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兽爱智慧
野兽爱智慧

阅读·实修·转化

395 权力与利益:默多克如何成为特朗普的亲密心腹

野兽按:今天在非非马的公号上看到一篇《关于方方日记海外出版的11个问题》,非非马人在伦敦,我曾经有次去参加奴隶社会公号组织的活动上听过她的一次沙龙,觉得她还蛮有见识的,所以也就关注了她的公号。

她在文中提到了:关于默多克和特朗普之间的关系,可以参考下《纽约时报》在2017年12月27日的报道:《权力与利益:默多克如何成为特朗普的亲密心腹》。

权力与利益:默多克如何成为特朗普的亲密心腹

AMY CHOZICK

2017年12月27日

2016年6月25日,鲁伯特·默多克与当时的总统候选人唐纳德·J·特朗普在苏格兰特朗普国际高尔夫球场会面,两人之间关系迎来转折点。 CARLO ALLEGRI/REUTERS

打给白宫的电话至少一周一次。“我默多克,”电话另一头传来一个突兀的、带口音的声音。

几十年来,鲁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利用自己的媒体产业建立起了与澳大利亚和英国领导人的直线联系。但在美国买下第一份报纸后的44年里,他在很大程度上未能与美国总统建立密切的联系。现在不同了。

自70年代以来,默多克和唐纳德·特朗普总统——都经过了纽约小报文化的锻炼,一个是《纽约邮报》(The New York Post)的老板,一个是它完美的报道对象——在相同的圈子里游走,但直到最近两人的利益变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一致时,他们才变得亲密起来。

自就职日起,默多克一直和特朗普保持着频繁的联系,常常要绕过筛查来电的白宫幕僚长约翰·F·凯利(John F. Kelly)。默多克已经感觉良好到敢于提出其他人可能会有顾忌的建议,比如劝总统停止发推文,并建议他改善与国务卿雷克斯·蒂勒森(Rex Tillerson)的关系。默多克还与特朗普的女婿兼高级顾问贾里德·库什纳(Jared Kushner)保持着一周一次的交谈。

默多克此前同意以524亿美元(约合340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自己持有的21世纪福克斯公司(21st Century Fox)股份的很大一部分出售给华特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 Co.),消息传出前,特朗普来电要求得到他的保证,有着高收视率、经常为特朗普的议程做宣传的有线电视台福克斯新闻频道(Fox News Channel),在该交易中不会受到影响。

在协议公布的12月14日,特朗普向全世界表示,他已致电默多克表示祝贺。白宫新闻发言人萨拉·哈克比·桑德斯(Sarah Huckabee Sanders)也传达了总统的看法,认为这项协议对就业来说是“一件好事”。但这个说法遭到了华尔街分析师的质疑。

经历了几十年的兴衰起伏后,特朗普现在视默多克为他最亲密的心腹之一。2016年6月,这两大巨头向外界展示了两人关系的改善。当着一群记者的面,默多克前往苏格兰特朗普国际高尔夫球场(Trump International Golf Links)看望特朗普。今年5月,在一场纪念在二战中并肩作战的美国和澳大利亚老兵的正式晚宴上,两人再度一起现身。默多克在介绍特朗普总统时称其是“我的朋友唐纳德·J·特朗普”,之后两人短暂拥抱。

他们的个人风格截然相反。默多克粗暴而低调,更喜欢凌乱的新闻编辑室,而不是特朗普的镀金高楼大厦和浮华。但两人有很多共同之处。

时代华纳首席执行官杰弗里·L·比克斯(左)和AT&T首席执行官兰德尔·斯蒂芬森。 JOSHUA ROBERTS/REUTERS


两人天生富有,但离权力中心都有一段距离。特朗普在皇后区的牙买加长大,父亲是一名房地产开发商,安于在曼哈顿以外的城区攫取财富,距离光鲜的中城——他的儿子日后扬名立万的地方——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默多克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父亲是一名记者,后来成了一家报纸连锁的老板。现年86岁的默多克和71岁的特朗普还有一个共同点是,两人都曾被送进军校,后在家族企业中超越了自己的父亲。

