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韋地
林韋地

家醫科醫生,季風帶文化、季風帶書店創辦人。出生於馬來西亞檳城,小學畢業前在台北生活。具有英國和新加坡的醫生執照,目前在新加坡行醫。

台北書展

第一次貼文,應要求來分享一些台北書展的心得。

文長。

今年台北書展的官方整體銷售數字較去年差,天氣太冷和遇到地震確實是有影響,參展的出版界朋友大概都遇到相同的情況。參展的第一天我就意識到我之前的計算是過份樂觀,立刻大幅下修預估數字,這是我們在新馬時比較少遇到的情況,(我們就只有晴天和下雨而己,如果印尼不燒芭的話),也是有趣的領悟。但幸好六日兩天數字追回非常多,又比我下修後的預估好,所以樂觀地想確實還是有很大的潛力。

如同一些出版界朋友所分享的,參加書展的好處是可以直接接觸讀者,這六天除了參加講座和社交的時間外,我自己也蠻多時間留在展位觀察。這有點自我提醒草根剛開時自己常坐在櫃台自己顧,因為近年太忙比較少這樣做了。大將出版社連續兩年參加台北書展確實是有效果的,有好些讀者說他們來台北書展就是來買馬來西亞的華文書,結果去國際吧找不到我們,原來在這裡。

有些讀者說他們常去馬來西亞,結果很驚訝我們在台北展出的書比在大眾等書局看到的還齊,所以確實是需要一間有規模的馬華本土獨立書店,開在吉隆坡作為交流平台。這是我們三年前就意識到和討論過的,但目前的一切就己經是大家很大的負擔,所以若有有志長期於書業努力的朋友可以考慮。但大眾書局仍是非常重要的通路,不止馬華本地出版社非常依賴大眾出書,大眾還是台灣出版界在馬來西亞出口最重要的點,而且還是買斷,(雖然也因此亂丟書清庫存打壞書價那是另一個問題),所以還請大家到大眾多多消費買書,大眾書賣得多,擺書空間就會多。

這次參展和活動有關的書都賣得不錯,這和我們之前在草根的經驗相近,可見光展示就想賣書是完完全全不夠的,需要行銷,需要策劃,需要生產內容,傳統上新馬華文出版花更多資源在編輯和出書,但在行銷和賣書的投入甚少。這次在台北書展的投入可以在馬來西亞至少出十本書,而且回收實少,但可以因為這樣多賣出一些書,那都是值得,那都是長期的投資。更重要的是,我們實在是很缺賣書的人才,賣書實難,因為面對顧客時要能聊要接地氣,但背後要做功課要懂自己的商品,這需要大量的閱讀,不管是在台灣賣新馬書,或是在新馬賣台灣書,這樣的人才都非常欠缺,需要花時間去培育養成,大家可以往這個方向思考。所以文化產業永遠都是藍海,因為只要多跨域和交流,永遠都有新巿場可以創造更多產值和工作機會。

這次來台北之前,曾有台灣出版界朋友和我說,"我知道你們要做馬華",之前我不大懂"做馬華"是什麼意思,現在可以明白,台灣是文化大國,各出版社都有自己明確的專業和定位,己經不是隔行如隔山,而是隔域如隔山,每個出版社或作家都在自己的場域耕耘很久。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季風帶文化一定要確保自己對馬華新華甚至東南亞研究有相關的專業知識,這部份也可以和台灣各大學的相關科系有更多的產學合作。

但我個人並不滿足於新馬華文相關,只是台灣社會的"專業知識"的一種,我覺得這應該成為台灣社會"常識"的一部份。如同我在書展講座時所分享的,台灣一直是新馬華人社會常識的一部份,但這個常識和一致性的理解,其實是在消失中的,如果不實際有所行動,這個理解有天會消失,台灣也只成為新馬華社少數人的專業知識,而台灣只會更孤立更難南行。台灣是文化大國知識菁英無數,要更主動建立自身對新馬的理解。

