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计划
C计划

C计划是一家致力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机构。C计划的C,是指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Civic Education(公民教育)。推广思辨教育,重塑公共理性。

有人骂你?我们来挺你|蓝方专栏

2016年的露西亚节,瑞典知名的百货商Åhléns发布了一张节日海报。

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殉道者圣露西亚。在罗马帝国对天主教徒的迫害中,露西亚为躲在地下墓穴里的教徒提供食物,帮助他们活了下来。每年的12月13日,圣露西亚的扮演者便会身着白色长袍,头戴蜡烛花圈,参加各种游行、活动,寓意给瑞典的黑暗冬季带来光明。多年来,圣露西亚的形象一直是典型的瑞典少女——金色长发,皮肤白皙。而这一年的Åhléns却试图打破这一传统。他们邀请了一位14岁的黑人男孩作为模特,以打破人们对圣露西亚的“刻板印象”——在瑞典这个多元、包容的社会,为什么一定只能由白人少女来扮演圣人呢?

这样的尝试,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舆论攻击。反对者认为这样的广告是对瑞典传统文化的侮辱,他们抵制Åhléns,辱骂小模特和他的家人,叫嚣着遣返有色移民——直到小男孩的家人不得不要求Åhléns撤下这张广告。

然而,就在这些仇恨言论在社交网络上肆虐时,一支打着#JagÄrHär(I am here,我在这里)标签的“水军”出现了。他们用各种溢美之辞称赞Åhléns的创意、给小模特点赞送花,用“正能量”将右翼分子的咒骂淹没——在广告发布的几天后,你会看到Åhléns的脸书留言区里有200多条负面的、攻击性的评论,但有超过两万个赞和支持性的留言。

这是#JagÄrHär的第一次大规模迎战。因为厌倦了社交网络上的各式仇恨言论,瑞典姑娘米娜·丹尼特(MinaDennert)在2016年5月发起这一小组。小组的运作方式很简单:当有人因为自己的种族、宗教、性别、性向等遭遇网络暴力,小组成员便会前往相应的留言区,用正面的话语对当事人表示支持。他们不会与右翼分子们发生直接的冲突或对骂,甚至也不会介入对具体事件的讨论中,他们只是以一种友好、尊重的姿态出现在信息流中,表示“我在这里支持你”。到目前为止,这个小组已经有七万六千多人。

#JagÄrHär迅速跨越国境,多个国家都建立起类似的小组——加拿大的#iamhere,德国#ichbinhier, 斯洛伐克的#somtu,法国的#jesuislà。就算在中国,这样的行动也太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很多人都受够了社交网络上的选边站队、人身攻击,却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越来越多的仇恨言论、偏见歧视在公共舆论场上的一呼百应。这样的行动,至少能让被仇恨言论攻击的人们感到支持和温暖,能够大胆发声,表达自我。

但建立“正能量水军”的点子,似乎也算不上新鲜。从中国网民们熟悉的“五毛党”,淘宝上的刷单好评员,再到饭圈的粉丝“控评”。将这种“正能量水军”演化到极致,恐怕就是最近风靡各大高校的“夸夸群”——在这个随便说点什么都有可能在网上招来“喷子”“杠精”的时代,在“夸夸群”里的任何发言都只会得到绝对的赞美和支持。很快也有商家从中发现商机——只需要几十块钱,便可在一定时长内享受专为自己服务的“夸夸群”,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会收到花式赞美。

将主旨在于反击仇恨言论的#JagÄrHär和这些“正能量水军”相提并论,似乎不太公允。差别显而易见——无论是淘宝好评员、夸夸群还是粉丝控评,发言者在表达他们的支持时拒绝判断是非,甚至颠倒是非;而#JagÄrHär的每一次行动,都对其支持的对象、声援的事件有着明确的价值判断。仇恨言论,是仅仅基于某一身份标签,而对一个人或群体的贬低和攻击。支持、声援仇恨言论的受害者,是在捍卫平等、自由的基本价值。#JagÄrHär的发声,无疑真诚而令人敬佩。

但公共舆论场上的各种意识形态之争,彼此之间的攻击或支持,又有谁不是在真诚地守护某种价值体系、捍卫自己的信仰?


毫无疑问,#JagÄrHär这样的行动的出现,改变了不同意识形态阵营之间粗暴的相互攻讦,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有助于消弭社交网络上横行的戾气。但在用更大的赞美之声盖过对方的辱骂之时,不同阵营里的人依然在各自的价值体系里画地为牢。价值阵营之间鸿沟无法弥合,也难以形成真正有效的公共讨论。


可是更进一步的问题往往是,不同价值阵营之间,真的可能形成有效的对话和讨论吗?人们真的可以放下身份、立场的成见,而寻求底线共识、尊重多元差异吗?

依然有很多人在为此努力。


美国的社会运动者迪伦·马伦(Dylan Marron),因为自己在公共议题上的发言收到大量攻击性评论。他制作了一档声音节目——“和那些憎恶我的人对话”(conversationswith people who hate me)。他会在节目里给那些曾经攻击他、反对他的人打电话,理解他们到底是怎么思考的,努力寻求与反对者之间的“和解”,达成基本共识。另一个有意思的项目叫做"客厅谈话"(Living Room Conversations)。在这个线下活动组织平台上,你可以就一个美国社会广泛关注的争议性议题,发起一场真正的”客厅谈话”。首先你需要通过平台选择一个政治观点与你相左的”联合主办人”;两个主办人,各自再邀请两个朋友——六个人,共同选择一个时间、地点——很有可能真的是某人的客厅,也可能是一场线上视频会议。在对话前,参与者们需要签署一份协议,承诺遵守一些对话的基本原则——倾听,尊重,真诚,开放心态,求同存异。当对方不再是一个符号化、抽象的“敌人”,而是和你一样,对某些信念怀有真诚信仰的真实的人,来自不同阵营的对话往往催生出建设性的结论。

△ conversationswith people who hate me
△ Living Room Conversations

不过不得承认的沮丧事实是,这些乐观、积极的对话在日常生活并不是那么容易发生。它需要对话者有着极其强烈的沟通意愿,抱着极大的耐心与诚意去沟通讲理。即便这样的对话发生,双方恐怕也难以彼此说服、形成共识。毕竟不是所有问题都一定有解,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以更开放的心态调整、限定自己的结论,打破既有的认知局限。


在这些时候,我们恐怕需要时时牢记的是——公共对话的意义,并不见得是要真正去说服对立方。我们说服的对象,很多时候是这场讨论的旁观者。他们是沉默的多数,却积聚着改变的力量。而有效的说服,不仅仅需要我们大声喊出自己的支持或反对,更需要通过充分的说理,用坚实的事实、清晰有效的逻辑,讲清楚自己为什么支持或者反对。或许我们也应该在中国发起一场网络运动——#我不仅仅在这里支持你,我对你的支持还有坚实的理由论据。




作者:蓝方

C计划联合创始人,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和法国巴黎政治大学,曾任《财经》杂志、财新传媒公共政策资深记者。

排版:@魚香

注:本文编辑删节版刊发于财新文化专栏,《财新周刊》2019年第14期。


未经特别说明,C计划文章均为原创。文中署名的插图、脑图亦为原创。转载文章或原创插图、脑图,请联系小C(Plan-C2016),或给后台留言。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