两人都是将世袭的财富增值成了全方位的实力,但他们仍固执地将自己视为与体制对抗的外来者。当默多克在1968年进入英国报业市场时,伦敦的上流社会对他以及他用来伤害敌人、提高自身政治利益的低俗小报《太阳报》(The Sun)和《世界新闻报》(The News of the World)冷眼相待。而特朗普在通过不择手段地做生意和营销成在曼哈顿占据一席之地后,精英阶层对他也有过类似的怀疑。

为了在纽约爬得更高,两人都依靠过一个有权势的朋友,律师罗伊·M·科恩(Roy M. Cohn)。这位冷酷无情的操盘手在50年代以反共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Sen. Joseph McCarthy)的首席法律顾问身份成名,随后又代表了纽约一些最有权势的人物,包括黑帮大佬约翰·高提(John Gotti)以及纽约洋基队的老板乔治·史坦布瑞纳(George Steinbrenner)。

科恩将特朗普与默多克以及他在1976年买下的小报《纽约邮报》撮合在了一起。作为一名刚刚发迹的开发商,特朗普看到这份低俗日报能给他带来的益处——尤其是它在被默多克买下一年后开创的“第六版”绯闻专栏。

若不是因为他对近来另一起媒体并购尝试——AT&T提出要以854亿美元收购常常被特朗普控诉为“假新闻”的CNN的母公司时代华纳(Time Warner)——的强烈反对,特朗普对迪士尼-福克斯大交易的盛赞,或许早就被淹没在了华盛顿新闻的漩涡之中。司法部目前对迪士尼-福克斯计划还没有什么举措,但它以反垄断为由提起诉讼,以求阻止AT&T-时代华纳的交易。政府很少出面干预两家并无直接竞争关系的公司的并购案。

而在意识形态上,默多克并不像他的批评者以为的那样不思变通,实际上一直都在靠与权贵拉近关系谋取利益。在80年代,当他与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首相关系亲近时,他的伦敦小报选择了亲托利党的立场。1997年时,他的报纸又支持工党领袖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担任首相。

在最近的和解之前,默多克私底下曾称特朗普为“假货”,并谴责他夸大了自己的资产净值。而在《纽约邮报》报道了纽约东汉普顿大名鼎鼎的梅德斯通俱乐部(Maidstone Club)拒绝给特朗普会员资格之后,特朗普也曾一度威胁要起诉默多克诽谤。

1984年,默多克在他的《纽约邮报》办公室。他以偏好新闻编辑室而非浮华的环境著称。 WILLIAM E. SAURO/THE NEW YORK TIMES


在2016年总统竞选期间,默多克——起初他一心支持杰布·布什(Jeb Bush)——大多数时候都在反对特朗普,在Twitter上宣称特朗普是在让“全国上下”和“他的朋友们丢脸”。默多克的王牌媒体《华尔街日报》发表社论称这位候选人是一个“大灾难”。《纽约邮报》则以“唐纳德一路走好”为标题宣告“特朗普完蛋了”。

特朗普在Twitter上回击道:“哇,我一直都喜欢纽邮,但他们对我在艾奥瓦州的报道的确是在撒谎。”他也对《华尔街日报》穷追不舍:“看看这些版面变得多小@WSJ,”他写道。“看着就像个小报——是在省钱吧我猜!”

