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计划
C计划

C计划是一家致力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机构。C计划的C,是指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Civic Education(公民教育)。推广思辨教育,重塑公共理性。

穿透迷雾|北大附中实验学校空气质量争议中的“偏见污染物”

过去一周里,一则对校园空气污染的“爆料”正演变成一场关于名校教育的讨论。

2019年10月8日,自媒体人“鹿鸣君”在其公号“呦呦鹿鸣”上发布了一篇名为《窗外事,窗内忧 | 北大附中实验学校99名学生流鼻血,237人各种不良症状》(下称《窗外事》)的文章,直指北大附中实验学校装修后疑似存在空气污染问题。然而,舆论的走向并未如预期般聚焦于空气污染。在收到大量以“护校”为名的攻击言论后,“鹿鸣君”随后的文章转向对这些留言的抨击,引爆舆论对学校教育伦理和公民教育课程的质疑。


关于空气质量的讨论何以转向?“护校”言论为何反遭声讨?怎样才是更好的说理与表达?我们与你一同梳理。


起因:关于北大附中空气质量的爆料


“鹿鸣君“发布的第一篇文章《窗外事》,主要内容大体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信源,对北大附中实验学校疑似空气污染事件的梳理。


“鹿鸣君”从学生家长处得知,自北大附中实验学校重新装修以来,学生家长与校方就“新校区环境污染监测机制”进行商讨,但未果。


文章所附表格显示(如下图),自2019年8月29日秋季开学以来,学生身体出现了包括流鼻血、鼻炎等在内的各种不良症状。


/ 注:该文作者称此表“由家长接龙完成”,表中信息截至2019年9月19日。 图一:畅春园新校区症状汇总表 /


该文也提及学校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以及校方组织的两次室内空气检测。但家长对校方空气检测合格结果进行了强烈的质疑。因此,对校方提供的检测结果并不买账的学生家长再次提交检测申请,但被校方驳回;此后,家长向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巡查组发送邮件以提出诉求,但并无回音。


事实上,这件事也引起了专业媒体的关注。


10月8日,《经济观察报》发布题为《校园装修环评质量未过关仓促入学?北大附中实验学校逾百名初中生身体现异常》的报道。这篇报道显示,记者也获得了家长提供的异常学生名单,同时记者采访了多名家长,对这些身体异常情况进行了核实。


关于校方组织的两次空气质量检测,这篇报道对家长提出的质疑进行了更详细的采访,并提供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参与检测的人士、业内专业人士对空气质量检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读。遗憾的是,校方并没有接受记者的采访,未能对检测中的疑点进行回应。


此外,《经济观察报》的报道也更全面地介绍了二次检测后校方采取的积极措施。(见表1)


/ 注:原创图片未经授权不得私自引用 /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经济观察报》作为一家专业媒体,报道中采用的信源更加丰富完整;公众号作者只能由“爆料者”处间接获得信息,并未对相关利益方进行采访,或进行更多的交叉核实,使文章呈现出较强的倾向性。但二者对比阅读,读者可就事态获取更完整的信息,“鹿鸣君”呈现的信息也基本符合事实。


需要强调的是,即便确如“鹿鸣君”和《经济观察报》的文章所言,部分学生在学校装修后产生不适反应,也并不能在二者间断言因果关系。涉及校园安全的问题上,家长尤其敏感,有时也会因心理暗示而过度反应。校方在回应中则暗示,一些孩子出现的不良反应,与换季及其本身的敏感体质有关(官方回应原文为:对于开学初部分家长自述的学生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学校于第一时间邀请医学专家到校调研,并于3号,5号,8号三天为学生提供免费诊断,针对过敏体质的学生给出了换季期间的健康指导)。


校园装修后到底是否存在空气污染,以及污染情况与学生不适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仍需要校方及空气质量检测方对家长的质疑做出合理解释以及更权威的鉴定结论。


在梳理完自己所掌握的事实信息后,“鹿鸣君”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则表达了他对学生们的期待:希望孩子们不要只“专心学习就好”,而参与到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中。


作为一个“不闻窗外事”的反例,鹿鸣君在文中提及湖南操场埋尸案中一些学生的反应——即便操场下埋着老师的尸骨,这也“不关我们什么事”。



鹿鸣君向学生们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建议,希望他们探索污染问题是真是假,寻找污染源,研究空气污染议题……然而这篇文章连同这些建议,收到的却是相当比例的攻击性言论


