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 Leung 梁景鴻
Will Leung 梁景鴻

目前是明報星期日生活、藝文版記者

女性與低薪勞工:疫情製造的脆弱群體

巫敏慧、梁景鴻、陳槿蓉 / 臺北報導

2020年初,COVID-19風暴席捲全球。同年1月21日,臺灣出現首名確診案例,至今未能解除與病毒的長期抗戰。2021年5月中,更造成確診人數飆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很快宣布,全臺升級為三級警戒。直至7月下旬才調降為二級警戒,放寬部分限制。

去年至今年的兩波疫情重創臺灣經濟,第二波疫情造成的影響尤為明顯。根據主計處統計,2021年6月失業率為4.8%,創下10年來新高。在失業人口中,卻發現受損的產業並不相同,遭到波及的勞工背景也出現差異。在疫情肆虐下,勞動市場中的脆弱群體陸續出現。社會可能忽略,有些群體可能較他人,遭受更大的疫情衝擊。

圖一:疫情造成住宿餐飲等多數行業,受僱人數銳減。


人際接觸的服務業疫情重創

在疫情嚴峻時,各產業受影響情形呈現兩極化趨勢。根據主計總處統計,2021年6月可說是失業高峰,受僱員工人數減少最多的前六項產業,均為需要人際接觸的服務業。其中住宿及餐飲業受僱人數下滑最多,相較疫情前的2020年1月,人數減少超過六萬人。

受僱人數增加最多的產業,則包含非服務業或專業性服務業,它們應對疫情的韌性,比一般服務業高。臺大經濟系教授廖珮如說明,新冠疫情對景氣的衝擊,與以往的經濟衝擊大不相同。由於民眾必須維持社交距離,嚴重影響的多是餐飲業、觀光旅行業、住宿業、零售服務業等,都是需要人與人實際接觸的行業。廖珮如說,這些產業無法改成在家工作的形式,沒有實體接觸就很難營運,因此在新冠疫情之下受創嚴重。

圖二:疫情衝擊下,低薪產業受僱者比中高薪產業影響更劇烈。

低薪勞工受疫情衝擊,所得分配惡化

本報導將個人平均月薪低於新台幣44,000元的產業歸類為低薪產業,高於此水平的產業則歸類為中高薪產業。整體而言,在兩波疫情中,低薪產業遭受到嚴重衝擊,而中高薪產業幾乎未受影響。低薪產業自2020年3月起,受僱人數較前一年減少,即使下半年疫情趨緩,仍未見明顯回升。

2021年3月疫情短暫回穩,又因5月第二波疫情爆發而受重創,受僱人數急遽減少。相反地,中高薪產業即使在疫情最嚴峻的月份,受僱人數卻較前一年增長。可見受疫情衝擊而退出勞動市場的勞工,主要為低薪勞工,中高薪勞工相對不受影響。這樣的現象,可能導致貧富差距更加惡化。

圖三:在疫情影響下,女性失業率高於男性。

近25年間,女性失業率首次超越男性

觀察失業率的性別差異,可發現在兩波疫情衝擊之下,女性失業率攀升幅度,皆高於男性。隨著疫情升溫,女性失業率更是急遽上升。2021年6月起至9月,女性失業率持續超越男性,為1996年至今近25年來,女性失業率首次超越男性。

女性面臨不穩定就業問題

進一步探究失業原因,可發現因「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而失業的人口佔總失業人口比例(註一),隨疫情顯著增加。在失業率高峰(2021年6月),女性因「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而失業的人口比例,由疫情前的26%,增長到59%,超越男性的48%。

註一:疫情前資料取2019年全年平均,疫情後資料則取第二波疫情失業率高峰(2021年6月)。

圖五:受疫情衝擊最劇之六個產業,佔女性勞動力的比例高於男性。

為何疫情對女性勞動人口的衝擊,會較男性更為嚴重?若細看男性與女性的就業人口分布,則可發現端倪。根據主計總處統計,男性就業人口中,49%從事服務業,女性就業人口則有72%從事服務業,兩者相差逾兩成。若以這次受疫情重創的前六個服務業來看,男性在這些產業就業人口佔比共計34%,女性則為46%。各產業勞動人口的性別差異,使得女性在疫情下,較男性面臨更多的就業不穩定。

圖七:從事營建工程業的原住民,人數接近全體平均的兩倍。

原住民失業問題嚴重,值得持續關注

本報導根據原住民族委員會的就業調查報告,計算出原住民失業率與全體失業率的差距。資料顯示由2017年至2021年第一季,原住民失業率一直高於全體平均。而在2020年初疫情爆發後,原住民失業率與全體的差距反而縮小。

不過,2021年第二季的原住民族就業調查,因疫情暫停一次,因此無法得知就業受影響情形。分析原住民從事產業的人口比例,可發現原住民在「營建工程業」的從業人口比例,明顯高於全體,該產業受疫情衝擊較小,至於受疫情衝擊最嚴重的六大服務業中,原住民與全體人口的比例差距甚微。因此整體而言,受疫情衝擊較不明顯。然而原住民長期失業問題仍嚴重,不論疫情發生或是平時,都是臺灣社會該關注的社會議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