《纽约邮报》在纽约州的初选中最后又有所保留地转为支持特朗普,但在大选中既没支持特朗普也没支持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

前段时间默多克对特朗普的移民政策表现出了愤怒。白宫发布禁令禁止来自以穆斯林为主的国家的人入境后,默多克的公司——21世纪福克斯公司(21st Century Fox)——发布了一份备忘录作为回应,向所有受到该政令影响的员工提供帮助,并提醒他们,“21世纪福克斯公司是一个全球化的公司,为总部设在美国而自豪,这个公司由移民建立,企业的各个层面都包含了移民。”八月,詹姆斯·默多克(James Murdoch)——21世纪福克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默多克的小儿子——谴责了总统对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骚乱的反应。

还有另一个渴望地位和尊重的富有局外者,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关系的缓和:贾里德·库什纳(Jared Kushner)。

2006年买下《纽约观察家》(New York Observer)后,库什纳迅速与默多克取得了接触。“他想成为默多克,”一位当时与两人都很亲近的人表示。2016年初,特朗普在一场总统竞选辩论上遭到时任福克斯新闻主播梅根·凯利(Megyn Kelly)的激烈质疑,随后特朗普派库什纳去和默多克见面,展开了一场媒体外交。

库什纳的妻子伊万卡·特朗普(Ivanka Trump)是默多克第三任妻子邓文迪的密友。2009年,默多克和邓文迪曾前往新泽西州贝德明斯特的特朗普全国高尔夫俱乐部(Trump National Golf Club)参加贾里德·库什纳和伊万卡·特朗普的婚礼。默多克的女儿格雷丝(Grace)和克洛依(Chloe)担任花童。

特朗普和默多克两家过从甚密,部分是因为鲁伯特·默多克的第三任妻子邓文迪(右)与伊万卡·特朗普和她的丈夫贾瑞德·库什纳关系亲密。 JEMAL COUNTESS/GETTY IMAGES


在2013年默多克和邓文迪离婚前,库什纳和伊万卡会去默多克的那艘184英尺长的游艇罗斯哈蒂号(Rosehearty)上度假。更加彰显两家关系之亲密的是,伊万卡·特朗普曾受托于默多克,负责监管两个女孩的3亿美元财富——她在父亲就任总统一个月前放弃了这一职位。

默多克和三月结婚的第四任妻子、前模特杰里·霍尔(Jerry Hall)一同抵达球场。在多云的天空下,新婚夫妇乘坐一辆可容纳4人的高尔夫球车游览了这个场地。特朗普把着方向盘,他的身边坐着霍尔,戴着墨镜的默多克坐在面朝后的后座,一行前往由特朗普翻修过的15世纪大宅麦克劳府(MacLeod House)共进晚餐。

时代华纳的高层也注意到了特朗普与默多克关系的改善。他们在想,为什么AT&T收购时代华纳的尝试会遇到监管问题,与此同时总统对迪士尼-福克斯交易却表示认可。

“从我们这一案的事实来看,就算你还没有听闻政府对迪士尼-福克斯交易的支持,都很难理解司法部怎么会阻止我们的交易,”时代华纳的首席执行官杰弗里·L·比克斯(Jeffrey L. Bewkes)说道。

白宫发言人拉吉·沙阿(Raj Shah)表示,特朗普未与司法部长杰夫·塞申斯(Jeff Sessions)谈及有关AT&T-时代华纳的交易,并且“没有哪位白宫官员曾获得与司法部讨论此事的授权。”

Maggie Haberman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纽约时报中文网

关于方方日记海外出版的11个问题

 非非马 非非马FM 1周前


摄影/非非马

最新消息:方方日记的德文版封面,以及预售介绍,在15日已于亚马逊网站的预售网页上被撤下。

这篇文章很长,写作时也看了很多资料,包括终于看完整了60篇方方日记。

文章写了好几天,改了三稿。因为希望自己的每一句发言,是经过调查的、深慎思考的。

这个刻意而为的“慢”,也算是我对这个“快时代”的一种“抵抗”吧。

作者/非非马

1. 方方日记能左右大国外交政策吗?

英国《卫报》4月12日刊登了一篇报道——

《英国情报部门敦促新冠危机之后重新审视中国》(《UK spy agencies urge China rethink once Covid-19 crisis is over》)

《卫报》截图


报道称,英国情报部门近日向英国政府提出建议,在疫情结束之后有必要重新审视中英关系,并思考是否有必要收紧英国对高科技产业及其它核心产业的控制。文章专门提到了英国5G建设与华为的参与。

英国情报部门敦促政府重新审视英中关系的原因是什么?