发酵:“护校言论”膨胀


或许因为文章将北大附中实验学校的学生与湖南埋尸案中某些冷漠的学生简单类比而感到被冒犯,或许因为强烈的母校情结,一些读者包括北大附中实验学校的在校学生发起了对“鹿鸣君”的攻击。


除了情绪化的谩骂和威胁举报,这些攻击性言论中,还有两类典型的谬误:


谬论一:“资格论”




这一类观点的核心论证是:


理由:你是外人/跟你没有关系/你不了解情况

结论:你没有资格评价/你无权发表评论


这一类言论,便是公共说理中经常出现的“资格论”。


当学生们将发生在校园里的争议,界定为自己的“私事”时,自然认为外人无权置喙。然而,发生在校园里的空气污染事件,绝对不属于某一个学校的“私事”。一个校区的空气污染不仅涉及到装修、质检等诸多环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关乎着上千名青少年学生的生命健康安全。事件的发生不仅为校园空气质量保障敲响了警钟,更暴露了校方、施工方、监督方等管理层面出现的问题;正确处理、解决和预防此类问题,也与形成一个良好的公共管理体系密切相关。这是一起发生在校园中,但具有公共性的事件。


对于一起公共事件,无论什么身份、背景,任何一个公民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不是直接利益方就没有发言权,那微博中大部分的评论就都需要被删除了,大多数的公共讨论也就不再有存在的必要。作为长期关注空气污染事件的媒体人,“鹿鸣君”对北大附中实验学校的事态发展也掌握了一定信息。反驳者可以质疑、指出“鹿鸣君”的评论所基于的事实信息有何问题、导致其评论不足为信,但断言其“没有资格”,则是不公允地诉诸人身背景。


谬论二:诉诸动机





这一类观点的核心论证是:


理由:你想求关注、蹭热点/你居心不良/你被某些家长收买了

结论:你的言论有问题


诉诸动机、诛心之论,都属于“错误诉诸”的一种。所谓错误诉诸,即借助于不相关的因素进行推断。这种言论脱离了“就事论事”的公共讨论原则,陷入了主观臆测的“阴谋论”。


判断一个人的言论是否正当,应该以言论是否基于事实证据、论证是否严密充分为评价标准。所以判断“鹿鸣君”言论是否正当,正确的方法是核查文章中的数据、采访等信息,指出其论证行文有无不当之处。而纠结于“鹿鸣君”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公共利益还是提升热度,显然与判断言论的正当性无关。


而一个人发表言论的动机,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正如《庄子》所言:“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在揣测“鹿鸣君”发表言论的动机时,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设身处地地真正站在作者的视角看问题。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断言作者有利益输送,或根据文章“火”了的结果倒推作者的动机就是想火,都属于对动机的简单臆断,不足以成为论证的依据。


转向:学校教育有问题?


由于遭到读者的攻击,在最初的文章发布仅仅一天后,“鹿鸣君”于10月9日发布《夜路盲灯 | 那个在黑暗中打开手电筒的盲人》一文。文中截取了前一篇文章的评论区留言,认为这些学生们的留言抛弃了事实与逻辑,且用词粗鄙,由此质疑学生素质与学校教育。


在该篇文章的引导下,舆论迅速转向,引来了网友们对于北大附中实验学校学生乃至北大系的大量攻击。




但与此同时,也有人在评论区指出,作者有意筛选了留言。




我们查阅了北大附中公共说理专栏,其中不少同学反映自己的理性发声被作者选择性忽视,并贴出了自己的评论。而在这些未能在“呦呦鹿鸣”上墙的留言中,不乏理性的声音:




该留言同样是对文章的质疑,其表达方式则与公众号评论区呈现出的情绪化的谩骂大相径庭。该留言认为文章缺乏有力的证据来佐证作者的观点,提出如果能够给出医院的证明、倾听本校学生的说法,则会更加让人信服。


类似的留言,将讨论聚焦回关键问题,所体现出的就事论事、讲求证据的意识值得肯定。这样的讨论方式如果能成为作者和学生间互动的常态,促成媒体平台搜集更全面、权威的证据、多信源交叉验证,无疑会加速事件的最终解决。


仅仅根据部分学生的过激留言,推断北大附中实验学校乃至北大系的学生素质有问题,否定学校在公共说理、公民教育中做出的成绩和努力,显然是不公允的以偏概全。


事实上,由于微信评论区采取的是由作者筛选公开评论的形式,作为公众号的运营者,“鹿鸣君”在如何呈现各方观点这件事上拥有绝对的主导权。一些评论据此推断,“鹿鸣君”恶意引导舆论,收割流量。


