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wye123
qdwye123

qdwye,前NGO从业,关注法律和教育问题。

“反送中”游行时大陆青年在想什么和做什么——个人版


基本立场:早前几个月关注到《逃犯条例》新闻时第一感觉就是这个条例会为政治犯的遣送预留可操作空间,因此基本立场是反对通过该条例的意见。

做什么:1、检索和查看相关文件、资讯,跟进相关进展,包括原文、各机构、团体的声明。

             2、跟身边有兴趣了解这件事但没有渠道的朋友讲述和发送给他们科普文章。

             3、自己动手,搭建翻墙通道,帮助朋友搭建。

想什么:说来奇怪,我更多在想对峙中的一般警务人员。这里的警指非决策层,执行层面的警察。我之前觉得如果有机会采访浦志强案、刘晓波案的检法人员会很有意思,因为我认为从公开信息来看,他们受过良好的法律训练,基于这一点,对刘、浦的检控、判决是违背他们受到的训练的,并且他们本身很多并不是“决策层”,所以他们个人的看法会很有价值。但是这次有些不同。一般警员的处置行为,违反他们受到的训练吗?我坚定的认为警队、政府的高层在本次事件中是有错误的。包括他们“暴乱”定性的言论。若有审判,他们要担责。但是普通警员呢?我不太认同枪口抬高一寸的说法,要求作为暴力机器的警队可以依据自己的判断对抗上级——甚至促使他做出反对命令的行为、事件是有争议的,这在任何政体中几乎都是不被容许的。东京法庭也只审判、定罪了发动战争、在战争中有重大反人类行为的人员。可以从道义层面指责,但若警员行为未违反现行实体法,不能因职务原因指责警员。

我简单做了一点检索,未有发现有对雨伞运动后对参与处置事件的一般警员的深度采访,如有相关资料,感谢提供!

纪录片《天安门》中,有一段和这几天社交网络流传的非常多的那位妈妈近似的影像,是一位女士拦住军队卡车,大声哽咽着劝阻士兵的画面。这一段和丁子霖最后的诉说(夺去了我最心爱的儿子)、纪录片最后广场上的仪式中发言的小朋友,合在一起,是我印象最深刻的画面。

30年过去了啊。历史一旦被遗忘,注定会重演。这种情况下对峙的个体(我觉得和大陆不同,警员可能并不是完全意义上被强迫去对峙的。)该如何自处?我们又如何评判事件中的个体?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