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客
木客

寫詩與小說。豆瓣ID: bluishgreen 畫的畫在「魚狗(@kawasemi)」這個賬號上。

看畫的感想

artvee.com是一個好網站,上面有許多高清古典油畫。這裏的畫均出自該網站。只舉個例而談,全是我的主觀感受,沒有普遍性。

先貼兩張畫。

這種風格的肖像畫數量眾多。人物幾乎占滿畫面,無法佔據的部分便由風景填充。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也是如此,作為背景的風景是遼闊的,是外向彌散的,雖然被畫框限制,但極力想要突破畫框的。當然,也會有背景不夠遼闊,畫家便會選擇讓它深遠,比如下面這兩幅:

我看到這些畫的時候,忍不住想,這些畫家或許意識到了畫框的限制,所以他們選擇從水平與縱深兩個方面突破。有些畫不像上面的幾幅那樣明顯,但還是給我相似的感受:

哎呀不妙,大樹快填滿背景了!那麼就從枝葉間露出湖面,抵抗畫框的逼迫。
糟糕,墻壁和櫃子過於厚重,這位女士快要喘不過氣!那麼就打開門,袒露風景。
這幅不太一樣。我感覺這把傘正在抵制風景,抵制畫面的渙散。這是一把讓人安心的傘,如同鋼鐵。

那麼會不會也有畫家選擇向前的衝撞呢?亦即,會不會有些畫似乎要撲面而來?我暫時還沒想到,電影中的「打破第四堵牆」會不會就是如此呢?

此外,這些畫都誕生於人們發現(焦點)透視法之後。《清明上河圖》與《千里江山圖》也闊大,但它們採用的是散點透視,不像這些風景有唯一的消失點。這個消失點指向什麼呢?理念,或者說上帝。再大膽一點,我認為肖像畫中的人像畫下的是皮囊,而背景則暗示靈魂。基督教文明裏,靈魂的消失點當然是唯一的,那自有永有者。

我已經從artvee上面下載了三千多張油畫,沒事瞎看,目前我最喜歡的還是這種類型的畫:

背景堵死了,沒有逃脫的孔隙。我會感覺此處的畫家沒有將畫框當作限制,而是保護,因此畫面自成一世界,誰也無法威脅的世界。所以我看到這些畫時會有一種安心感。(細看第二幅不太恰當,壁紙上的風景畫也有逃離的趨勢。)這兩幅與上面那幅撐傘讀書的女士的畫像,都會讓我感覺,畫面中的人是畫家極力想要留下來的。如果我是一位19世紀的畫家,如果我摯愛的人將不久于人世,大概我會採用這樣的方式為他們畫肖像。或者,如果我是一個控制欲很強、嫉妒心很重的男人,大概也會採用這種方式。真·女囚。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