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友路好輕鬆
理財友路好輕鬆

移民前 醫療 規劃 三步曲


「健康就是財富」,移民前理財要考慮的除了是物業和金融資產外,如何規劃當地的醫療開支都是非常重要,因為移民少則也是三、五、十年,小病小痛一定在所難免,如果家庭成員有老年人或長期病患人士,事前更加需要好好想清楚。現時市場上主流的移民目的地,例如英國、澳洲、加拿大,醫療系統都以公營為主,其服務範圍及質素屬於「福利」的一環,計劃移民人士可以通過以下三步曲,結合生活及理財,一步步DIY梳理自己的「醫療規劃」。

全方位解構醫療水平

對重視醫療質素的人士,第一步是在移民前可以先客觀比較一下,不同目的地和香港的醫療質素評分,以便有一個初步的概念。坊間有很多資訊可以參考,較多人認識的有雜誌《CEOWORLD》,每年它從醫療設備、醫療人員專業水平、醫療成本費用、藥物供應及政府支持度五大方面作出比較,綜合得出醫療保健系統指數排名。下【表】是2021年的數據。


綜合評分和排名只是初步參考,進一步從細項可以了解更多,例如加拿大的醫療設備水平相對偏弱,四地整體醫護及護理人員專業水平和香港相若,藥物供應則比香港有更多選擇,費用也相對便宜等。

除了客觀的評分,其他和自身情況相關的數據或因素都相當重要。例如,如果有長期病患的人士,因為要經常出入醫院或診所,便要考慮居住城市的醫療設施數目、與住處的距離,甚至是醫護人員和人口的比例數據;如果有老年人一同移民,更要考慮當地的交通情況,因為交通擠塞會影響急救的「黃金時間」,和急病存活率息息相關。

醫療制度國內外保障範圍

評估了醫療水平後,第二步便可進一步了解目標醫療體系內的保障範圍。每一個公營體系都有處方藥物名單,由於歐美普遍醫藥分家,藥物費用或多或少要自行承擔一部分。如果有指定的非處方藥物需要,便要有全額自費承擔的心理準備,生活預算上也應該有所調整。另外,診斷性檢查費用,例如MRI、CT掃描、專科醫生SP諮詢費用、癌症藥物等,普遍都需要自付一定程度(甚至全額)費用,這部分支出便應考慮由保險承擔。

筆者經常強調,全球流動性愈來愈高,子女或自己仍然可能因為工作或生活有「再移民」的可能性。如果家庭分隔異地,定期探親的機會自然會增加,這時公營系統的「海外」保障性就很重要。很多歐美國家都有和不同國家簽定「醫護服務互惠協議」(Reciprocal Health Care Agreement),例如澳洲Medicare(11個協定國)、英國NHS(49個協定國及地區),容許合資格的服務使用者在其他協定國/地區享受如同當地居民的公營醫療福利。惟要注意當地只會為逗留期間突發意外或疾病提供醫護服務,並不適合治療已有疾病,而且不同協議國有不同條件及限制,例如部分要求抵達前事先登記、藥費、手術費、牙科、救護車費用自付等等。

解決醫療保障缺口

通過前兩步,對自己移民後的醫療需求「缺口」應該心裏有數。到最後一步,就是規劃如何堵塞這個「缺口」,選擇包括準備現存、在當地購買額外保險、保留現有醫療保險,以及移民前投保涵蓋目的地的環球醫療保險。不論用一種或以上的方法,首先要對自己及家庭進行評估,例如計劃逗留時間、再移民的考慮、年齡、特別是有嚴重病患索償紀錄及長期病患,移民後未必能受當地保險公司承保,在決定續保現有保險與否時一定要慎重考慮,而對沖保費隨年齡上升的問題,近年市場興起的「醫療融資」概念,同樣適用於移民理財規劃上。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