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梅鬼話
話梅鬼話

政治評論|歷史探討|科學科技|自然科學|動漫分享|電影心得|雜談

從學測指考到繁星再到學習歷程檔案,台灣的教育成就了什麼?(上)

教改一直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真正的高中生需要什麼、大學又需要什麼、業界又需要什麼呢?

指考被廢除,新得考試設計又複雜,還有那個惱人的學習歷程檔案,學生在升學的道路上到底獲得了什麼?成就了什麼?這真的是我們學界業界需要的結果嗎?

先自我介紹一下,筆者是普通高中指考上普大,當時是繁星的第二屆,然後碩士畢業在外商當工程師。兼職補習班跟家教多年,看了許多走不同升學管道的學生。講話也許沒什麼份量,但是在這個學界跟業界都待過的人來說也算小有心得。


複雜又沒有目的性的教育制度

先大概介紹台灣過去的升學制度,雖然是探討升學的管道,不過有必要把一些制度層面的事情交代清楚才行。

中學畢業後學生有兩個方向可以選擇,一是成為高中生,專門學習學理相關的知識,以及技職體系,專門學習與產業較為相關的專業技能。前者可以說是大學的學前教育,後者則是進入職場的學前教育。
學士教育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普通大學,另一種是科技大學。這兩者目前在台灣曖昧難分,畢竟教育內容有很大程度的重疊,出社會的職位也幾乎沒有分別,如果不特別解釋也沒幾個國人知道箇中差異。 國外都不見得有這麼奇怪的分法,兩者區隔的意義主要還是讓高中生跟技職生有個別的升學管道,畢竟華人最講究考試了。

大學升學管道總結

接著大學升學管道過去主流的方式就是學測跟指考,前者在高三寒假,考試範圍是高一高二的國英數社(歷史地理公民)自(物理化學生物地科),分為五考科,以級距分等,寫自傳、讀書計畫後靠面試跟學校篩選入學;後者是在高三畢業後,考十個專業學科——國英數甲數乙歷史地理公民物理化學生物十科,其中數甲數乙範圍不同,數甲會比較難,考試範圍是高一到高三全部內容。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學測是可以看五科總成績,而指考沒有地科這個項目,且指考可以自己選擇想要的科目應試,並且以此成績選。

過去分成兩類的好處在於,有優秀專長、豐富經歷者可以選擇學測透過備審資料上學校,且因為科目合併、範圍較少(高一高二),對於不專精的學生來說有比較好的結果;而指考不用備審資料、不用面試,讓那些擅長唸書、特定學科很強的學生也能一展長才進到適合的科系。

然而凡事都會走向極限,這兩個長久的升學方式也走向內卷,備審資料變得越豪華越好、用金錢堆砌,而指考戰士從原本的選科應考漸漸的發展成大家還是十科都考只挑最佳學校的志願順序填表、徒增唸書痛苦。兩者都會離弱勢學生越來越遠,於是我們偉大且有能的政府想出一個妙招,讓偏鄉學生也能出頭天。


繁星的衝擊,學校層面

台灣的政府有個毛病,要嘛不做事,要嘛衝過頭。本來要打破明星高中迷思、減少學生補習惡夢與大考壓力,誰知道直接毀掉原本的教育體系,讓許多偏遠公立學校原地暴斃,充分展現寧可錯殺也不放過的精神。

發生是什麼事情?

繁星的邏輯是這樣的,每個學校的學生都會有學校校內總成績,於是各校按照這些總平均排名,讓順位前面的人挑選志願申請,與全國有相同選擇的人比較校內排名%數、學測成績,然後直接擇高錄取。
這樣讓偏鄉學歷弱的學生很是吃香,因為不需要在大都市跟數千名學生比拼補習時數,只要校內認真唸書,就能用1%的順位碾壓明星學校的學霸。
打個比方:如果一位偏鄉排名1%的學生學測成績中等但是達到繁星科系門檻,跟另外一位排名2%的明星高中的超高學測分數學霸,誰會選上科系呢?
答案是前者,於事偏鄉學校可以輕鬆排名前面的優勢勝過明星高中教育資源較多的優勢,這導致二線明星高中人氣大減,畢竟能夠讀二線的人何不在程度差的學校先拔得頭籌呢?
這個狀況導致台灣排名二線的高中入學分數暴跌,更別說三線四線以後的學校了。

本來看似前途光明的偏鄉公立學校,卻被一個現象大敗:私立高中。

台灣的私立高中普遍入學成績較差、學生競爭力弱,因此有錢人的小孩非常適合進入私校,繁星政策造成了專門的校內成績服務,將有錢人的小孩集中到資源較多的班級。漸漸得一般人的選擇順序變成,明星高中>容易繁星的市區三線高中>不容易繁星的市區二線高中>=容易繁星市區私立高中>容易繁星的偏鄉高中;而有錢人的順序變成:容易繁星私立高中>=明星高中>>>>二三線高中。

這種學生等第的大洗牌反而加強私立學校的入學熱度,這甜了誰,答案應該不言而喻。


繁星的衝擊,學生與大學教育

繁星入學只需要校內高一高二的成績以及學測成績,又是最早放榜的大學入學管道,其結果就是多數的學生想要考學測早點解脫,最晚也是靠學測備審資料入學,於事指考人數大減,最關鍵的問題就是高三的課業會因此荒廢。

自發性唸書的學生畢竟是少數,在大學升學不需要管高三成績的現今,更多的學生選擇修完高一高二的課程、考完學測透過繁星入學,於是到大學入學之前有半年以上的時間可以玩樂不用在乎課業。也許有學生會有自制力,仍然會把握住高三教育,然而有多少人會如此呢?而高三教育一直是銜接大學學科的重要課程,舉凡普物普化或是大一微積分都是高三內容的加強加深並且英文化教育,對於不在乎高三課業的繁星仔來說,一下跳到大學課程無疑是自殺選項。

根據筆者不嚴謹的統計,大學時期的繁星仔通常是大起大落,有些人真的對得起1%的水準,也有些人完全跟不上大學程度。這種程度弱化在越不競爭的科系會越明顯,於是乎台灣的大學新生素質普遍下降,大學生在有限的四年學士生活越難越達到過去的水準,許多需要高三課程的學科就會需要額外的時間來訓練學生,導致大學課程智障化、遲緩化,以筆者的化學系而言,大一必修普化普物都會需要微積分跟高三理科基礎,但是現在課綱又把微積分拿掉,這些繁星新生必須邊學微積分、邊拿微積分學物理化學、而自己高三的基礎知識還不足,這樣的現象是教育部樂見的嗎?

前段大學或是熱門科系因為競爭激烈,入學的學生在繁星制度開始之後還會保持一定的兢爭程度,後段大學跟冷門科系呢?最後造就了大學生程度有嚴重的落差,前排大學跟後段大學差距越來越大。 



結語

這場改革的勝利者是誰,最大的贏家是私校業者以及有錢人子女,過去講求考試與學科能力的入學方式讓弱勢學生跟有資源的學生可以競爭,有錢父母砸再多錢培養小孩若小孩不擅長唸書也很難搶進名校大學,但是現在的制度讓私校可以吸引更多財大氣粗的家長、家長又能妥當的讓小孩進入名校大學,簡直是雙贏。

可悲的是大學教育以及大學生本身。也許有人認為這樣導致學生壓力下降,其實不然,這部分跟另一個一隱藏的贏家——補教業的故事,我們下回分解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