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爛青年
破爛青年

在北京讀藝術史的研究生,台灣出生。

新中國的繪畫為什麼都與政治有關?


前幾年,港澳台聯招的美術史考試中出了一題要寫毛澤東的文藝思想,一般讀美術史的台灣學生都不太會接觸到,但對中國近現代藝術稍有涉略的都很熟悉所謂“紅色經典美術作品”。

那種人民擁簇著領導,青年們上山下鄉,開疆闢土一般氣勢滂礡、構圖集中、顏色細膩的大型油畫,這種風格通常被稱作「社會主義寫實主義 Socialism realism」

中國政府為配合政治運動或籌辦重大展覽,組織藝術家創作革命歷史題材作品。主題由專家指定,畫稿需多次經官方確認才能進行創作。作品的選題與風格,就是受到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影響。

董希文,〈開國大典〉,1953

毛澤東的文藝思想起源於一次在延安的會議。

信仰共產黨的文藝青年從中國各地趕到陝北的抗戰根據地 — 延安,他們在這裡成立了魯迅藝術學院、開辦報紙、舉辦畫展。這裡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整風運動、大生產運動、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響和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

受到國民黨與日本政府的各種箝制,延安的物質條件極為困窘。理想總是骨感的,從大城市來的青年難以適應大後方的生活,農作勞動也不是田園詩歌般的美好。有些人保持著知識份子的小眾品味,創作題材曲高和寡,或者在創作裡批判了延安當地的所見所聞。

毛澤東為了解決延安當時文藝陣營的不統一,在1942年五月,邀請各界藝術文化相關人員,召開了三次文藝座談會,並且在最後一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

〈講話〉在日後被奉為圭臬,尤其是文革期間,更是出版了一本一本的講話小冊子。到改革開放前,每每到了延安文藝座談會的紀念日,也會舉行大型宣傳活動。

〈講話〉的內容涵蓋創作者的立場、態度、工作對象、工作方法、解決措施等多個問題,最主要提出三點:

1. 藝術應為中國共產黨服務
2. 藝術應為工人、農民、軍人服務
3. 先求大眾普及,再講求提高

歸納了藝術創作在社會中的角色。首先它是國家的工具,它的受眾應該是工農兵,題材與畫法都要是工農兵能夠理解的。

一如蘇聯初期提倡的社會主義寫實主義:內容要和工人階級相關,並且要他們能理解、場景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會接觸的、具有黨性。

最後一個比較有趣,「普及與提高」。

蘇聯文化的三個階段裡:最一開始的基礎衛生、第二階段的合適公共行為以及對共產黨的初步了解,最後則是對高階的社會禮儀與對高端文化的欣賞,或許可以說毛澤東文藝思想的緣起就是蘇聯。

對比到現實。

50–70年代,中共政府為了推廣「人民的藝術」,把大眾文化或是屬於民俗生活的裝飾品,年畫、連環畫(類似漫畫)等被安排到主要發展項目中,甚至進入美術院校的學科分類,高低文化的界線在這個過程中被模糊了。原有分層被打破時,怎麼重新定義「提高」?

另一方面,文革後期政府要求大學入學者必須具備工農兵的身份,打破固有階級的流動,達到某種程度的「普及」,但這在文革結束後又回復往常了。所以到底怎麼普及與提高,還有待思考。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