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展
學展

學展,政治工作者。台灣中壢人,是七年級也是90後,關注數位產業、台灣政治、媒體、兩岸議題。

注音符號應該廢除嗎?

最近民進黨正在針對今年底地方選舉做黨內初選,上週台南市長參選人的政見發表會上,現任立委葉宜津提出要「廢除注音符號」,算是個大新聞。但我昨天查了許久,多數新聞都是口水,很少針對這個議題的嚴肅討論。

我自己對於這個議題還沒有定見,因為覺得這應該是個高度語言學和社會學專業的問題。

現階段的困惑還處於「這個問題應該怎麼被討論?」

目前看到的說法有幾種:

1、「維持現狀說」:經過70年的義務教育,現在2300萬人用的都是這套拼音系統,要改實在太麻煩,成本太高。

這種說法基本上是廢話,任何現狀的改變都需要成本。

2、國際化:一個好的拼音系統,要讓非以此為母語的族群容易學習。

這背後的價值是「國際文化交流」。不過有個衝突是,明明是「這裡」的語言和拼音系統,為何需要把「別人」的學習需求也納入考量?

(此處的「國際化」就先不提:「從小就學羅馬拼音,英文會不會學比較好」的這個實證問題了)

3、在地化:一個好的拼音系統,要符合在地的歷史且符合當地人的語言使用習慣

「在地化」聽起來還是頗抽象。一種說法是,「注音符號(ㄅㄆㄇㄈ)」這個拼音系統,只能用來拼出「中文」,但「羅馬拼音」可以拼出「台語、客語、原住民各族語言及新住民語言」 ,這種說法背後的價值是「族群平等」。

其次是,「符合在地歷史」這個價值也是很模糊的。「歷史、現狀、習慣」是如何產生的?例如台灣島上的官方語言從「日語+台語」變成「中文」,是歷史與現狀的大幅改變,那現在在選擇拼音系統時,應該要去符合哪一段歷史呢?「現狀」就有正當性嗎?

4、拼音系統和文字系統可以分開談嗎?

中文字是「文字」,注音符號是「拼音」。這個區別是只有在「非拼音文字」的系統才成立的,像是英文就完全沒有這種問題。

所以問題就變成,當初「注音符號」就是為了「拼出中文」而發明的,那這時候說「注音符號拼不出中文以外的語言」,這樣的批評成立嗎?

接著又會衍生出下一個問題是,「官方語言是中文」的這個前提。因為官方語言是中文,所以拼音系統自然採用注音符號,所以拼不出其他非官方語言也是很正常的。

5、文化保存說:全世界只剩下台灣在用ㄅㄆㄇㄈ

這種說法會面對兩種挑戰。

一是,要為了「文化保存」而捨棄學習上的方便性嗎?(如果注音符號是比較難學的)

二是,在台灣特有的國族爭議,注音符號是民國時期發明、然後二戰後被帶來台灣並推及全島的......uhh 「殖民文化」,這個挑戰背後就是更大的國族史觀衝突了。

如前面所說的,我自己現在的困惑還在「這個問題應該怎麼被討論?」不知道針對這樣的議題,還有沒有其他的視角?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