对于留言的选择性问题,黄志杰于10月11日在“呦呦鹿鸣”中解释道:“我的习惯是我尽量把反对意见选上来,因为对留言过于宽容,我已经四次被强制关闭留言区。比如这次,要求我道歉的留言我置顶了,如果看到有理性的评论,我会选上来的,我没有必要隐藏谁。”


事件在学生与“鹿鸣君”及网友的互相质疑中不断发酵。10月10日,“鹿鸣君”在公号中更新文章《天凉如水 | 致北大书记校长的一封信》,在梳理事件发展脉络的同时,再次重申自己的关注点,即实验学校的空气质量和学风管理问题,呼吁能够进行对该事件中学生有组织谩骂行为的教育学研究。


令人宽慰的是,在该篇文章被推送后,文章评论区逐渐展现出更加理性的讨论氛围,“鹿鸣君”也在评论区鼓励同学们进行更加理性的独立思考,并表示欢迎不同的声音。




结语:一场公共说理的练习


“鹿鸣君”认为这一事件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难得案例。事实上,该事件在舆论发酵、转向的每个环节,也值得旁观者们深思。


“鹿鸣君”的《窗外事》一文,在行文过程中存在信源单一、缺少质证、倾向性明显等问题。读者在阅读自媒体文章时,应注意作者是否均衡呈现利益相关方的声音、提供的事实信息是否全面、表述是否客观,培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避免轻易下论断,而有意识寻求或等待更全面的信息。


当我们在参与公共讨论时,更需要坚持就事论事。不恰当地诉诸人身背景、诉诸动机,都会将讨论带离原有轨迹。而情绪化的谩骂、举报威胁,则更是公共讨论中的恶疾。


但是,对于这些发表不当言论的学生,我们也不应上纲上线,以偏概全地误认为学校教育乃至中国教育出现巨大失败。事实上,北大附中在公民教育、公共说理方面率先设立课程,引导学生就现实案例积极反思、发言,讨论过程中不乏理性声音。未成年人的可塑性强,因此也更需要温和的教育引导,偏激的抨击只会助长偏激,教育也更应该弘扬公正与理性。


与此同时,校方对于事件也应做出更为积极的回应,用事实数据解开“迷云”,这也是校方的职责所在。


舆论发酵后,校方在10月12日向公众发布公告。公告显示,校方多次同家委会沟通,回应鹿鸣君“基本说理、沟通能力不具备”的指责。校方也公示了经检测均显示合格的检验报告扫描件,同时表示已经按照专家建议安装新风系统,也将在入冬后与家长们共同安排一次包含体育馆在内的空气质量检测工作,回应鹿鸣君所提家长与学校共同参与校园空气治理和监督。与此同时,针对家长对空气检测报告的主要质疑,如检测时室温不规范、检测点有遗漏的问题,公告也提供了相应的证据和解释:检测报告显示各点位检测时的室温为合规的22度-28度之间;而家长质疑的地下体育馆未进行检测,公告也提到“地下体育馆因安装新风系统至今未开放使用”。这样的针对性回应,在一定程度上或能打消部分家长的疑虑。


期待这场争论,最终真正地能促成当事方更加积极地解决问题,促成论战参与者与旁观者们正视公共讨论的误区、理性沟通对话。


关于“粉碎偏见”:“粉碎偏见”是C计划与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媒“NJU核真录”共同发起的媒介素养项目,旨在分析公共舆论场上的偏见谬论,促成更加理性的公共对话。

关于C计划:C计划是一家致力于思辨教育的社会企业,通过倡导活动和课程服务,提升人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关于核真录:《NJU核真录》创办于2017年10月,隶属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是一家致力于新闻事实核查与媒介素养教育的校园媒体。该公众号全部文章由南京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自行采访、写作完成。



作者

▷ 编辑:蓝方

▷ 排版:鱼香


推荐阅读

▷ 三原色事件终结,但我们到底该相信谁?

▷ 对16岁气候活动家的抹黑与误解

▷ 马云捧上的鸡汤,我看还是不要喝了吧


最新课程

/ 扫码加入👆 /
/ 扫码加入👆 /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的签约作者。未经特别说明,C计划文章均为原创。文中署名的插图、脑图亦为原创。转载文章或原创插图、脑图,请联系小C(Plan-C2016),或给后台留言。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