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计划
C计划

C计划是一家致力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机构。C计划的C,是指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Civic Education(公民教育)。推广思辨教育,重塑公共理性。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 你需要知道的11件事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一种合理的、反思型的思维,它决定了人应该信什么和做什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Robert Ennis)。

同义词:审辩式思维

近义词:理性思考、独立思考

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意味着提高思维质量、学会独立思考、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

什么时候需要批判性思维?

人们每天会接收大量信息,例如阅读书籍或文章,与家人朋友同事沟通,看电视电影广播综艺节目,接受教育或者培训。其中大部分信息其实都是观点的表达。我们需要决定:该不该相信、接受这些观点?这就需要批判性思维。

与此同时,我们每天还要形成、发表很多观点——无论是发表意见或演讲、撰写文章或报告,基于这些观点作出决策或行动——从人生、职业方向的选择,到解决和分析工作中的业务问题乃至参与公共。我们该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如何更加理性的决策、行动?这也依赖批判性思维。

总的来说,在以下四大场景中,尤其需要批判性思维:

-阅读

-写作

-提高沟通效率与说服力

-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

批判性思维能解决什么问题?

-让人意识到不该相信什么,避免不明智的决策和不良的后果;

-帮人意识到应该相信什么,成为有洞见的智者,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幸福度;

-让人际关系更和谐,提高沟通的效率和效果;

-让社会更加理性和公正。

你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究竟如何?

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正是中国传统教育中所缺失的。

联合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多个国家政府和教育组织、APEC教育部长会议、世界多所知名大学,都将批判性思维视作21世纪人才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

在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被融入教学标准、教材和课程中。尽管如此,很多国家,包括中国的教育体系并没有包括这些内容。更让人担忧的是,我们传统的教育体系、家庭教育与社会媒体氛围,常常缺乏对儿童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甚至过度强调权威,不鼓励质疑和创新。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通过思维训练,任何年龄和背景的人都可以显著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养成,需要系统的学习和持续的训练,就像我们通过教育习得如何识字、如何阅读、如何计算。

批判性思维不仅仅只是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而是有两千多年历史积淀、数十年学术研究为基础的、明确的思维方法。这套思维方法把思考和决策的过程显性化,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哪里出了错,哪里可以被改进。身体需要通过运动变得更健康,思维也需要科学训练才能更明智。

关注C计划公号。每周我们都将推送文章,向你展示如何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解决日常生活和公共领域里的难题。

参与C计划课程。将结合你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例,循序渐进而系统的提高你的思维质量。

批判性思维3个关键词

不懈质疑:不论对别人的观点、还是自己的观点,都要有质疑的意识。要认识和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对复杂的问题有好奇心和耐心。但不是为了质疑而质疑,也不是陷入怀疑主义,什么都不相信。质疑是为了求真,是为了更好的相信。

多元意见:意识到很多问题是复杂的。以开放的心态,平等对待不同角度的观点,避免自我中心或盲目从众。对别人的观点感兴趣,而不只是想着要怎么说服别人,让别人屈从于自己的意见。不要天然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最优越的,或者走到相反面认为众人的意见就是对的。

理性判断:理性,就是不被感情操纵,能经过深思熟虑,有理有据,作出明智的判断。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做出决策、解决问题、采取行动。

从三个关键词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维要求人有求真、求知、开放、公正的思维品质。

核心方法

批判性思维最核心的思维工具,是论证(Argument)。通俗的说法,就是讲道理,做推理。一个基本的论证,最少由结论和理由组成。理由用于支撑结论,两者存在推理关系。

决定信什么和做什么的关键,就是判断论证质量的高低。换句话说,人应该相信论证质量更高的观点,由此指引自己的决策和行为。

怎么评价论证质量?学术领域常用的评价论证的三个标准,简称为三个字母:ARG。

A:acceptable 可接受性——理由是可以被接受的。

R:relevant 相关性——理由和结论有关联。

G:good grounds 充分性——理由“足以”推出结论。

这套核心方法在实践运用中还将辅以更多的方法来开展。

思维谬误

思维谬误(Fallacies),是人在论证推理的过程中常犯的错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应该尽量避免犯这些错误。

学术领域总结了常见的数十种思维谬误,例如:诉诸大众、概念模糊、稻草人谬误、非黑即白等等。掌握识别思维谬误的方法,不仅能让自己更好地思考和判断,也能使人迅速发现他人的思维错误,提高沟通效率和交流成效。

学习批判性思维的基础

虽然判断论证质量的核心方法看起来只有寥寥数字,背后却有很大的学问。想更好地掌握批判性思维,需要在几个相关领域学习:

-信息素养:信息是判断的基础,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应该有辨识信息真伪、寻找可靠信息的能力

-逻辑:判断应该符合逻辑,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应该理解基本的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

-结构化思维:结构化能让思维更清晰、有条理、减少遗漏,具有结构化思维的人未必具备批判性思维,但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应该具备结构化思维的能力。

