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计划
C计划

C计划是一家致力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机构。C计划的C,是指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Civic Education(公民教育)。推广思辨教育,重塑公共理性。

又一个国家公祭日之后,我想推荐这本日本人写的历史书

2019年12月13日,是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在那场战争中所有暴行的最高潮,也是我们最沉痛的国民记忆的一部分。

我看到90岁的夏淑琴的故事。作为幸存者,她在战后第一个赴日控诉南京大屠杀暴行,还曾被污蔑是“假人证”而赴日应诉并当庭反诉。同时,她结识了一批日本友好人士,一同为传播历史真相、祈福和平共同努力。

“我活到现在,只要和平,世世代代和平,永远和平。”她说。

怎样让战争不再重来,让人类拥有和平?我们需要铭记历史,也需要深入探询,过去的战争为什么会发生。


今天,我想向你推荐一本书:《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作者是东京大学教授加藤阳子。这本书写于2009年,被称为“日本近代史研究最前沿”,最近出了中文简体版。

在这本书中,她分析了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到“二战”的历史,通过层层推进的多维分析,探究了日本官方、军方、民间在历次战争发起前后的真实态度。

我今天想讲述的是其中一个侧面:“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普通人的态度

书名:《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作者:(日)加藤阳子
译者:章霖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0月


发动战争,只是极少数军国主义者的愿望吗?


1931年7月,“九一八”事变发生前的两个月,东京帝国大学(即现在的东京大学)的学生参加了一次意见调查。问题是:“(日本)为了满蒙地区而使用武力,是否正当?”

2007年底,在神奈川县私立荣光学园,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加藤阳子,对中学生们进行了为期5天的讲座。讲到当年那起调查,她让中学生们猜,1931年有多少东大学生选择“是”。

“大约有六成吧。”中学生们回答。


历史的真实答案是88%。甚至,其中52%认为“应该立即使用武力”。

加藤阳子第一次得知这个数字时,非常诧异。她一直觉得,受过社会科学学术训练的人,对外国的偏见会比较少,看法会比较宽容,也应具有同理心。

“然而,在‘九一八’事变前,即使在那些被认为应该对国家的行为最有批判精神的群体中间,也已经存在着战争一触即发的情绪。”她说。


一些研究者认为,“九一八”事变的起因,是极少数军国主义者热切希望借助对外战争来解决国内问题。事实上,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一战”之前一样,“九一八”事变之前那几年,上至知识分子,下到平民百姓,日本国民对发动战争的拥护程度都相当高。


当时日本政府是怎样对内宣传的?


当年的日本普通人为什么会那样想?

加藤阳子介绍,那几年,日本军方频繁对民众宣传:不论是经济上还是国防上,保持在满蒙地区的权益,才能保证日本国民“作为生物的最低限度生存权”。

本国土地(生存空间)不足的问题一度让日本人非常忧虑。通过甲午战争(1894年,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日俄战争(1904、1905年,与沙皇俄国签订《朴次茅斯和约》),日本将中国满蒙地区的一半纳入势力范围。那里的丰富资源大大加快了日本国内工业的发展,让日本国民看到了解决生存空间的希望。

不过,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苏联取代了沙皇俄国,承认满蒙的一半土地是日本势力范围的国家消失了。而且,中国政府开始试图收回日本的特权,比如推动建设与中东铁路平行的铁路干线。

加藤阳子分析统计资料还发现,在20世纪20年代,日本对满蒙地区进行了大量投资,其中绝大多数投资是日本政府及其控制下的满铁作出的。因此,“日本政府需要让民众按照自己的希望去行动”。

于是,日本军方除了对民众大力宣传“作为生物的最低限度生存权”之外,还宣称:是中国没有遵守相关条约,损害了日本“权益”。这种宣传,让许多日本普通人感觉到“发起战争是必须而且合理的”。


不过,“丢掉满蒙,日本就完了”,是当时日本军方发动侵略战争的真实目的吗?