他们分析,中国政府会因为本次成功应对了疫情危机,进而对现有政治体制更加自信,继续当下道路。

(用咱们中国人都熟悉的话来讲就是:中国将会坚定地继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是基于不同体制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担忧。这样的观点,在英国政界有一定的“市场”。

据《卫报》报道,就在刚过去的周末,共有15名保守党议员(包括英国的两位前部长)联名给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写了信,请他重新思考与中国的关系,称“该党过去没能用战略性眼光思考英国长期的经济、技术、安全问题”。

有英国外交专家认为,“北京,是一直视西方为长期竞争对手的。”

好,现在可以提出问题了,当英国情报部门向其政府就“中英关系走向”而提供“参考意见”时,当部分英国议员呼喊重新审视中英关系时,他们考虑的核心问题究竟是什么?依据又是什么?是方方日记吗?

显然不是。

真正的核心是,两国在政体类型上的差异。

只要两国选择不同的政体类型,那种“担忧”就会一直存在。而决定他们“担忧”程度的,也显然不会是一本方方日记,而是中国眼下的综合实力,英国经济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程度,以及中国的外交政策。

认为一本方方日记,就能左右一个西方大国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和策略,恐怕是高估了方方日记的“能量”,低估了“情报大国”的情报能力,也没有认识到国际政治的本质问题。

照片来源:路透社


女王于今年2月参观英国情报部门MI5的伦敦总部

2. 方方日记能左右美国政客对中国的态度吗?

3月19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是时候对中国保持社交距离和经济距离了》(《It’s time to practice social and economic distancing from China》)。(备注:现在#EconomicDistancingFromChina在国际社交媒体Twitter上,已然是一个“话题词”。)

这篇文章出自美国活跃的政治专栏作家Marc A. Thiessen,这个出身于曼哈顿上东区的“美国政界精英”,曾于2004-2009年担任小布什的发言撰稿人(speechwriter),并于2001-2006年担任过小布什政府时期的国防部长Donald Rumsfeld的发言撰稿人。现在,他是特朗普的支持者。

在他的文章里,他非常明确地把中国描述为美国的敌人与威胁。

文章上来就是“向中国甩锅”,荒谬地要求中国为蔓延美国的新冠疫情和经济损失负全部责任,“因为中国在疫情爆发初期故意压制了消息。”

但他真正的重点在下面:

他称美国在药品制造、医疗用品和器械生产上已经太依赖于中国,这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美国市场上超过90%的抗生素都生产于中国。”(备注:据BBC中文报道,这个数据是95%。)

更关键的是,在事关国家未来的5G竞争中,“美国企业居然被华为领先了”,“美国第一次不能在下一代技术革命中居于领导地位”,也不能阻止欧洲国家在5G建设中与华为合作,因为美国没有公司能拿出有同等竞争力的可替代产品。

中国力量已经威胁到了“美国第一”的地位和利益,这才是以特朗普为代表的“美国利益优先”的政客、智库们,担心和提防中国的核心原因。

历史告诉我们,这场“较量”,躲不过去;而美国只要依然是特朗普路线的政客执政,中美之间的冲突就不可避免。

不让方方日记在海外出版,就能避免这场竞争与冲突吗?显然不能。

一本方方日记在海外出版了,会加剧这场竞争与冲突的激烈性吗?显然也不会。

因为真正事关命门的“较量”,上面已经写得很清楚:是包括5G技术、医药生产等等在内的重要核心产业。

3. 方方日记会成为“敌对势力”攻击中国的舆论工具吗?

