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兽爱智慧
野兽爱智慧

阅读·实修·转化

我的自我介绍|《野兽爱智慧》

野兽按:突然意识到2006年2月22日应约在天涯社区开始陈寿文专栏,开始正式进入公共领域进行公民写作,到2020年2月22日因整理豆瓣主页的被河蟹文章而跑到matters注册这个新自由创作空间,恰好是十四年。且从2006222爱你你了爱爱爱到2020222爱你爱你爱爱爱,以三种方式爱你,天爱你地爱你人爱你,身爱你心爱你灵爱你,真爱你善爱你美爱你,活出天地人的宏观秩序,达成身心灵的个人整合,践行真善美的精神境界。

陈寿文专栏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我的自我介绍,十四年后到了matters,还没自我介绍。就把以下这篇当作这里的自我介绍吧。

我的自我介绍

作者:陈寿文 提交日期:2006-2-22 16:38:00 | 分类:生活 | 访问量:16289

真名:陈寿文 曾用id:philosophia(好多地方)、哈卫特(天涯)、爱智慧(独角兽,真名)、爱智者(爱智)

游手好闲的人,喜爱流亡的乐趣。流亡有时可以提供不同的生活安排,以及观看事物的奇异角度:惊奇、任何事情都不视为理所当然、学习凑合着应付让大多数人迷惑或恐惧的不安稳状况。知识分子基本上关切的是知识和自由。但是,知识和自由之所以具有意义,并不是以抽象的方式(如“必须有良好教育才能享受美好人生”这种很陈腐的说法),而是以真正的生活体验。知识分子有如遭遇海难的人,学着如何与土地生活,而不是靠土地生活;不像鲁滨逊(robinson crusoe)那样把殖民自己所在的小岛当成目标,而像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一直怀有惊奇感,一直是个旅行者、过客,而不是寄生者、征服者或掠夺者。

惊奇在本质上不只是对新奇事物的惊奇,反倒是对日常事物的惊奇。我们惊奇于它为什么要以这样一种熟识的方式存在,因为它完全可以有另外的存在。这样,经验知识的现成性和完满性就被打破了,事物的存在被动摇了,一种解放的力量被唤醒,人们仿佛窥探到了一个无底的深渊,在这里充满了不确定,从而无知感产生了。(亚里士多德说:“一个感到困惑和惊奇的人,便自觉其无知”。)于是,惊奇就唤醒了一种沉思的力量,它把我们引向事物的存在本身,或者说让事物作为其自身而展现,它由此就敞开了一个崭新的境域。而这就是哲学之自由的境域。此时,他摆脱了一切思维的矫饰和麻木,不再羞愧于自己的无知与迷茫。他开始象儿童一样地提问,并试图结结巴巴地去言说世界和自身,所问的是关于生活、关于世界的最为基本的问题,而不是一些高深的问题。从而它是笨拙的,但它甘愿笨拙;它自觉到自己的无知,并为自己的无知感到震惊;它为问题所缠绕,不掩饰这种无知,不逃避这些问题,而是勇敢地置身于其中,在茫然无知之境展开艰苦卓绝的思考。

知识分子不必是没有幽默感的抱怨者。无权无势的个人见证事物的悲惨状况,绝不是一种单调、乏味的活动。这包含了福柯所谓的“不屈不挠的博学”(“a relentless erudition”),搜寻另类的材料,发掘埋藏的文件,唤回已被遗忘(或放弃)的各类历史。这包含了一种戏剧感和起义感,善用一己罕有的发言机会,博取观者的注意,比对手更具有才智、跟善于辩论。既没有职位要守护,有没有地盘要巩固、防卫的知识分子,具有某种根本上更令人不安的特质;因此,自我嘲讽(self-irony)多于自吹自擂,坦率直言多于吞吞吐吐。然而,不容回避的则是无可逃避的现实:知识分子的这种代表既不会使他们成为权贵们的朋友,也不会为他们赢得官方的荣衔。这的的确确是一种寂寞的处境,但是总比凑在一起漠然处事的状况要好。

洞见或透识隐藏于深处的棘手问题是艰难的,因为如果只是把握这一棘手问题的表层,它就会维持原状,仍然得不到解决。因此,必须把它“连根拔起”,使它彻底地暴露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难以确立的正是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一旦新的思维方式得以确立,旧的问题就会消失;……因为这些问题是与我们的表达方式相伴随的,一旦我们用一种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旧的问题就会连同旧的语言外套一起被抛弃。

