ㄟ美
ㄟ美

思考並書寫,不要侷限自己,要記得散步和旅行。

從法國新浪潮電影《賴活》(Vivre Sa Vie)到台灣紀錄片《公娼啟示錄》

從法國電影《賴活》(Vivre Sa Vie)的影片分析,延伸至愛女厭女的思考,途中甚至在電影的細節裡聯想到了台灣的《公娼啟示錄》...

文章分為幾個部分,依序為:

  1. 《Vivre Sa Vie》賴活電影簡介
  2. 關於賴活的鏡頭與聲音
  3. 關於賴活中的符號和所指(signified)
  4. 關於現代與後現代
  5. 關於愛女與厭女
  6. 關於女性主義角度的思考、延伸觀看台灣紀錄片《公娼啟示錄》!


影片簡介(雷)

雷雷雷

《Vivre Sa Vie》由Jean-Luc Godard指導、剪接並共同編劇,Anna Karina主演。本片曾獲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大獎和義大利影評人獎。

高達認為:「電影應該有開頭、中間、結尾,但不見得要按照這種順序。」本片由十二個沒有明顯因果關係的章節所組成,不像大部分一氣呵成的電影,十二個片段開始前都會如同劇本一般,以黑底白字的方式告知、預告觀眾段落、地點與情節狀況。

女主角娜娜懷抱星夢並曾擔任唱片銷售員,她離開了保羅但卻付不出房租。後來她在掙扎與妥協後成為了一位妓女,但有了財富後娜娜開始思考自己是否快樂,並且在第十一幕當中在咖啡廳內和一位老人家進行了哲學性的對談,談論了語言的真實、愛和生命的真理。後來,娜娜遇見了愛人,想離開待她不佳的皮條客雷歐,可是還沒來得及離開,卻被他賣給別人,最後娜娜在爭執當中被槍殺。


關於鏡頭與聲音

第一幕娜娜要離開保羅的兩人對話中,鏡頭僅僅來回聚焦於兩個人的背部,呈顯觀眾(旁人)無法透過攝影機來窺探這對即將分手的男女內心,此外,咖啡廳的噪音更不時大過兩人的聲音,高達在此部片鮮少有誇張的剪輯和音效,凸顯他欲以「不加工」的方式來呈現真實、以「過度寫實」來呈現寫實。

第二幕在唱片行中的長鏡頭左右平行移動,凸顯了娜娜婀娜多姿的身軀和唱片行的空間。第三幕以默片的方式呈現《聖女貞德受難記》。第四幕娜娜在警局被問話,打字機的聲音和娜娜的聲音相交錯增添了錯愕感,並且娜娜的臉上為暗部,顯示出其內心的灰暗。第六幕娜娜和依薇特在街上相遇且談話時,鏡頭也是聚焦在兩人的頭部後。第八幕娜娜和雷歐在車中對話的構圖給我《A bout de souffle》片段的即視感。

(本片)
(斷了氣經典場景)

最後在觀看第十二幕娜娜的愛人在朗誦愛倫坡的《橢圓形畫像》時,會覺得其聲音與角色形象不大吻合,閱讀評論才得知其聲音為高達自己預先錄在錄音機的聲音。《洞見》一書提到:「文字的抽象特性,相較影像,情感渲染力和溫度較低。影像可使觀眾和電影產生共鳴,文字卻使觀眾如批評家理性。」(p185)這也是高達欲提醒觀眾和電影保持距離的手段之一。而片尾槍戰中聽到的教堂鐘聲符合高達所說:「即興是巧合,也就定調了。我要的就是偶然的定調。」此鐘聲的巧合便為偶然的定調。


關於電影中的符號和所指(signified):