如果有一定的政治常识,对国际媒体和社交媒体有一定观察了解,不难判断,方方日记的海外出版,的确很容易成为“某种舆论战”的一部分。

就像特朗普及其同僚正极力想把自己控制疫情不得力的“锅”甩给中国,“维护”美国选民对其执政能力的信任,那方方日记中的一些批评内容,就很容易被“断章取义”、甚至是刻意扭曲地使用。

眼下,疫情危机尚不知何时解除,网上已经有很多声音要跟中国“秋后算账”,Twitter上,诸如“中国病毒”、“武汉病毒”、“让中国赔偿”、“抵制中国”、“抵制中国制造”,这些声音都客观存在,并且声量不小。

方方日记的出版,尤其是卡在6-8月的时间点,很敏感——如果届时疫情仍未结束,民间积怨将更大,需要寻找出泻口;如果能解除封锁,则正卡上“秋后算账”。无论哪种情况,都容易被利用来“借题发挥”。

那些坚持认为“方方日记给人递弹药是无稽之谈”的,认识可能有局限性。

4,“敌对势力”借方方日记攻击中国,后果会很严重吗?

谁也不能准确预测后果,只能说说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个人分析。

  • 首先,它不可能动摇中国国内的政治稳定。

因为经此一役,不止中国人民,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的整体国家能力很卓越。

当代著名政治经济学者福山日前在《大西洋月刊上》撰文称:中国的抗疫成绩显示出,在疫情治理的行动中,评价政府绩效的关键不是政体的类型,而是国家的能力,尤其是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在这场大考中,中国政府的综合绩效得分无疑比世界其它各国都高。

  • 其次,如前文所分析,大国之间的力量博弈、外交政策的制定,这些都不是受一本方方日记影响的,既如此,如何来评估一个“并不相关”的因素,对重要全球事务所可能产生的“后果”?

诚如英国当代著名政治哲学者约翰·格雷近日在《新冠危机缘何是一个历史转折点》(Why this crisis is a turning point in history)所言:“当世界上大量的基本医疗用品都来自中国,或中国之外任何某单一国家时,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所有国家都不会容忍这样的局面。”

我也同意约翰·格雷的如下观察与分析: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迅速瓦解的不仅是过去的超全球化,还有二战后建立的全球秩序和地缘政治格局——欧盟、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都已发生了不可逆的转变,中国也在此次“抗疫”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这些真正的“大事儿”、“大趋势”,你说一本方方日记可能左右吗?

  • 第三,若方方日记被针对中国的“舆论战”所利用,在民间外交层面,的确是会产生影响的。

比如说,越多国际民众产生了对中国的不满与敌对情绪,那对华人的歧视和攻击现象就会越严重;网上“抵制中国制造”的声浪也可能会越猛烈。

但是,归根结底,到底什么因素才真正影响西方民间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看法?

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我们中国政府、中国人民的言行作为,能否赢得他们的理解与信任。

比如,西方社会的政治文化普遍认为“权力机构”应该有“约束机构”去制约,那么他们就会关心:中国政府接受“约束和监督”的情况到底怎么样,以评估是否会出现比如权力滥用的情况。

而这一价值观,与我们其实是高度一致的,并不存在冲突,我们的各级纪检委、信访办、新闻媒体监督,不就是为此而设的吗?

像中国官方这次在民情监督下对李文亮事件的后续处理,无疑就有很正面说服力。

但相反,如果西方民众发现,居然有如此众多的中国民众不能容忍一本含有批评监督政府言论的书出版,他们又怎么看待中国民众对待“权力监督”的态度与认知,以及对待不同观点的包容度?

再比如,现在那么多中国网民以“给西方递刀”来批判方方,西方网民又会怎么看中国网民对西方的态度?如果他们发现,竟然有这么多中国人都在把西方当成“敌人”,他们在与中国人做生意、交往时,会不会普遍就有提防和不信任感?

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信任建立,都是相通的。当塞尔维亚总统亚历山达·武西奇(Aleksandar Vucic)说出“欧洲不存在团结,这是一个童话,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唯一能帮助我们的国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他依据的并不是某一本赞颂中国的日记,而是因为中国对他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如果我们过于夸大一个非主要因素的影响,是混乱焦点,终致愈行愈远;也会忘记检省自身,忽视每个人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

5,出版代理为方方签下的美、德出版社有问题吗?

