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展
學展

學展,政治工作者。台灣中壢人,是七年級也是90後,關注數位產業、台灣政治、媒體、兩岸議題。

AMA 回顧:台灣內容創業SOHO族張嘉玲的「二次創業」

@張嘉玲(+0)從2014年的台灣太陽花運動開始,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數位原住民能夠透過網路發揮一點社會影響力,並在後來以SOHO模式正式走上社群經營的道路,加入了內容創業的隊列。在這三年的期間,由於這個圈子變化速度相當快,她認為自己必須進一步的進修,因此決定西進取經,不只為了自己,也將中國的產業資訊帶回台灣,希望能協助其他同樣焦慮的同業。

經歷了兩次募資,參與2016、2017的虎嗅「新媒體營銷深度分享會」,以及上個月參加了「2018新榜大會」,她還預計今年中在台灣舉辦「兩岸內容運營人的交流大會」,並即將推出以內容產業為主題的網路影片和電子報。

作為一個前往中國取經的台灣內容創業SOHO族,雖然已經踩出了「二次創業」的第一步,但對於旁人來說,還是有許多好奇之處。嘉玲在昨天(2/2)晚上於 Matters 的 AMA 活動(Ask Me Anything, 問我所有事)上,十分有誠意的回答了所有來自 Matties 的問題,以下為整理問答摘要整理。完整過程請見「上游」!

1、關於焦慮

關於「我下一步要幹麻?」的這個焦慮,背後的原因不見得是收入高低與穩定、或感到人生停滯,而是在看到環境快速變化時,就是想做更有趣的嘗試。有些人可能是面臨來自讀者和廠商的壓力,害怕出現「內容疲乏」,因此必須不斷嘗試新項目。但嘉玲認為自己也不全然是突破,因為在這個嘗試的過程中,她還是從自己擅長的方式切入新的領域。

2、關於「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

@潔平問到:

從走出社會開始,就處在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的狀態,這當然需要很強的自律及執行力。但重點是,你選擇了一個激流中的領域,沒有一刻水流是平靜穩定的,你要一直很努力地站穩自己,同時還要留意周圍的變化。特別想知道你從哪裡吸收思考的資源?令自己不要隨波逐流,而能看清楚真正的趨勢,選擇自己的位置?

由於嘉玲這段回答太經典,所以就直接全文貼上了。

先前真的就比較像是單打獨鬥,但其實自耗速度非常快,尤其做的又是需要用大量腦力跟創意的工作。我覺得這當中有個很重要的點就是「生活要豐富」,不管是看書、看雜誌、聽講座、與不同領域的人的交流等等,我平常也喜歡做菜,現在居住的地方是玖樓(共生公寓),成員背景多元,我們常做很多有趣的事,是我生活中創意跟靈感的來源。
社群真的是每一刻都在變化,除了要一直收看各種資訊來源(雜誌:動腦、adm、數位時代;週刊編集;公眾號)外,還有追隨的領域KOL也很重要,我自己很崇拜老金(必讀他每月書單上的每本書)、胡辛束、新世相、趙圓圓(前奧美創意總監,現在去阿里巴巴),潔平也是其中之一。只要他們的分享絕不放過,你追隨的人必定要比你可以看到更遠的地方。
一開始也是隨波逐流式的多看,也不見得是看到真正的趨勢,而是對要前進的方向會越來越清晰。其實在做群眾募資時真的沒想這麼多,當初只是覺得,之前沒人做過,就算做失敗了也沒人記得,做成功了很幸運,投資報酬率看起來很高。(後來問贊助的前輩他們的說法是覺得很有執行力,值得鼓勵)所以我覺得執行力是很重要的一點,執行力在這個年代已經超越了文憑,互聯網很現實,都是看成績的。
這當中的焦慮也來自於,社群這領域在做的人越來越多,如何保持先行者優勢跟位置,方法只有一個,就是要不斷的讓大家看到你在前進在學習在成長。一開始我也會害怕被超越或是被遺忘,不過換個角度想,後起之秀也是讓人要更往前踏穩的推力就會更加踏實的走出不一樣的路。

@Beryl 則對於嘉玲目前的團隊組成感到好奇。她回答,目前僅有三位小夥伴,隨時 standby 的設計、一起討論內容的 @Vanessa 、以及貝殼放大的王大皓負責後勤。由於自己原本是一人團隊,所以在增加人數之後,還是對於各環節都「略懂略懂」,更能扮演好 PM 的角色。

3、關於兩岸新媒體產業環境的比較

提問範圍包括:「內容運營」的定義範疇、去年開始中國出現「紅利期已過」的說法和隨之而來的焦慮、從台灣參考中國經驗的背後思考邏輯、兩岸的相似之處。

嘉玲以今年將舉辦的「兩岸內容運營人的交流大會」為例,將「內容運應」做廣義解,除「做內容」之外,「二次創業」的範疇還包含了:開線下店、直播問答、課程、賣書、內容經紀等等。這些玩法,在台灣可能還不多見,但有一個兩岸相似之處在於最熱門的內容主題都是「財經知識」,不過兩邊的做法還是有差異。

對於中國這兩年出現的「紅利期已過」的說法,她認同這個觀察,也感受到這是許多人的焦慮所在,但她以台灣最近面臨 Facebook 調降觸及的困難為例,認為這不一定是壞事,因為:

當每個人作業水準都普遍及格之後,要拚的不外乎就是『資源整合』。很多提前意識到這點的人,就會開始去尋求更多的媒體資源、技術資源;除了這點外,另個更有效的做法是『廣告的精準投放』。

作為一個資訊進口商面臨的主要挑戰,不外乎就是「如何消化資訊」的問題。她認為要直接複製是不可能的。不過,即使像今年的新榜大會上很多討論集中在微信的「小程序」,這台灣沒有、而且facebook目前也還沒開放這種玩法,但他們如何透過小程序賣貨、互動、增粉的做法,還是可以參考的。

同時,只要是「兩岸交流」,往往逃不開政治問題。嘉玲以之前自己推薦了「一条」,而後「一条」小編在粉絲頁上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的獨派向張嘉玲質疑,這是否會造成「洗腦」問題。她的回答是,台灣在美感、品質、創意都不輸中國,但因為中國已經不再是那個抄襲的國家,並開始有各種形式的輸出,在這前提下,與其嚷嚷著眾人應該跟著自己生氣,更應該去瞭解他們這麼強的原因。

4、關於商業性與社會性的內容 (by @映昕@欣潔

嘉玲的起點始於一場社會運動,並從政治切入了社群經營。雖然現在參考的對象多是商業性的案例,但她認為自己的強項還是在於具有社會價值的內容,而且一直以來都會在分享的過程中,強調「價值觀」的重要性。

她也舉了兩個例子,一正一反。正面的例子是比利時最近關於「性侵受害者的衣物展」,旨在打破「穿太少才會被性侵」的迷思。反例則是南非為「愛滋篩檢」做的行銷案例,但內容卻可能加深對於愛滋病患的污名化。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