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魚老師的音樂教學
小魚老師的音樂教學

我是小魚老師,研究鈴木博士的母語式教學法多年。 因在教學的過程裡,有許多珍貴的觀察與反思,於是興起將它記錄下來的念頭。 也希望透過書寫,釐清些想深入了解音樂學習的家長們心中的疑問。 所謂教學相長,也正因這樣的開放探究讓親師雙方都受益。 教育是百年大業,但需要的環境人人責無旁貸。 期待與您相識,齊心透過音樂培育孩子美好的人格。 有天我們灑下的種子,一定會在某個合適的時刻,長出屬於它自己的樣子。

為什麼我們不先教看譜 ?

會看譜=懂音樂? 音樂是眼睛讀得出來就好,還是耳朵聽到的才算?

為什麼我們不先教看譜?

是為了什麼更重要的事嗎?

看懂譜不就是會音樂了嗎?

唉~這真是音樂大哉問了 XD,老師試著用貼近大家的例子說明呦 !

樂譜示意圖

人家常說,音樂是聲音的藝術。

那何謂聲音的藝術呢?

依寡人見解,意思就是 用聲音創造出讓人能想像的畫面,進而帶出人情感裡的各種感覺

講白話一點,妳的音樂會把人吸住,讓人一直想聽下去。

所以, 我們為了把聽覺藝術裡最重要的耳朵打開,得把以視覺為主的讀譜暫緩,先從訓練耳朵開始。

因為最終,我們想讓她們可以隨心所欲製造出任何音色來詮釋感受。(不是只會彈出大聲與小聲的那種喔 ! ) 舉例:愉悅地、興奮地、跳耀地、綿密地、如歌的、莊嚴的、憂愁的...光光隨便列舉就一堆了,而這些不同的感受該如何才能從指尖一 一發出呢?

  • 第一:妳得先聽得出來。(耳朵有分辨的能力)
  • 第二:妳要有個放鬆的肢體。

一個自在,能自我控制的肢體。

常常人們誤以為我們的孩子彈琴的手很漂亮, 所以是在教手的姿勢,其實是導因為果了。

我們是為了聲音。

我們是為了要有那樣的聲音,才用那樣的觸鍵,而外在顯現出來的才是大家眼睛看到的手勢。所以彈琴若能先學會控制音色,之後再加入視譜的訓練,音樂的色彩就如春花繽紛了。

而且先從耳朵訓練起的孩子, 保留了最原始的直覺。他們聽到什麼樣的音色,就能彈出相同的色彩。這種能力在年幼的孩子身上,更是明顯。我們依著孩子如何學講話的概念來安排教學步驟。直接學到音樂的核心,再學習其對應的音符,符號有了聲音,不再抽象,結果也就事半功倍!更特別的是, 一旦耳朵被訓練起來後, 往後看譜, 不是只看得懂音符而已,

他們~讀得出音樂。



什麼意思?

音符不就是音樂嗎?


我想~用例子與大家說明比較好理解:

  • 我的父親是個很願意接受新事物的人,他看到英文字,總會試著自己唸唸看,有時能唸對(雖然比較常唸錯) 但每回他唸完,就會問我:「那是什麼意思?」這表示,即便他發對了那個音,但在不知如何使用下,那個字對他來說,是毫無意義的。
  • 我有好幾個認真跟課的媽媽,有時我會跟媽媽們提到譜上的音符。即使是不懂音樂的媽媽們,都可以ㄧ線ㄧ間土法煉鋼的數出音高,唸出唱名,但卻沒辦法同時像唱首歌那樣哼唱出譜上旋律的高低起伏。

她們的音符沒有跟聲音對上。

她們的音符是名稱, 也沒有聲音與之搭上, 這樣不該是音樂的全貌。

反倒是老師哼個曲子開頭來自於CD教材裡的歌,她們沒看到譜卻也能一起哼下去。


為什麼是這樣呢?

看得懂音符不等同於會音樂了嗎?


請大家用上面的例子來想想, 應該可以理解差異了吧!

音符只是為了記錄音樂與試圖理解而貼近音樂的方式之一, 所以請別再用看不看得懂譜作為懂不懂音樂的唯一判別方式呦 ! (世上可是有不少傑出的盲人音樂家呢 ! )




言歸正傳, 那為什麼用母語式教學法培育出來的孩子會有這種能力呢?

因為, 我們從第一堂課,第一個音就在培育耳朵的能力了, 我們讓音符與音樂的聲音始終連結在一起。除了耳朵的開發, 我們也重視坐姿及肢體的運用,唯有良好的肢體才能發出各種美好的聲音。

重視坐姿及肢體的運用


所以,

開發耳朵是我們的首重能力

在孩子能聽懂音樂的語言並能正確使用肢體後, 即會加上看譜的引導。 而往後孩子所有的音樂表達能力, 皆因初始已被訓練過的耳朵而有所不同。

學習成敗的原因有很多種:但方式絕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我非常喜歡chiau-bi媽媽跟我分享過的一句話:「凡事慎於始。」

基礎功ㄧ開始不要求,以為長大就好了的想法,若不是不懂就是太天真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