一方面,一直都有很多馬來西亞華人或新加坡華人到台灣留學和工作,另一方面,現在也開始越來越多台灣人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投資或工作,五年前我剛到新加坡時很少看到台灣病人,現在我的台灣病人實多。(我和顏擇雅看法不同,我覺得台灣人為了得到更多的勞動所得移動到國外(包括新馬)其實是好事,這擇日另述)。知識界要跟得上時代的變化,要生產更多相關有用的內容,減少這些移動的台灣人或新馬華人的文化衝擊。

另有一點我沒有在講座裡分享的是,馬華和新華是小場域,正因為如此,其實是台灣非常重要的參照。正因為是小場域,所以實驗性強,變動快,危機感高,少數人的努力和方向會憾動整個場域的現況和未來,站在台灣的角度長期觀察,很多事情可以見樹又見林。

從台灣看馬華和新華,一定要深入理解其歷史脈絡,馬華沒有自己的國體,深受馬來霸權霸凌,只能自立自強。新華雖有自己的國體保護,但也有英文霸權的問題,華文教育被一刀腰斬的歷史問題和創傷,至今都沒有被處理,那一代新加坡受華文教育者,是失落和被國家犧牲的一代。新華有很多很好的作家,有很多努力和資本主義社會抗衡的藝文工作者,台灣和馬來西亞對新加坡一定要有更深度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刻版印象而過度羨慕或批判。

而新馬華文出版品,能不能進入台灣的出版巿場為台灣的大眾讀者所接受,這其實和"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沒有太大關係,這完全只取決新馬華文書是不是好看,有趣,有吸引力,做得好不好而己。如同台灣聽眾聽孫燕姿梁靜茹的歌,也沒有在乎他們是新加坡還是馬來西亞人,只是因為歌好聽。而這次《阿賢好時光》,可以在台北書展賣出這麼多本,證明我們是可以做出一些可以在台灣巿場競爭的書。

這概念也是前兩年大將丟這麼大成本拉大隊到台北參加書展的延續,(感謝我的理念得到若鵬和明志的支持),這樣做的目的其實就是產業升級,讓大將同仁直接接觸和看看台灣的出版同仁怎麼做事情作為參照,向他們學習,讓自己也做得更專業。多看看別人的書,和自己作品比較一下看看如何。而今後只要台灣的通路一開,新馬的華文創作者,知道自己的大作品會在華文世界被閱讀,也會更有動力寫出更好的作品。

新馬的華文出版在自己的巿場巿佔率其實並不高,一方面要面對其他語文書籍和其他國家進口書的競爭,而在馬來西亞大書局也愛亂丟書打壞書價,所以連書價上的保護都沒有,但在新馬本土巿場和台灣書競爭,和在台灣巿場和台灣書競爭,後者還更困難更高境界。而馬來西亞的藝文工作者常被消費者靠北,說只會訴諸本土悲情要消費者支持,我覺得沒關係,那我們就努力做出一些真正有品質可以讓台灣和其他華文世界讀者買單的好書,證明給大家看。

當然,新華華文書賣出版權到台灣早多先例,我覺得這和出口書是可以分工的,量比較大的比如超過一千本的直接在台灣出版,量比較小或是比較想保留新馬原汁原味的我們就出口處理。

台北書展有一個重要的功能是讓同業可以互相交流和認識,這是很多台灣出版同仁,明知會虧錢還是參展的原因。新馬華文書展似乎比較缺乏這個功能,我在想是不是在繼新華作協和馬華作協一起出書之後,新馬也可以做一個一年一度的新馬華文出版和書產業論壇,邀請大家一起來多交流多認識,這樣可以談出更多的合作計劃,大家一起把餅做大。因為我發現很多我以為彼此應該認識的人,其實是不認識或不熟悉的。

這次去台北書展沒有什麼時間去聽別人的講座,只聽到幾場,都非常精彩。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