当然。

先看已经发生的事实。

从方方日记的英、德版预售介绍看,俨然已“被包装”得带有“政治攻击”意味。德文版的预售介绍,其荒谬性比英文版更甚。

原德文版封面,现已下架


对此,方方本人日前已作出解释,这有违她的初衷,并且将会协调做出修改。多日过去,德文版介绍以及那个红底黄字黑口罩的封面,终于在4月15日撤掉了。但英文版介绍仍挂在亚马逊的预售页面上。

出版方方日记的海外出版社(包括其合作的经销商),当然有他们表达政治主张和出版立场的自由,但他们公然在网上挂出有违作者本意的介绍,这对作者极其不负责任。无论他们是出于龌龊的政治目的,还是出于投机的市场迎合心态,又或者是兼而有之,都应被谴责。

6. 方方海外代理人有失职吗?

这里,必须要指出方方海外代理人的失职。

代理人既然代理了方方的海外出版事务,对于出版物在海外公开出现的宣传物料以及如何被使用,理应尊重方方的意愿,并提前告知、征得同意。

尤其是像图书预售的介绍性文字,这是极为重要的内容,代理人理应履行告知义务,并在征得方方同意后再对外宣发。但是,从方方的回应看,她事先并不知情。

考虑到方方不懂外文以及她本人已经在国内遭受的压力,这种“未告知”,尤其不应该,也不厚道。

方方武汉日记英文版封面


7,出版方方日记美国版的Haper Collins到底什么背景?

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代理人为方方签的Haper Collins出版社(在英语出版界居于“五大Big Five”之一),其幕后老板是默多克。

它是在1989年被默多克的新闻集团购入的。

2019年,该出版社在美国出版史上“史无前例”地出版了一本得到官方授权的“白宫官方画册”:《Trump: A Presidential Portrait/特朗普:总统肖像》。出版社官网的书籍介绍中,特朗普的总统任期被形容为“里程碑式”的:landmark presidency。

而早在2007年,该出版社还出版过一本由特朗普亲自参与撰写的自传,《Think BIG and Kick Ass in Business and Life》。出版社官网的书籍介绍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文字:

唐纳德·J·特朗普是一个偶像:一个行走的“美国成功故事”。他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电视真人秀明星,是地球上最负盛名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男人之一。

关于默多克和特朗普之间的关系,可以参考下《纽约时报》在2017年12月27日的报道:《权力与利益:默多克如何成为特朗普的亲密心腹》。

截图自纽约时报中文网


报道称默多克“打给白宫的电话至少一周一次”,“特朗普现在视默多克为他最亲密的心腹之一”。此外,“默多克还与特朗普的女婿兼高级顾问贾里德·库什纳(Jared Kushner,也就是伊万卡的丈夫)保持着一周一次的交谈”。而特朗普的女儿伊万卡,曾受托于默多克负责监管其两个女儿3亿美元的财富——直到特朗普就任总统前一个月,伊万卡才放弃了这一职位。

关于默多克和特朗普之间的连结,还有被公认为是特朗普“喉舌(mouthpiece)”和“宣传工具(propaganda)”的美国收视率第一的商业有线电视台——福克斯新闻频道(Fox News Channel)。它也是默多克创办,至今,默多克还是它的执行主席。

默多克与特朗普之间关系密切,但他在中国问题的立场是否和特朗普一致,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也不能简单在默多克个人政治立场与Haper Collins出版社的政治立场之间轻率地画“等号”。

但从Fox电视台的明显政治倾向与运作历史看,我们可以保持合理的怀疑与警惕。

鉴于此,更鉴于该出版社在此前处理方方日记时的做法,这里还是有必要提醒方方老师:认真“把关”,亲自审核每一个发出去的外宣物料。

7, 方方日记此时出版是否仓促?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先明确一点,方方依法享有出版自由,这是她的合法权利,理应被尊重。

至于出版时机,我个人会觉得,全球疫情至今尚未结束,一些问题还需时间来调查厘清,更深入的反思复盘也需要时间沉淀,因此,六、八月出版,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的确仓促了。

