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保松
周保松

政治哲學教師。

關於香港自由之夏的七點思考

關於香港自由之夏的七點思考

周保松

這場運動發展至今,我一直希望自己多觀察、多理解、少判斷,因為不懂不明白的實在太多,同時事態發展也在一次又一次突破自己的認知框架。今晚因事離港十天,我決定將自己的一些很初步的疑惑和觀察寫下來,供大家參考。

1,這場社會運動發展至今,其實是一場什麼性質的運動?它是反逃犯條例修訂?反送中?逆權運動?民主運動?全民政治覺醒?抑或時代革命?

從六月九日到現在,形勢一直在變,運動的戰線、形式和訴求也在變(雖然也有不變的幾大訴求)。如何理解和定義這場運動,不僅是個名稱問題,更關乎我們對這場運動的理解、如何正當化和合理化運動的抗爭訴求,以及運動的發展方向。

2,6月26日晚上中環愛丁堡廣場集會時,民陣喊出 “Free Hong Kong , Democracy Now"的口號,記得當時我在臉書曾問過,這場運動會否轉化成「重啟政改」的民主運動?然後到了七一當晚,佔領立法會的抗爭者在「金鐘宣言」中,也強調問題的根本在制度,必須回到普選特首和普選立法會這個議題。

今天已是7月24日,社會似乎逐步聚焦在「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並希望以此作為平息事件的關鍵。這樣的發展,是我們想要的嗎?假設真的有了這樣一個委員會,運動便可以在此暫時停下來?如果不是,那麼是否有別的可能?

3,社會運動一個永恆的難題,是運動參與者如何找到一個機制,幫助大家就運動的目的和手段,達成某些共識,並共同行動。作為集體行動,這些共識(無論多麼minimal)是必要的,否則參與者將難以團結,也難以為行動方向定立指引,更難以作為和政府談判的基礎。

在這場沒有大台和沒有臉孔的抗爭中,要建立這樣的共識,比以往任何一場運動都要來得艱難。

艱難還艱難,我們是否有必要考慮,為了這場運動以及香港民主化的長遠發展,應考慮建立一個公共討論及集體決策的平台?民陣能否扮演協調人的角色,容許不同力量最少有個坐下來討論的機會?

4,有朋友或會回應說,「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便可以,根本不需要什麼平台,更加不需要什麼共識。這種說法,有點一廂情願。現實是,隨著事態發展,大家爬的是否同一座山,大家會有分歧;就算爬的是同一座山,如何爬也會有分歧。而每個群體做的任何關於爬山的行動,客觀效果上,必然會對運動本身及運動中的其他人帶來影響--否則我們便不是在同一場運動中了。

所以,爬哪座山才好,怎樣爬才有效,其實需要討論和協調。我知道,這類的討論一直在不同的平台進行。但就整場運動而言,去到這一步,是否需要一個更公開、更有認受性、同時更能凝聚共識的平台,值得大家思考。

5,即使不是為了尋求共識,建立某些平台,讓大家除下口罩,彼此理解和分享,我認為也十分必要。這場運動的參與者,許多都是年輕人。大家可以想像,他們在過去這兩個月,必然處於極度憤怒、悲痛、恐懼、痛苦、疲憊、失落、無助的狀態,而他們由於必須將自己的身份掩藏起來,於是很難在抗爭中和身邊的戰友建立親密的、彼此信任的關係,回到家裡又未必敢和家人分享。在這種大環境下,我估計許多人都在經歷著難以言喻的痛苦的社運創傷。

如何面對這些創傷,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我覺得最直接的一步,是建立一些大家能夠信任的小平台,讓大家可以放心坐下來做交流和分享。不需要為了什麼特別目的,只要有機會讓大家能夠說出來,也許已是最大的釋放。

6,在這場運動,我們經常聽到「最後一戰」、「背水一戰」、「此戰不勝、香港必死」的說法。我不同意這種說法。只要還有香港一日,只要香港人還在這片土地生活,就沒有所謂「最後」。即使這場運動「輸」了(且不論如何界定什麼是輸),也不代表我們就會一沉不起,又或必須用最壯烈最悲情的方式來做最後一擊。

我們應該學會更團結、更沉穩、更清醒、並有更強更韌的抗爭心志一起走下去。

像我這一代,中學時經歷八九六四,打擊不可謂不大,我們等了25年才有雨傘運動,然後又等了5年才有今年的「自由之夏」(以及李鵬之死)。這三十年,我們經歷了多少次運動低潮?又有多少戰友離隊遠去?如果每次都是最後一戰,我們如何才能夠又堅定又快樂地一路走下來?!

我想說,我們所有人都要有心理準備,香港前面的路會更難行,承受的代價會更沉重,沉重到可能遠超我們今日的想像。

可是我們已經沒有回頭路。

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如果我們都是香港人,大家一起走下去,彼此扶持,是唯一的路。尤其在這次運動中站出來的大人,大家千萬不要心存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或林鄭下台,生活便可以重回安穩的願盼。

這場運動一個最大的特點,是許多許多不同的香港人在不同位置發聲出力,以不同方式守護香港。這在在說明,香港公民社會的自救自治的力量,遠超我們自己想像。如何珍惜這種力量,如何承傳這種力量,值得大家細想。

7,最後,我們沒有槍沒有炮沒有棍沒有錢,我們到底憑什麼,這場運動可以一直堅持下來,不僅使得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香港人一起同行,並贏得全世界的關注和同情(除了大陸)?

因為我們站在對的一方。最大的力量,是道德的力量。

大家只要回想一下整個運動的發展,便知道我說的是真的。道德好像很虛很空很沒有力量,但真正能打動人,真正贏得別人認同和敬佩,真正使得更多人願意站出來的,不是力,是善良和正義,是那些我們相信和持守的價值,包括自由、民主、平等、社群、尊嚴,還有人與人之間無私的關懷和對這個城市的愛。

當我們高喊「香港人,加油」時,「香港人」這個身份承載的,是我們的信念和價值。在接著下來的運動中,如何守著這些價值去面對惡和暴力,是重中之重。

因為是這些,而不是其他,令政府和警察如此軟弱,而我們如此團結和強大。

2019.7.24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