  1. Il faut se prêter aux autres et se donner à soi,引用自十六世紀的散文家蒙田,除了字面上「把自己借給別人,但把自己留給自己。」符合片名「活出自我」之意思外,趙順良指出:「在李歐塔眼中,蒙田的散文集由於缺乏統一性的結構而被視為後現代的作品。而高達在電影中引用了蒙田作為電影首段的標題,似乎暗示想讓本片和蒙田的散文一樣,缺乏結構的完整性。」(洞見p189)
  2. 「小鳥為兼具外型和器官的動物,抽離外型,就只剩器官,再拿掉器官,就會看見靈魂。」此句話也許可以理解為娜娜欲一步一步地瞭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和看見心中的渴求。
  3. 電影《聖女貞德受難記》與小說《橢圓形畫像》的結局都為女主角的死巷,暗示了片尾娜娜的一死。
  4. 第十二幕娜娜在上了雷歐的車後,車上的人說:「電影很無趣。」搭配的街景是楚浮在1961年的《Jules et Jim》,我認為高達想表達的並非句意,而是再度凸顯「電影」這個媒材與其存在,並致敬楚浮。


關於電影真實中的矛盾與混雜

  1. 第十一幕當中娜娜和老人討論哲學性的問題,妓女與哲學家相對坐,討論形上學和語言真實,消彌了高尚和低俗文化的界線。
  2. 本片從某個層面來說像是從戲劇來呈現關於「賣淫的紀錄片」,如第八幕中雷歐教導娜娜如何成為一位完美的妓女,並闡述了法國關於性交易的法規。女主角娜娜演出一個典型的真實個案歷史,但這個個案歷史卻成為導演的創作。
  3. 在最虛構的層面,此片又回歸紀實性質,紀錄了1962年的巴黎生活以及Anna Karina的生活切片。(洞見p192)
  4. 片中十二個段落,詹明信根據拉岡的精神分析理論來說明,稱之為「精神分裂式的零散片段」。也符合羅蘭巴特所謂「書寫式文本」。(洞見p193)


關於現代與後現代

「現代主義的創作者捨棄追求寫實主義中條理分明、井然有序的世界,致力於作品中呈現真實的混亂、零散、異質特性。」(洞見p181)高達運用現代主義的手法在電影中「製造真實」。而後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的延伸,高達拋棄了古典敘事、角色的因果關係,完整的起承轉合,用「客觀描述」的手法取代全知敘述者視角,把導演自己和觀眾隔絕都於角色之外,讓此片呈現「提供」、「顯示」證據(能指),而非「分析」、「解釋」證據。因為缺乏結構的完整性,讓各種意義的解釋都成為可能。


關於愛女與厭女

觀賞《A bout de souffle》的感受一樣,我認為高達既是「愛女」也是「厭女」的。如第六幕雷歐透過羞辱、批評的方式來搭訕娜娜,妓女的教戰守則當中也是將女性置為被觀看、無法做選擇的角色,片中提到女人身體的誘惑可以帶來好處,獲得父權紅利。電影中妓女如娜娜也彷彿理所當然的成為皮條客的所有物。儘管高達欲檢視文化當中的消費主義,引發人們對物質社會的批判和省思,但仍是透過相當程度的「男性視角」。Laura Mulvey便表示:「高達的作品明白或暗地都根植於男權論述,證明他內心深深潛伏,卻有趣的憎恨女性的觀念。因為高達一方面採取批判的態度,一方面又潛在的支持中產階級對女性支配的想法。」


關於不自覺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做了聯想...