毕竟,任何人,不止方方,也包括你我,乃至一个国家,都很难超越所处的特定时间与空间去认识事物。

比尔·盖茨日前接受白岩松采访时曾言:“中国是第一个着手抗击疫情的国家。最先经历疫情的国家,往往面临的挑战最大,因为人们对疾病的了解太少了。”

在一场大型公共危机的应对中,诚如著名政治学者福山所言:任何一套现有的法律或规则都不可能预见到各国将面临的一切快速变化和新情况。

既然疫情已经演变成一场全球疫情,对它的思考如果能纳入比较研究的视野与方法论,会不会更好?

毕竟,这样一本书,值得我们更慎重、更严谨的对待。

8,方方的“道听途说”,意味着虚假?

这个指控无疑太大、太过了。

我是一个受过正规新闻本科教育,有过10年职业新闻记者生涯的媒体人,我们写报道,也会采访很多人作为信源,前提是,对于被采访对象以及ta所讲述的信息需要审辨。选择采访对象时,尤其会注意选择可信度高的。

那么方方从自己信任的一线医生朋友等入手,采纳他们的一手讲述,这都可以看作为可信度高的采访对象。

至于说中间有个别错误信息,首先要区别的是,这是否为方方蓄意虚构、造假?还是由于信源提供的信息本身有差错?

其实,即便是权威新闻媒体,也难免出错。只要是人,就会犯错。哪个记者敢说自己职业生涯里就连一个错误都没犯过呢?

很多人将方方的“听朋友说”直接就等同于“造假捏造”,这是轻率而不负责任的指控。方方承认自己的确存在个别错误,同时也已经表示:其它所讲述的任何人、任何事都是可以落实到每一个人头上的。 

如果指责方方“造假”,不妨拿出实实在在的例子,而不是只抛观点不给证据。

有理有据的批评 ,而不是情绪性、极端性的谩骂,相信方方不会拒之不理。

9,方方批评太多,所以她很片面,而且不爱国?

让社会进步的,从来不是赞歌,而是批评。

我在英国几乎天天要看看《卫报》,为啥?因为它天天都在那里“批评”。它帮我发现、思考很多问题。

要按我们很多国人的思路,在它的观点版上,英国简直就“一无是处”、“暗无天日”、“毫无希望”嘛,可我们谁也不会这么看。因为,我们这种学新闻出身的人都知道,这些批评观点的存在,恰恰是一个严肃媒体在履行它的职责:做社会的瞭望者、预警者。

知识分子,也承担着同样的职责。

放眼全球,再富强昌盛文明发达的国家,也还各有一身问题。现在还不是知识分子唱赞歌的时候。

英国有个得过两次戛纳金棕榈大奖、还得过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的著名导演,肯·洛奇。他今年80岁了,备受尊敬,多少年来,他的作品一直都坚持关注底层生活、劳工权益、腐败等社会问题,从未变过。

2016年,让他再次获得金棕榈大奖的《我是布莱克》,尖锐批评了英国社会福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去年,79岁的他推出《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依然是生活无奈、居于崩溃边缘的底层小人物故事,直击社会弊病。

这位牛津大学法律系毕业的英国知识精英,一生以“批判警世”为己任,拍的片子全都是“盯着社会阴暗面”的。

若按“自媒体大V”卢克文的“理解能力”,如果肯·洛奇不是西方背景,恐怕也得被说成“靠向西方卖惨博奖项”。很遗憾,卢克文之辈欠缺基本的人文修养来理解这种“知识分子批判传统”。

所以,他们理解不了方方的“片面批评”,并质疑她的动机——

“迎合西方趣味”,“蹲守在民族的创口处”,“用俯视的态度面对国家,而且偏执地不看全局,只盯着一小部分人的痛苦。”

我认为,不论方方的批评本身是否有局限性,她所体现出的独立批判精神、针砭时弊的勇气,令人敬佩。因为,在一个很多人为了各种利益而“消声”、甚至“假唱”的时代,65岁的她,还依然坚持在发出“不讨喜”的声音。

