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雅
曉雅

【今晚十點,在線問答】他要如何喚醒中國孩子沈睡的美感細胞?

我們對「美是一種生活方式」大概沒有太大異議,然而我們往往只是把這條生活要義實踐在成年人的世界裏。季文儀要實踐兒童的生活方式,從什麼開始?美術教育,他要「唤醒中国孩子沉睡的美感细胞」,2017年8月,在蘇州創立「小孩美術」。

在他的理念裏,美術絕不能簡單化約為如何畫好一幅畫,而是有關實踐美的方式和可能性,包括教小孩設計,最後的目標是兒童的生活方式。他把「小孩美術」創立在家鄉蘇州,不是簡單的便利性而已,還考慮到城市與品牌的內在聯繫,蘇州有太豐富的歷史積澱,「如果在這座文化的熱帶雨林中都沒有辦法長出這朵花,我想在其他地方我沒有辦法做這件事情。」

他觀察到,所謂「兒童生活方式」是被成年人輕視和矮化的。父母願意與孩子分享一切,在力所能及範圍內給孩子挑選最好的生活用品,但到了美學生活中,父母卻把孩子悄悄推開了,認為孩子不能理解。而如今社會提供的兒童產品盡是滿目飽和色彩、卡通造型,以為用最亮眼的顏色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就可以教育他們。孩子的世界看起來粗糙又廉價,也被過度幼稚化。加之家長總是希望立竿見影,卻沒有意識到,培養孩子審美的能力遠遠比完成一幅畫更重要。在課程設置中,文儀帶小學員們一起欣賞國內外傑出的藝術作品,藝術與歷史也是很好的搭檔,畫面是歷史故事的組成,讓孩子們仔細觀察後說出感受,講述故事,他把這個稱為「洗眼睛」的過程——「孩子的眼睛是一张白纸,只能用大师的畫笔去涂抹它。」

繪畫是孩子的天性,他要怎麼教呢?文儀認為繪畫除了用線條色彩的本能表達之外,更重要的是下筆的動機,繪畫需要信念感——相信筆下的東西是真實存在的,而不是與現實割裂的。「不僅要教孩子畫一頭大象,同時要讓他明白這頭大象經歷了什麼,正在面臨什麽處境。其實這就是作為一個世界公民你要如何去看待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你的角度和面向是怎樣的?而畫畫是表達方式。」他還提到同理心,在美術教育中協助孩子觀察身處的社區生活時,把聚焦在顯著的,主角身上的目光轉移到低微的,容易被忽視的細節裏。

只是這仍然不是容易達成的過程。季文儀需要思考,要找一個平衡:自己的審美秩序對10歲以內的孩子來講是不是友好?他孜孜堅持的「美的格調」,對孩子來說是不是最為重要的?從台灣,日本取經來的拿到主義要如何進行改造才能使用?

回到商業上,他要如何理解中國父母的需求?他們對於素質教育最珍視的內涵是什麼?如何說服家長們接受新鮮事物?

《聖經》裏,耶穌對門徒說: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這是「小孩美術」名字的由來。

這個野心大嗎?我覺得挺大。然而給予有責任感,充分尊重的美學教育來說重要嗎?我覺得不僅對孩子重要,對身為成年人的我們自己也非常重要。

今天(2月8日)晚上10:00,季文儀@Wenyi會準時在 Matters 上接受大家的提問!

重要劇透:今天中午,Matters將會發布一項新功能,這項功能會更大程度地定義各位使用Matters的價值。盡情期待!大家可以在今晚的AMA上試試新功能喔~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