娜娜在咖啡館對伊薇特講述自己的人生觀:「 我們是自由的。我得為我的行為負責。」但根據批判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的觀點,我認為娜娜並非是真正的自由。雖然二十世紀中期,大部分西方國家的婦女已爭取到離婚權、財產權、進入大學和職場的權利,但並不表示人人皆有機會可以進入公共領域自由發展,女性也面臨教育和職場上性別分工和性別歧視的障礙。尤其是在男性的宰制下,女性的自由選擇權常因「經濟原因」、就學、就業的刻板印象、文化的單一價值而遭到限縮。就像娜娜選擇成為妓女的原因看似為個人自由意志的選擇,實際上仍不可忽略背後的結構因素。

紀錄片《公娼啟示錄》中描述了台灣2000年公娼抗爭的過程,裡頭更深刻描述了幾位性工作者從娼的背景,如沒有機會從事基本教育、為籌措家人醫藥費、離婚後須獨自撫養數個孩子等等。紀錄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莫非於娼權團體和一位女性民眾在西門町發生激烈爭執的片段,此民眾在沒有瞭解公娼團體的訴求和前後脈絡下便指著公娼抗爭者的鼻子大罵。這個衝突片段位於紀錄片的前段,也許能讓不瞭解公娼議題的觀影者覺得被同理,又或者能同時檢視觀影者自身對性工作者的刻板印象,帶著這個衝突與矛盾的心情深入探究公娼存廢議題。不同於《Vivre Sa Vie》,《公娼啟示錄》為紀錄社會運動的真實紀錄片,片中除了訪談、活動紀錄等片段外,也穿插了台北市議會的質詢過程,凸顯了公娼的無奈和當年陳水扁政府決策的荒謬。

性工作合法化本身便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我同意每個人皆享有身體自主權與性自主權,但同時也思考麥金能(Catherine MacKinnon)對於娼妓制度的看法,她認為應該從結構觀點思考性的權力關係。她說:「女人因為處於男人性物的結構位置而被買賣,所以是性剝削體制選擇了女人,女人並沒有主動的選擇權。」



重點參考資料

  • 焦雄屏(2003)。電影筆記派。載於法國電影新浪潮(113-138頁)。臺北市:麥田出版。

文章中詳細載明高達的作品年表,也有詳盡的作者介紹,從高達的出身、影迷生涯、電影革命與美學觀到其政治批判觀點與行動。〈神話的誕生〉篇中提到高達的觀影習慣:「每天下午都看五部電影,而每部都可能只看十分鐘。」除了顯現高達急躁不耐的個性和日後其作品內的淵博知識外,我也聯想到《Vivre Sa Vie》一片被切分為十二個段落,高達透過此作用強調布雷希特式(Brechtian)劇場的效果外,是否也可說明急躁的他嘗試透過零碎、短促的片段來拼湊一個完整的故事呢?此篇文章中也說明了在1960-1967年為高達的「卡琳娜年代」,這段時期高達常以「娼妓」作為主題,透過連接女性、性與金錢的關係去檢視消費文化與資本主義,《Vivre Sa Vie》便為此時期的作品。


  • 趙順良(2011)。(後)現代高達:《賴活》。載於(洞)見:視覺文化與美學(179-196頁)。臺北市:書林出版。

本文章討論高達在《Vivre Sa Vie》中如何結合「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美學觀,和高達在本片中對「電影真實」的觀點。作者趙順良指出本片中十二個彼此缺乏因果關係的片段,形成史詩劇場式的疏離效果,抗拒觀影者的投入與傳統電影的「表意」功能。此外,本文也提到電影中高達引用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的句子,表示本電影零散的敘事模式與蒙田鬆散無組織的散文風格之間的可能關係。


  • 遠流(2011)。《新浪潮:高達的電影劇本》精彩內容。上網日期:2021年1月13日。檢自:https://www.ylib.com/search/qus_show.asp?BookNo=K2026

本文討論了高達在《Vivre Sa Vie》中特殊且新穎的拍片特色,如攝影機的運用、剪接、敘事手法、引用和致敬、作者介入、即興等。


  • 顧燕翎編(202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臺北市:貓頭鷹出版。


  • 紀錄片歷史與美學(2016)。公娼啟示錄 紀錄片心得。上網日期:2021年1月13日。檢自:http://ccucomfilm.blogspot.com/2016/01/blog-post_72.html



關於過她的生活/關於無賴/關於自由與選擇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