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籮學生
豬籮學生

又唔做嘢,又唔讀書,唯有寫下字。

【寫在區議會選舉前】走出同溫層陷阱,網絡以外或許不存在「邁向勝利」

選舉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每天打開手機看新聞,若總感覺民意在我們這邊,我們正邁向勝利,可能你已經跌入「同溫層」陷阱。

同溫層是指人們只看到或只接受與自己立場相近的觀點,而對其他看法視而不見。Facebook、Twitter及Instagram等社交媒體的演算法進一步加劇同溫層效應,因為這些平台只會推送你喜歡看到的資訊。你可以做一個小實驗,試下找一個下午Like藍絲post,或者去YouTube看藍絲影片,分享又比Like。第二天起身,你還會看到類似的推送。

近年,選舉「意外」屢見不鮮。

2016年的美國總統選舉,特朗普當時在各大媒體可謂是一片罵聲,報紙、雜誌、各行各業的名人群起而攻之,但他卻當選了。會有這樣出人意表的結局,部份是因為不少知識份子或菁英階層只看「有公信力」的媒體報導,在朋友之間互相轉發,無意識中形成一種圍爐取暖的現象。大家都深信特朗普不會勝出,卻不察覺特朗普得到不少白人(尤其是白人男性)的支持。

參考英國公投的例子,卡梅倫領導的保守黨屬於留歐派,在2016年舉行脫歐公投。他本人在投票結果出來前,一直深信脫歐不會成功。事實上,英國不少有大學以上教育水平的人均偏向留歐,有大學生在脫歐結果出爐後接受訪問,表示他們原本對留歐可謂是胸有成竹,身邊的朋友沒有人支持脫歐,對於公投結果感到震驚、沮喪。

英國脫歐 圖片來源:Quartz

同溫層的情況會否在香港重現呢?

絕對有,從黃藍之間的平行世界已可窺一二。首先,大部份藍絲都不是年青人,他們有些甚至不怎麼上網。而即便上網,大多是在自己群組內互相轉發視頻。這些群組大部份是封閉性的,例如是WhatsApp、Wechat群組,可能是工友群、同鄉會、舊同學群組,因此他們的聲音在網絡上可視化的程度比較低。實際數字可能遠比我們看到的Facebook專頁更多,人數可能比我們想象中更大。

值得留意的是,中年的淺黃、淺藍大多較受落「慘情路線」的文宣。他們或許不認可抗爭手法,甚至未必完全支持五大訴求,但至少會覺得學生被暴力對待十分可憐。在年輕群眾中,大家或許好buy型格路線,但未必入屋。為了大局,「老土」的悲情牌一樣要打。香港人,why not both?

其次,在被過去一星期衝突升級的情況下,淺黃淺藍的變動更難預測。近日開始見到社交平台有出現「不論示威如何影響生活,我絕不割蓆的宣言」。誠然,在深黃、年青示威者乃至80後的群組中,堵路造成的不便並沒有改變大家的支持。然而,走到街上,經過保安亭,如果有留心聆聽街坊們的對話,一定聽過有人對交通不便的不滿。可能是因為上不了班,也可能純粹是因為站得太久。此外,還有波及民居的商店縱火、馬鞍山縱火私了、七旬清潔工死亡等和理非難以接受的事件,他們有多少走遠了?有多少還在我們這邊?他們的聲音,你可能不會在Facebook、Instagram及Twitter看見,但若成為了選票,則是人人有目共睹。他們或許不是大多數,但只要是關鍵小數,便可成為致勝關鍵。輸贏可以只是幾百票的事,英國脫歐也不過是52%比48%。

中大衝突 圖片來源:眾新聞

香港民意研究所在三罷和中大二號橋之役後進行了民意調查,結果指出仍然有七成三成市民認為政府須要為社會暴力不斷升級負上很大責任,故有人認為民意顯然沒有逆轉。但民意調查與最終選舉結果出現巨大反差不無先例。再者,親建制的人也未必會接受民研的訪問,如此便有可能削弱了調查結果的代表性和參考價值。況且,認為示威者須要負上最大責任的也已上升至41%,絕對不是一個小的比率。主流民意究竟站在哪一方,確實不好說。

再者,支持運動的中學生因為未達法定年齡,已經從區選選民中抽走。也不知道大家身邊每天在IG打卡的朋友,當時有沒有登記做選民?會否有人不小心買了機票,區選當天不在香港?外國留學的人會買機票回來投票嗎?再加上決意杯葛選舉這場不公平遊戲的人,我們真的有必勝的把握嗎?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