我未必多推崇她的文笔,也并非赞同她每一个观点和分析,但我感动于她的一颗赤子之心:她爱这个国家,爱这块土地,爱这个土地上的人民。

她在最后一篇日记的小视频中说了这么一段话,非常动人:

“文学千百年来一直都有它的魅力,它更开阔地表达了一种情怀,它经常与落伍者、寂寞者和边缘人为伍,它关心和鼓舞那些被前进的社会所冷落的人。我想文学它从本质上和弱者是心息相通的,所以我会觉得文学它在某种程度上是照顾人心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找到同伴,找到参照,找到力量。”

10,煽动民粹式的民族主义情绪,真是在给祖国帮忙吗?

在一片“批方”的声音中,不得不说,夹杂了很多民粹式民族主义情绪。一方面是借用这种情绪来推动对方方的批判;另一方面,再通过对方方的批判进一步煽动这种情绪。一个非常奇怪的循环。

比如那个卢克文,在批判方方的文章里,刻意煽动民粹式民族主义情绪,不惜极其片面地形容欧美与中国的关系:

“对于世界来说,中国就是一个怪胎,她发展得太快太猛,又没有跟欧美世界统一思想认知,她强大得让欧美害怕,于是他们一起站起来,诽谤她、妒忌她、羞辱她。”

好吧。国际上,的确存在一些对中国不友好的势力,也存在一些对中国的怀疑情绪、敌对情绪,但这绝非“全貌”。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还顶着巨大压力支持华为参与英国的5G建设呢。

值得追问的是,如此对立中国和世界、如此煽动民众情绪,这真是爱国、为中国好吗?中国的经济腾飞,难道不正是得益于中国与世界的友好合作,深度地参与全球化?

真正爱国的人,绝不会希望自己的祖国和世界对立。任何罔顾事实,刻意夸大、煽动对立情绪的人,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11,摆事实讲道理讲逻辑,为什么这么难?

方方日记及其海外出版所引发的争议,是一个特别复杂的问题,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比如,我请我的一位医生朋友帮我问问:他身边在武汉抗疫一线的医生朋友怎么看方方日记?

他帮我问了两位,无一例外对方方和方方日记持“讨厌”甚至是“厌恶”的态度。那么,方方60篇日记,他们看过多少呢?一位看过十来篇,一位仅仅看过两篇。

他们一致都指责了方方日记“片面”,却忘了自己恰恰正在犯他们所指责的错误——“片面”。

其实,对一件事情,人持有和表达什么样的观点,都是ta的权利,理应被尊重。

只要ta得出观点的前提是:尊重事实的,真正经过审慎思考的。

而不是,罔顾事实的,蜂拥而上人云亦云的,以及,用情绪宣泄替代逻辑论证的。

可是很遗憾,很多人表达意见时,是没有自己稳定的“方法论”的,太容易就被“群体性意见”裹挟了。

而更令人担心的是什么呢,总有一些人,爱用一种非常极端的语言和情绪去谩骂,让微博上戾气横生。

支持方方、反对方方,讲真,我都能够理解。我只是希望,每一个人在说出支持和反对的意见时,能够摆事实、讲道理、有逻辑。

写在后面

这是一篇注定要挨骂、要“掉粉”的文章。“方方日记”所引爆的观点撕裂,目力所及,前所未有。

这样的形势下,“聪明”的做法大约是,不碰不谈;更“狡猾”的做法是,选人更多的那边站队。毕竟,在自媒体时代,“观点表达”早已越来越趋向于一门“生意”。

可是,作为一个写作者,若因为各种利益权衡,不再能诚恳面对自己的思考和表达欲,这将不仅是我“个人表达”的悲哀,也是整个“时代表达”的悲哀。

写此文,不站队,只求保持自己的独立调查、思考。

你当然有权批评我的观点,只要你批评得有理有据有节。都欢迎。

非非马

定居伦敦。写女性,写电影,写生活。个人微信号:feifeima778。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