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和谦
徐和谦

學習歷史,逡巡兩岸,現居北京

台海是否將迎巨變?試析幾項變化的加速度

台海是否將迎巨變?試析幾項變化的加速度

這次全國人大準備修憲的四項主要內容和考慮,坦白說,並不直接針對處理兩岸關係而來;但是中國大陸黨和政府關係的重新理順與調整,以及在此新形勢下產生的強化集中領導的新政治氛圍,無可避免地會對台海這個領域產生外溢效益。

影響所及,我預測,大陸對單方面地發球、單邊主導台海議程和事件節奏,會越來越顯示出強烈的意願。

鑑諸以往,不論是具有敲打性質的機艦繞台、啟用接近海峽中線的飛行航線、要求台灣方面駐在非邦交國國家的官方單位撤牌更名或撤離首都,或者是具有放利性質的大動作釋出31項對台“同等待遇”措施等等,大陸對台灣推出各式舉措時,都已經越來越直接走上前台,以自身─而非國民黨等昔日利益合作方,作為和台灣民意和產業的對話對象。與此同時,也越來越無視國民黨在面對有關爭議時,其島內的處境是否會陷入為難。這可以說是從2016年政黨輪替、馬英九淡出政治以來最明顯的變化。

可以想見,修憲之後,在功績壓力與實際上仍然存在的時間限制等雙重“幫浦”運作下,雖然沒有足夠的證據指明,大陸採取極端手段、失去耐性處理問題的可能性就隨之大幅上升;但是,在其後的時間內,大陸欲提高兩岸關係變化和“現狀轉化”的加速度,則是可以預料之事。

如今,大陸已經比較明確地將作為其鬥爭對象的民進黨政府,以及其治下的台灣人民、企業和社會組織等分開對待;不再擔心對於台灣社會和人民所釋出的利好,會被誤解為對民進黨政府示軟的表現。

接下來,球被拋回了台灣這一邊。對於民進黨政府來說,一方面蔡政府崇尚的“安全網”思維,不斷試圖攔截滲入島內的中國大陸影響力元素;但隨著大陸決定加大“磁吸”的動力,對於資金人才產業鏈進一步向西內附絕不樂見的民進黨政府,是否會挾目前完全執政的優勢,嚴化法制眼目,對島內有意內附,主動配合大陸各項獎助、激勵、執業、資金支持和政策引導措施的台灣企業、個人、社會組織團體祭出警告和罰則?這是下一階段最重要的觀察點。

如果民進黨政府果真如此推動,會不會反而進一步撕裂台灣本已在弱化中的政治共同體意識?

此外,對於大陸來說,在推動台灣民意重新拾回中國認同──且不只是招魂國民黨昔日所灌輸的、基礎相對虛幻的“中(華民)國認同),而是一種立基於生活圈認同、職場圈認同、產業鏈合作認同乃至流行消費品和文化認同之上,所逐漸推升、具有實際經驗基礎的“(新)中國認同”之際,作為這項工作對象的台灣人─特別是在職場上還有衝勁的台灣中青年人,有沒有可能改變或鬆動,過往他們多數人心內大多僅以台澎金馬為政治認同邊界的範圍?

有沒有可能讓更多台灣人,願意把自己的利益共同體考量、甚至政治共同體的想像邊界稍作擴展,使其把對岸也作為其認同投射的對象之一部?這也是另外一個值得觀察的維度。

隨著大陸政府逐步減少對台灣政壇合作夥伴的依靠和倚重,直接走上前台,以自身做為和台灣社會的對話對象,可以看到的另一個趨勢是:大陸對島內政治勢力的短期消長、板塊錯動和頻繁發生的各類社會政治議題過去那種“緊迫盯人”的興趣略為下降。更多的研究能量,似乎投入到對國際大環境的構築、對美日戰略算計的評估,和對任何國際空間上“台獨”或台灣主權意象的堵截之上。

在這件事情上,大陸民間的新一代網民們其中有不少人,頗為自願地成為了某種“守護主權完整”的“消費者行動主義”的志願軍,並在國際間針對各種違反其原則、觀點的機構進行狙擊,號召抵制。

在這種兩岸網民競逐、相互獵巫的行動下,原本對兩岸政治敏感性相對無感的一些機構,如外國酒店、航空公司、成衣製造商、餐館連鎖店等等,都會被一再提醒不要在這個政治問題上“犯錯誤”─否則將付出可能龐大的公關代價。

而在大陸這種水銀瀉地、官民聯手的圍截下,台灣社會內部的“主權意識”,是會因為“國際商人的綏靖主義和屈服”而亦顯“同仇敵愾”?還是會在內部黨派鬥爭激烈、意識形態和認同分歧猶存的背景下,使其中一部分島內民意逐漸轉向去承認“國際間,不論是公領域還是私領域的一個中國原則越來越難以挑戰”、甚至也無須再行挑戰的心態?這也是我認為另一個可以繼續關注下去的有趣觀察點。

--

徐和谦 Xu Heqian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