常见误区

误区1: 批判性思维是负能量,是消极的,是否定一切,而人应该多重视正能量。

解析: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精神之一,但质疑只是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质疑之后,需要我们去判断论证质量,决定自己到底应该相信什么。换句话说,质疑是为了更好地相信。所以批判性思维并不是否定一切。相反,它能帮助个人和社会有效地解决问题,是积极而正面的。相比而下,很多人强调的正能量其实是掩盖问题,自欺欺人。

误区2: 理性就是冷漠,是基于自利的计算得失。

解析: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人,也是具备理性思考能力的人,但他们并不一定时时刻刻都只运用理性。事实上,理性与感性并不矛盾,反而紧密联系。理性,可能让感性更加深刻、丰富而持久。一个理性的人,可能因为更深刻理解爱的内涵和意义,而更容易被感动,具有更强烈的感情。但是理性的人,具备不被感性操纵的能力,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言行。

理性,也不等同于自私自利,局限于工具理性、功利理性。恰恰相反,理性的人会避免自我中心,能更公正地考虑他人的意见。

误区3: 批判性思维会让人变得不合群,无法适应社会。

解析: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会质疑权威和他人。但同样需要注意质疑时的语气和表述方式,坚持非暴力沟通,避免冲突。坚持就事论事、以理服人,往往能提供更多建设性的意见,会更好地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提高他人生活的幸福度,改善人际关系。

其次,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人,更重要是质疑自己,意识到自己可能是无知的,可能会犯错。这会使人变得更加谦逊,在很多情况下更有利于人际交往。

最后,批判性思维让人能明智判断应该信什么和做什么,这是让人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的关键能力。现阶段的社会存在很多冲突、偏见乃至仇恨,很多人因为不理解这些问题的根源,变得怀疑一切,失去了幸福生活的能力。而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更理解这些问题的本质,更理解应该相信什么,这些信念往往让人生活得更幸福。

误区4:与恋人、家人、朋友沟通的时候,应该依靠爱(或感性),需要妥协;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应该依靠权威。这时都不适合运用批判性思维。

解析:拥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注重讲道理,但同样注重讲理的方式和场合,也应该能够区分什么情况下的妥协是合理而必要的。

前面也谈到,爱/感性与批判性思维并不矛盾。

无论面对恋人、家人还是朋友,“运用批判性思维思考”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预判潜在的问题,才能发现争论的关键点,才能明白什么时候应该坚持,什么时候应该妥协和包容。

和孩子沟通(即使一两岁的儿童)也应该讲理,而不是运用自己的权力强迫孩子接受,这样孩子才能变的更懂道理,变得更加自律和自主。

误区5: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观点无所谓对错,也无所谓“批判”。

解析:对于很多问题,或许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但不同的答案之间存在好坏之分。例如政府应不应该限制私家车牌照的数量?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各自都有道理,可能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在实际中,应该通过公共说理和合法的程序,来确定到底要不要限制私家车。同样支持限制的人,可能给出完全不同的理由:A可能理性思考,充分考虑了两种政策各自的利弊影响,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B可能仅仅因为自己没有私家车而提出这个意见。无论结论是否一致,他们思考的质量有很大差异。人们应该采纳经过充分论证得出的意见。

其次,在有些问题上,是非对错是明显的。人类社会存在一些公认的道德法则,也就是所谓的普世价值。它是各国的法律、国际法都会遵从的一些底线原则。例如,不得无端伤害他人的权利,这就是一条底线。违背这条底线,就要受到谴责和惩罚。在一些涉及底线的问题上却坚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就是在混淆黑白、是非不分。

误区6: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大多数人都在做的事难以改变,即使拥有批判性思维的少数人有不同看法,又有什么用?

解析:“这个世界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什么样”和“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人的理想,是尚未实现的彼岸,是指引道路的方向。

确实,我们的私人生活和公共社会都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人存在的意义之一,就是让个体和社会不断改善,向更理想的方向发展。

少数人的意见,对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对个人来说,这首先是个人的选择。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确实能获得一些群体认同,但人生的意义不止于此。即使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即使带来的改变看似微不足道,向理想靠近的每一步都值得被肯定。

对社会来说,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越来越多,社会才有希望变得更加理性和公正。

误区7:运用批判性思维思考太累了,人何必活得那么累呢?想少一点,快乐最重要。

解析:问题在于,想的少,就真的能快乐吗?在你身边,发自内心很快乐的人又有多少呢?中国社会处在矛盾冲突比较大,问题比较多,贫富差距比较大的时期,即使人们不听、不看、不想,这些问题也很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另一些人,想得很多,觉得很累,问题却没能被解决。这有可能因为他们思维的质量不高,没有运用明智的思考方法。

相反,训练批判性思维可能在短期内(根据不同人的基础,可能需要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可能是比较累的。但随着更多问题被解决,更多纠结被想通,随着思维水平提高,反而可能让个人处在更轻松、更安心、更快乐的状态。当理性思考成为人思维的一部分,思考就不再是很累的事情,反而是很自然、很本能的反应。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