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峰
郁峰

舞者,數位行銷,音樂,藝術,斜槓人生

舞者日記-「浮光」創作過程

今天的文章會以筆者的作品-「浮光」作為載體,來闡述作品誕生的過程,並會附上各個階段的作品變化

「浮光」創作緣由

說到創作,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動機」,不管是對生活的感悟,或是情緒的抒發,亦或是其他理由,所有的創作都會有個動機,並訂立主題及表現形式(媒介),而對筆者來說,「浮光」這隻作品的誕生是為了「記錄」,這隻雙人舞,是由筆者本人以及從小一起跳舞、認識十幾年的朋友共同演出的。


當時恰逢大學四年級,而母校的畢業製作需要一整個班級組織一個舞團,從前台、後台、資金、如何售票、以及演出作品等,全部自己操作,而在此情境下筆者抱著想要為學生時代的自己,編創一隻作品來作為紀錄,「浮光」也因此誕生。


創作初期-訂立概念以及發展動作

前文提到一個創作的根本,是作品想傳達的概念,或是某些個人情緒的抒發等等,但不管是哪一種,終歸要回到「如何與觀眾產生共鳴」,以及跟「自身的連結」,所以作品的核心思想及名字在心中默默成型

「我們都是在世界裡飄浮的一束光,雖不足以照亮世界,但可以照亮身旁的人」

秉持著這個核心概念,接下來要做的,是如何擺脫「文字」,將媒介變成舞蹈,並運用舞蹈這個「媒介」的優勢來發展作品。

起初的動作發展過程可謂非常不順利,雖然有發展出許多特別的動作,但並不貼合主體,且非常零散,一個不小心很可能變成純粹雙人技巧的「炫技」。

創作中期-規則的訂立

就在我們兩個愁眉莫展之時,我突然想到,是否能讓女舞者在整支作品幾乎不落地,她就是懸浮的那道光,而我乘載著他,就像我們小心呵護著身旁的人一樣。

於是我們放棄了節奏較快、且比較能夠取悅觀眾的快板音樂及動作,選擇了慢板且較為抒情的音樂,並以「女舞者不落地」為原則開始發展動作,並決定我們在舞台中央,打一道由上而下的聚焦燈,限縮我們的活動範圍,並不停地旋轉,象徵生命的限制,以及不斷流動的時間。

在此附上連結,大家可以從下面的影片看到,我們發展初期的概念及動作,當時我們選擇的音樂是電影「辛德勒名單」的主題曲。

創作後期

當我們將作品的規則訂立後,在發展動作上變得極度快速,幾乎是在三週內就將作品創作完畢,且因為自小筆者與舞伴一直都是雙人舞的搭檔,所以相當熟悉彼此的身體,這也讓動作的發展及動作的可能性變得快速且多樣。

正當我們認為一切順利之時,筆者的指導老師提出,目前作品所使用的音樂太過於強烈,畢竟「辛德勒名單」算是部經典電影,音樂所耳熟能詳,對於觀眾來說,可能一開始就陷進「音樂所帶來的印象」,並對我說:

「如果這是你要傳達的概念,那沒有問題,但如果不是的話,你可能要想想你作品的核心思想是什麼,音樂也是作品,也有本身要傳達的概念,以及印象」

是的,一開始的我的確只是因為旋律以及流動感,選擇了目前的音樂,但這首音樂似乎會讓觀眾的聚焦點不明確,於是在經過討論後,我選擇了一首完全沒有「旋律」以及「拍子」的音樂,希望讓觀眾的目光聚焦在「身體」以級「整個空間」,當然這樣也能讓作品的核心思想更鮮明。

下面的影片是作品結構及動作已經定案的練習片段,筆者私心非常喜歡2:10-2:18秒的懸浮片段。

當作品登上劇場

先看看作品在台上的樣子,筆者在繼續以文字訴說當時的心境。

在作品上台的那一刻充滿了緊張,擔心著作品觀眾是否會喜歡,也擔心能不能傳達出自己想傳達的,但在台上的當下,我感受到了舞蹈的可貴,諾大的舞台只有兩個人,我們支撐著彼此,並盡力做到最好,這種感受是沒有站到舞台上的其他人們不會感受到的,我想這是種溫暖以及信任吧。


幸好演出後的評價頗好,筆者也在這次的創作裡,感受到許多從未有過的情緒以及後多心態上的轉變,我便以條列式的方式簡單說明


「創作應該考慮觀眾嗎」

「想傳達的一定非要傳達到嗎」

「漂亮的動作固然好,但為什麼要使用這些動作呢」

「不是怎麼動身體而是為什麼要動身體」


最後,這篇實在是耗費筆者的心血,把影片從電腦裡挖出來,重新梳理創作過程,都算是一件大工程,不過我還是想跟大家分享,並藉此推廣。


文/蘇郁峰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