“行动“(action)指的是在“公共领域“中的活动。“行动“是由于别人的在场而激发的,但却不受其所左右,它存在一种“固有的不可预见性“,有可能“迫使取消所有限制,穿越所有界限。“一个行动完全可能突然间产生不可思议的面貌和令人耳目一新的意外条件。由于深深扎根于人和人的交往当中,“言谈“成了“行动“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言谈的前提是拥有公共的话题,关心共同的幸福或正当性。在言谈中人们敞开他自己,阐释和展现自己,并且言谈本身具有巨大的政治意义:如果不是想要直接动用暴力,那么,言谈所具有的措辞和劝说便是政治方式本身。“所谓行动就是在恰当地时机发现恰当的言辞。……只有单纯的暴力才是无言的,正因为此,暴力不可能是伟大的。““凭借暴力威逼他人、以命令的而非劝说的方式对待他人,这是一种前政治手段。“

评论人:leekostudio | 评论日期:2006-2-22 17:21

希望寿文都能发些这样的短小文章,不要太长.你长得就是知识分子的料,我是被世俗化了,多多象你学习知识!支持!

评论人:黑色的愚蠢 | 评论日期:2006-2-24 16:20

流亡的乐趣?在这里你所表达的意思可能要比一般意义上的流亡含义更广泛,但是可否真诚,可否真的适用这个词?

评论人:陈寿文 | 评论日期:2006-2-25 13:16

多谢楼上两位学友的回帖!这里所指的“流亡的乐趣”,可参看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的第三章:知识分子的流亡——放逐者与边缘人。当然如果能够通读该书,那就更能理解“流亡”一词在萨义德心中所意味的。

《知识分子论》 Edward W.Said 著 单德兴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02年4月 10。50元


评论人:陈寿文 | 评论日期:2007-11-1 16:36

评论人:爱智慧 2006-02-15 18:45:51

我的新博客:http://www.sohoxiaobao.com/chinese/bbs/blog.asp?id=31754

评论人:政右经左 2006-01-08 13:13:27

是否愿意建立友情链接http://philosophe.blogms.com

评论人:Leeko 2005-12-30 20:52:38

你是我同学中最特殊的一位,也是将来最有可能为后来人产生影响的一位,爱智慧的人接近上帝!加油!新年快乐!

评论人:123 2005-12-24 13:49:34

新部落

我已经在新浪BLOG安家了,欢迎你时常过来做客,大家多多交流哦。 也希望你记住我的BLOG地址,你可以把它添加到你的收藏夹,也可以把它复制下来告诉你的朋友们。

我的BLOG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1117234161

台湾人将博客称为部落,写博客的人自然就成了酋长。^_^

评论人:wjt 2005-09-26 16:36:39

在燕南看到你的购书清单和经历,十分羡慕。北京就是好,不管你钱多钱少,总归书多。我想读到这些好书要费些周章,把它们传播开来更要作为一个事情来做。我现在想把自认为反映生活和历史、学界和学人的,富有自由民主和博爱理念的书籍,在思想内容上在社会中引起深度注目和争议,但不是时髦之作汇集起来,在鄙地作为一个现代文明的窗口。既然做教师已经失去了教育救国的可能,传播书籍的力量可能还未被严禁。如果你方便的话,那些能够打5折或者65折的书店,联系方式能够告知吗?关于季节打折的信息也希望告知。我在燕南的代号是wjt,为了一个不能忘却的纪念。

评论人:yuchunli 2005-09-13 18:41:03

你好厉害!

评论人:BeautifulThing 2005-08-10 21:43:20

冯老先生说“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想说的是,你的三张照片,到是让我感觉到了很多真实的东西

北京。是一定会去的。有机会结识一下

评论人:非野马 2005-07-30 22:51:48

我叫野马,遇见野兽很亲切,同类嘛!

评论人:思想的碎片 2005-07-23 00:45:33

今天找自己所涉及的一位知识分子的相关内容,又意外在网上搜到出自于此的不少文章。还请多多指教!

评论人:思想的碎片 2005-07-21 23:00:05

无意中来到了这里,并在这看到一些身边熟悉的师辈的名字,感到特别的亲切。既而发现你的文字,幽默感中有我喜欢的东东,很喜欢,会经常来这坐坐。

评论人:philosophia 2005-07-19 03:51:59

On Affection (罗素论爱)

最好的那种爱是彼此愉悦的爱;彼此很愉快地接受,很自然地给出,并且由于有了这种互惠的快乐,彼此都觉得整个世界更有趣味。。。。。。。

The best type of affection is reciprocally life-giving; each receives affection with joy and gives it without effort, and each finds the whole world more interesting in consequence of the existence of this reciprocal happiness. 。。。。。。。。。

全文链接:http://oldblog.blogchina.com/article_35522.140239.html

评论人:爱智慧 2005-07-19 03:38:13

亚当·米奇尼克论托马斯·曼的文章《“堂·吉诃德与开骂”》中,他总结了曼的生存法则, 提出了六诫。

第一,“不要担心未来——在当代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策略。”