加藤阳子介绍了当时日本军部内部计划的真正目的:为下一步更大的战争作准备。


后来策划了“九一八”事变的石原莞尔,在德国留学时曾研究德国“一战”失败的原因。最终他得出结论:因为德国没意识到那是长期持久的消耗战”。

石原莞尔当时预计,“未来会是日本和美国分别领导各自的阵营进行世界决战”。他提出,结合德国的失败教训,要为下一步的对苏战争,以及更远的对美战争作准备,日本必须以整个中国作为根据地。他认为,利用中国的资源,“不从日本国内拿出一分一毫资金”,“即使打上二三十年也没有问题”。


那些支持战争的普通人


除了对“生存权”的紧张感,以及“是中国违反了条约”的合理感,让更多日本人支持军方的根本原因,还是他们对日常生活的巨大不满和改变欲望

加藤阳子在书中提到,1929年的大萧条给出口导向的日本经济带来了严重打击。日本民众希望通过多种改革提高生活水平,比如创设自耕农、制定工厂法、改进农场金融机关等。但由于利益集团的反对,改革无法实现。而军部对其中一些改革持支持态度。希望改革的人群,就转而支持军部这个似是而非的改革者。

“但军部最重视的肯定是国家的安全保障。如果到了与苏联的战争不可避免,或是要与美国开战的地步,那些旨在保障民众生活的改革就会在第一时间被毫不犹豫地抛弃。”她表示。


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战争并没让日本普通人过得更好。“战时的日本可能是最轻视国民食物的国家之一。”加藤阳子讲述,“在临近战败时,日本人每天摄入的卡路里已经降到了1933年的六成。”

此外,日本政府宣布战败后,也并没有顾及留在中国东北的200万日本人(其中150万平民,50万军人)。他们不少被苏联俘虏,被送往西伯利亚做苦工,还有许多孤儿寡母辗转流离。200万人中,总计有245400人丧生。

再加上源源不断的征兵和日本军队的巨大伤亡,以及两颗原子弹的爆炸,当初支持发起战争的日本普通人,也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加藤阳子想通过这些分析揭示:“当本来应该对国民的正当要求加以回应的系统无法正常运作时,就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政治势力,他们通过向民众虚假地展示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来获得人民的支持。”

“战争这一惨祸一直无情地发生着,不断地将参战各国的人民逼向绝望的深渊。”她希望让学生们总结那些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的战争的根本特征,以及战争带给地区秩序、国家及社会的影响和变化。

她反思,如果自己也生活在那个时代,是否也会被国家的说辞所欺骗。


“我们在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的同时,总在无意识地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做出评价和判断。在评价或是判断当今社会的状况时,又会无意识地借用过去的事例进行类比,当进一步对未来进行展望时,同样会无意识地对比过去和现在的事例。”
“在这些时候,年轻人的脑海中储存了多少可供类比的历史事实,对这些事实又进行了什么程度的整理分析,这些因素最终将会左右他们对于现在和未来的判断。”
——加藤阳子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之外,我还想向你推荐一本适合给孩子看的反战主题书:经典意大利绘本《敌人》

《敌人》讲述的是:战争开始了,两个敌对的士兵躲在各自的壕沟里,不时朝对方射击。他们疲惫困倦,不知所措,却都在想象对方是一个残忍、没有人性的野兽……战争持续了好久,在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士兵爬出壕沟准备去杀死对方……

这本绘本,也是C计划儿童思辨读写春季课的阅读材料。

在明年春天的课上,读完《敌人》,我们会引导孩子思考:

  • 人们为什么要打仗?
  • 战争到底会给人们带来什么?
  • 发动战争的一方,怎样对民众和士兵洗脑?
  • 怎样才能避免战争?
  • ……

在这门课上,除了对战争与和平有进一步认识,孩子们还会对勇气、责任、幸福等人生重要话题有更多思考,同时也会学会更好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接纳

作者:fangsc

前媒体人,关注教育、心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