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外哲學
書外哲學

埋首哲學經典的同時,也抬頭感受周遭世界; 搬動文本字句的當下,亦尋找同時代的共振。 與其說追蹤我,更希望是我們一同追索 追索那些所發生過,以及正在發生的哲思。

成為他者的潛能:從「認識一個杯子」的反思談起

(编辑过)
從認識一個杯子,反思我們可能是如何認識世界,進而思索使得我們可以認識的「認識條件」;這將為我們打開各種行動背後的條件,這是伴隨著我們的潛能;由此,我們總是可能嶄新的認識世界,甚至不只是認識、還可能啟動各種行動,使我們自身成為「現在所不是者」。

讓我們假設眼前有一個杯子;看著這個杯子,並且不把它當作理所當然,試著問:為什麼這裡有一個杯子被我認識?

ㄧ、

首先,我們說出「這是杯子」,「杯子」這個詞被我們指稱到這個東西上;之所以能夠說出「這是杯子」,不只是因為我們知道杯子這個詞,還是因為我們已經先捕捉到了「這個東西」——一個可以被指稱為杯子的東西。讓我們像是還不會說話的孩童,口渴時指著杯子,但還不會說「杯子」,而是邊指著「這個東西」邊發出聲音。

當口渴的時候,憑著過去解決需求的經驗,記得某個形狀可以裝水。依據這個形狀,小孩開始搜尋周遭附近有沒有這個可以匹配這個形狀的;於此同時,環境中如果真的有發出能匹配這個形狀的信號,當這兩者吻合起來,將可能出現這個東西的感知。

不過,對形狀的記憶與環境中的信號有程度的差別,越高越有可能產生感知,但是否真的能夠讓感知發生,具有一定的門檻,越過該門檻時感知才可能在該瞬間中出現;意思是,若強度太低,例如形狀記憶不夠深刻(小孩才剛學會不久)或環境訊號薄弱(如杯子深陷雜物中),則可能不到感知可以出現的門檻。

對「這個東西」的感知,是在一個由主體記得形狀與客體發出信號之間所建立的亞穩定的狀態,之中記得的形狀盡可能地捕捉客體的訊號,但只有越過門檻的時候,感知才可能出現,原本搜尋時的亞穩定的關係才可能成為穩定。每一次的感知都是在這個亞穩定關係中突然出現,並不是現實中已經具有著這個形狀(不是那裡有一個杯子,我們被動地接收),而是主體有這個形狀的感知以此捕捉相關的信號。

二、

每一次的感知都是在特定狀況中,當之中的強度越過門檻時才誕生的,理應每一個特定狀況都有差別;可以設想世界上杯子無以計數,並且就其細節,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杯子(不會重複),但為什麼面對千差萬別的杯子,我們仍可以命名為杯子呢?或問為什麼我們可能重複的產生可以被命名為杯子的感知?這是因爲特定狀況中的亞穩定狀態,只要由相同的主體形狀與客體信號,就可能在特定狀況中重複某一種亞穩定狀態,以此產生相同感知。

例如把之前的實驗加倍,有兩個不同的小孩口渴在找杯子,他們所記得的形狀的深刻度與環境的信號量都不同,但組成的系統卻可以重複(記得並找尋相同形狀,並且環境中有匹配的信號),因此最後感知的出現重複了,都是感知到可以被命名為杯子的「這個東西」。兩個小孩雖在各自特定的情境展開系統與感知,但都同時對應到某個普遍的亞穩狀態與感知,並被落實到各自的經驗中;發身在小孩身上的亞穩狀態既是特定的無疑,但同時也是普遍的,而感知也是特定的某個杯子的感知,但同時也是可被命名為「杯子」的普遍感知。。

要如何認識可被命名為杯子的「這個東西」,就是進入一個通過杯子形狀搜尋信號的亞穩定狀態,並且讓之中的強度越過門檻;重複的在特定狀況中進入到這個可能產生杯子的認識的普遍狀態,以此能讓杯子的感知既是該次特定又是普遍重複的出現,這是認識杯子之所以可能的認識條件。而這個系統與從中發生的感知,不只在特定經驗中落實,它還是「先於經驗」的普遍,只要任何經驗對應到該系統,則可能落實該感知;換言之這個認識杯子的條件不在於這兩個個別小孩身上,而是先於這兩個小孩的經驗存在的。

三、

不只能夠產生杯子感知的亞穩定狀態,還要能產生各式各樣感知的亞穩定狀態先於經驗(例如可產生碗、茶壺、水壺等感知的系統),只要我們的特定狀況對應到這些亞穩狀態就有可能產生該感知。故而,當我們喝完水解渴後,小孩還想要留一點帶走之後喝,或許就會去搜尋蓋子,以此進入了另一個問題之中,並在面對這個問題時,具備有能夠實現「杯蓋」的感知」的亞穩狀態。只要處於問題性,則有可能接通不同的系統與感知,總是有不同認識的可能。

當然,感知僅只是主體的其中一種行動,還以其他的行動可能。每次當我們行動之後,我們可能碰到其他的問題,並且總是有一個先於經驗的部位我們可以接通不同的亞穩定狀態,以此產生相關的行動。換言之,總是有可能去保存問題性,並且問題性之中總是已經蘊含著亞穩定狀態與相關的解決,這是伴隨著我們的經驗,但平行於經驗的潛能。

然而,保存問題性的狀態並不是絕對的,我們可能活成一個拒絕問題性的生命狀態,以此,恐怕將沒有辦法接通新的亞穩狀態產生不同的行動。生命的潛能恐怕來自於問題,以及通過問題進入的特定但同時又是普遍的解決;並且因此,我們總是可能成為我們現在所是之外的(現在所不是者),換句話說,總是可能成為他者。

最後,必須拒絕一切外在於問題的既成解答,就如同小孩處在口渴的問題性中,不必幻想有可能一台飲料機荒謬的憑空出現。問題性隱含著可以解決的方案,但其仍具有特定屬於該狀況的(真的在該環境中找到可以裝水解渴的杯子)一面,故而我們雖可以回想各種各樣普遍的解決方法,但不真的有用,真正能夠解決具體狀況的方法,永遠只有解決時才知道。


主要參考:Gilbert Simondon, Individuation in Light of Notions of Form and Information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