第二,“让自己沉溺于无邪的深入内心的沉静工作——这是惟一可以帮助我们对抗当前噩梦的事情。”在“动乱、政变、威胁”之中,平静和坚持不懈地从事自己的创造性工作。

第三,“在没有其他路标时,自己做自己的路标。”

第四,“知道如何去‘等待和容忍’”,知道在“悲惨、该诅咒的和无可抵抗的时代”里,如何从事正当的工作。

第五,“保持勇敢与耐心”——叔本华如此出色地将它们和勇气相连。

第六,大喊“根基、扎根”。

第七:流亡·惊奇·不屈不挠·洞见·行动(狗尾续貂一条 凑成七诫 ^_^)

评论人:爱智慧 2005-07-19 03:26:33

很奇怪,人是不是没时没刻在变的?今天整理一下自己的照片,发现几乎每张照片上自己都是不同的!人是如此复杂,单是外相已是如此,更何论心理了!这让我更是警惕认知的局限性,“我只知我一无所知”。当然,顺便也让大家见见原形毕露的野兽!^_^

1。我和贺 卫 方的合影

终于在电脑里找到04年2月7日三味书屋贺 卫 方讲座之后,大家在旁边的“雨过天晴”餐馆吃饭时我和他的合影!

  http://philosophia.blogchina.com/inc/heweifang.JPG

2. 我和崔卫平的合影

她是一个让人在读其书之后很想见其人听其言观其行的人。在错过几次机缘之后终于在04年的12月11日在三味书屋见到了她,那天她在介绍她主译的波兰作家亚当·米 奇 尼 克的《通往公 民社会》显然正如她所说的她是一个敏于思拙于言的人,在生活中她更多是一个倾听者。

以下是当时在“雨过天晴”饭馆吃饭时我和她的合影一张

  http://philosophia.blogchina.com/inc/PC110001.JPG

3.我和陈淑琬的合影

  http://philosophia.blogchina.com/philosophia/inc/P4290046.JPG

2005年4月29日,连战北大演讲日 未名湖畔 陈淑琬(凤凰台台北直播室主播)

评论人:爱智慧 2005-07-14 04:22:31

回victor:在我的msn上的beautiful thing from victor是你吧?

对于自己的私人生活,我不大想说。主要是过去自己讲得太多了,并因此造成了一些别人的误解。同时也被人说成幼稚,感觉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听你的故事的!很多时候,你的幸福感并不能激发他人的幸福感;反而只能给他人带来不平衡。更何况你的困惑苦痛呢!

照我老妈的说法,很多事很多话你只能跟亲人讲。即使她们不能真正理解你。无法做到“心连心”,但肯定会“手拉手”的。

有些方面我只是一个儿童,正因“童言无忌”且在他人眼中已不是儿童,即使一直抱着与人为善的想法,也会无意中得罪一些人。于是我在生活中便选择了沉默,成了倾听者。这样也挺好,听听看看写写,心中快活自省!

评论人:philoking 2005-06-26 08:48:38

写得挺好!!

评论人:BeautifulThing 2005-06-19 16:13:27

你给的信息不够充分 记不起你是谁?我是龙港人 我的母语不是温州话 故对人说起自己是温州人时总是心怀疑虑的 这也是我不大说自己是温州人的主要原因 呵呵 我是比你大三岁 79年的 (philosophia语)

我是DUSHU.NET上的victor。微不足道的啦

一个提议。基本面的信息给的多一点比较好吧。人都是由内在生活与外在生活同时呈现出来的嘛,如果能自由地游戈在抽象与具体之间,那该多好啊

我与你同姓,唤你一声大哥吧。能轻易地遇到如此博览人文社科知识的,并且能温文而雅的,永嘉看来还是人杰地灵的啊。 骄傲一下。哈哈

评论人:snow 2005-06-19 15:25:19

没想到你自己介绍了!挺好!你是干什么的?我是北影学生

评论人:BeautifulThing 2005-06-18 21:37:02

温州的默!!!!!!!

哈哈,温州什么地方的呢,再认识一下吧,很久以前也打过照面,还记得吗

我是龙湾D,现在在宁波,82年的,好象你比我大三岁

评论人:philosophia 2005-06-18 04:41:52

野兽读书笔记系列

http://www.zmw.cn/bbs/dispbbs.asp?boardID=7&ID=28933&page=3

朋友们都叫我野兽 我也喜爱这个称呼。

自己是个很少写文字的人 认为目前这个阶段做一个好的传播者就行了。但是好多学友们都说他(她)们其实不大看我转贴的文字,更喜爱看我的文字,希望我能多写些文字 即使是一些散落的片断也好。

