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人
夜行人

讀書人、律師、戰士

讀書難在何處?

知道作者講了什麼,這是第一難。這一難,最易解決,閱讀量如果足夠大,則能夠克服。因為凡主題,凡觀點,必不唯一,總有各家在討論,故找各家言論綜合研讀,水泥補墻縫般,總能覆蓋不明之處。

不知作者為何如此說?這是第二難。凡言說,必有原因,除為稻粱謀,第一流的思想家,言說為解決困惑,困惑也即問題意識,讀書不懂,常是因為不明作者的問題意識所在。問題意識是根引線,作者無論怎麼說,皆是始於這個意識,受此意識牽引。如不明此點,只能落於字面理解。如若明白作者為何困惑,則無論作者論述多麼複雜,翻譯如何晦澀,皆能體會其意。問題意識也即意義,也即目的。任何表述,背後皆有意義。哲學中的認識論問題,看似枯燥乏味,人如何認識世界,這類「乏味」問題之所以讓人乏味,皆因讀者不能體會,花那麼大工夫,這個問題有何意義啊,如是還是不理解。文字表達是顯露的冰山一角,問題意識才是水面下的冰山。此層次的難,難在作者未必將意義和盤托出,即便作者想說,也未必說得讓你明白。因為意義和問題意識的根源在於個人的體驗,而這是無法言明的。 要體會作者的問題意識,唯有自己產生類似或相同的問題意識,否則難以有真切的理解。此難處又在於,個體的體驗深淺、思考程度、經驗範圍,甚至人格屬性,心性、品德高低,都會影響問題意識。你若生活在鄉下,就難以體會塞車會成為一個問題;你如果只關心自己一畝三分地,那麼「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于你就是「關我屁事」;如果心性狹隘,重利輕義,又或者,學識短淺又自以為是,則很多困惑就不會產生,自然讀那些書,尤其古往今來一流的作者,你就很難惺惺相惜,對問題產生共鳴。儒家講「道統」,關於人性與世界的問題,也有個「統」。進入這個「統」,才談得上理解。

也許,你可以明白作者字面的意思,些許體會到作者的問題意識,但還未能達到根本性的理解。最難之處在於,作者談論的問題與你有何關係?學者們最愛的就是研究某某人的思想,然後自成山頭,靠解讀某人思想混吃,常見這類的概論書,對思想家的思想,學者看似也能解讀一二,學者生平、理論淵源、思想發展與優缺不足,娓娓道來。但是,這類學者不過是鸚鵡學舌,滿腦理論,對自己生存的世界,無法做出準確深刻的理論觀察,甚至全然無知。他們從未考慮過,如思想家在世,思想家們會如何看待當下的處境?要知道,你住河邊,缺水的問題跟你有何關係?你終日背誦缺水該怎麼辦的理論,你如何能夠理解?而這種「關聯」,是與個體生命的關聯,跟當下世界的關聯。而人類的問題又存在共性,你的當下和思想家的當下,雖有差異性,但本質上又是同一個當下,這是基於人性的普遍性和人類活動的連續性,如你不能從你的當下,產生出屬於自己和時代的問題,就幾乎不可能去理解所讀思想家的問題意識。好比,只有你談過戀愛,才能看得懂書中的戀愛,否則只是隔靴搔癢、盲人摸象。只有你自己產生出問題,才能體會思想者的問題,進而明白思想者的問題與自己問題的同質性,才能從「他者」身上獲得思想資源,真正明白自己的困惑。而閱讀的真正的目的,不是為了讀懂某個人的學說理論,而是明白自己,明白自己的時代,明白自己的責任。用言說和行動去觀察、思考、改變。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