身体好,你的皮肤好,你的什么都特别好。对,开心!祝大家开心,拜拜!

秋凉:非常感谢ARTWOCA的做客。如果想了解真正的B站用户画风是怎样的,不妨点开欣赏这个视频《前浪》。

秋凉:目前我们电台已经开通了Apple Podcast、SoundCloud等平台,大家在这些平台上也能听到我们的节目(点我头像查看主页二维码),我们的微博是@野聲FM。最近我们发起了一份问卷调查和电台嘉宾的邀请,很开心收到了不少反馈,在这里我想精选一则听众留言,来自西安的“帮主”对我们上一期节目的感想,在此分享给大家。

帮主:在我看来艺术和商业都很像,都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或者产品去影响他人。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一下,那就是规模。当规模变大了,束缚就会更多一些,责任也会更多一些。作为艺术家,他可以说我就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好了,我的家人朋友就是我的观众;但是如果是想要通过艺术赚钱,那必然要让规模变大,影响力变大,那相应的规则和责任也会随之而来。当然这并不是要让大家迎合市场去做艺术,尤其在现在这个社会互联网已经很发达了,只要你想表达,那工具和平台都是很多的。很多艺术家也可以变为网红,比如李子柒比如Youtube上很火的那个盖游泳池的男孩儿,不都是艺术源自生活,然后触达到更广泛人群的例子嘛,同时他们还能从youtube获得不菲的收益。

第四期有一个例子是卡夫卡,我觉得卡夫卡能作为我们今天的例子,他是幸运的。在当时那个年代,信息传播效率很低,能够时代留下自己印记的人都非常的幸运,除了自身作品过硬,很有很多很多的运气因素。而放眼如今,人人都可以成为up主,都可以开自媒体,拍抖音,去俘获自己的粉丝。时代的注意力可以更均匀的给到每个想要影响别人的人了,同时这也意味着如果要变得更有影响力,那规则会更多,竞争也会更多。现代社会给形形色色的人很大的包容了,艺术家想赚钱的方式,除了站着也可以是躺着或者跑着。只要有自己的影响力,总是可以赚到自己想要的那份,唯一的约束就是规模如果艺术家一直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然后想一夜成名,在现代这个社会是大概率不可能的,还是需要多和世界交流,才能够做出有影响力的作品。

秋凉:感谢大家收听「野聲」电台,让我们下期再见。❤️

文案策划/秋凉 音乐制作/Adon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