想想也是 好像大家对原创的东西更兴趣的(至于说起原创这个话题,书读的越多,研究做的越多。发现很多东西都已被前人说过了,似乎除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外自己就没有什么可说了。也许还有一条路,像福柯那样能在大家都习以为常的材料中看出不寻常的地方。而这种洞见能力的培养似乎需要思想资源和人生体验的结合才能造就的,也许这种结合才是所谓的“原创”吧?!---创造出一个新的“自我”。)

好吧,那就写吧 让阅读导致写作 让写作引导阅读。

评论人:philosophia 2005-06-15 11:22:16

野兽北京淘书记

http://www.philosophyol.com/bbs/dispbbs.asp?boardID=98&ID=12912&page=1

评论人:陈寿文 | 评论日期:2008-2-24 6:43

流亡(exile)

philosophia @ 2006-11-05 15:36

有一种风行但完全错误的认定:流亡是被完全切断,孤立无望地与原乡之地分离。而事实上,对大多数流亡者来说,难处不只是在于被迫离开家乡,而是在当今世界中,生活里的许多东西都在提醒:你是在流亡,你的家乡其实并非那么遥远,当代生活的交通使你对故乡一直是可望而不可及。因此,流亡者存在于一种中间状态,既非完全与新环境合一,也未完全与旧环境分离,而是处于若即若离的困境,一方面怀乡而感伤,一方面又是巧妙的模仿者或秘密的流浪者。

流亡既是个真实的情境,也是个隐喻的情境。知识分子一般可分为所谓的圈内人(insiders)和圈外人(outsiders):一边是完全属于那个社会的人,在其中飞黄腾达,而没有感受到强烈的不合或异议。这些人可称为诺诺之人(yea-sayers);另一边则是谔谔之人(nay-sayers),这些个人与社会不合,因此就特权、权势、荣耀而言都是圈外人和流亡者:永远处于不能完全适应的状态,总是觉得彷佛处于当地人居住的亲切、熟悉的世界之外,倾向于避免、甚至厌恶适应和民族利益的虚饰。对这个隐喻意义的知识分子而言,流亡就是无休无止,东奔西走,一直未能定下来,而且也使其他人定不下来.既无法回到某个更早.更稳定的安适自在的状态,也永远无法完全抵达,永远无法与新家或新情境合而为一.

阿多诺把知识分子再现成永恒的流亡者,以同样的灵巧来回避新与旧,其再现的核心在于写作风格--极端讲究且精雕细琢。最大的特色是片断、突兀、不连贯,没有情节或预定的秩序。代表了知识分子的意识在任何地方都不能平静,一直防范着来自成功的奉承、诱惑,这对有悖常情的阿多诺来说,意味着有意尝试不轻易立即地为人所了解。另一方面,也不可能撤退到完全私己的领域,因为就像阿多诺晚期所说的,知识分子的希望不是对世界有影响,而是某天、某地、某人能完全了解他写作的原意。

流亡自有其乐趣。流亡有时可以提供不同的生活安排,以及观看事物的奇异角度:惊奇、任何事情都不视为理所当然、学习凑合着应付让大多数人迷惑或恐惧的不安稳状况。知识分子基本上关切的是知识和自由。但是,知识和自由之所以具有意义,并不是以抽象的方式(如“必须有良好教育才能享受美好人生”这种很陈腐的说法),而是以真正的生活体验。知识分子有如遭遇海难的人,学着如何与土地生活,而不是靠土地生活;不像鲁滨逊(robinson crusoe)那样把殖民自己所在的小岛当成目标,而像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一直怀有惊奇感,一直是个旅行者、过客,而不是寄生者、征服者或掠夺者。

因为流亡者同时以抛在背后的事物以及此时此地的实况这两种方式看事情,所以有着两重视角(double perspective),从不以孤立的方式来看事情.就知识上而言,这意味着一种观念或经验总是对照着另一种观念或经验,因而使得二者有时以新颖`不可预测的方式出现:从这种并置中,得到更好、甚至更普遍的有关如何思考的看法,譬如借着比较两个不同的情境,去思考有关人权的议题.

流亡者比较能不只看事物的现状,而能看出前因.视情境为因偶发的机缘而生成的(contingent),而不是不可避免的;视情境为人们一连串历史选择的结果,是人类造成的社会事实,而不是自然的或神赋的(因而是不能改变的、永恒的、不可逆转的).这种知识立场的伟大原型就是18世纪的意大利哲学家维科(giambattista vico,1668-1744).他的伟大发现就是:了解社会现实的适当方式,就是把它当成由源点产生的一个过程,而这个源点总是可以置于极卑微的环境(他的这项伟大发现部分来自身为默默无闻的那不勒斯教授的寂寞,与教会和周遭的环境不合,本人只能勉强度日).

对于流亡者来说,流离失所意味着从寻常生涯中解放出来;流亡意味着将永远成为边缘人,而身为知识分子的所作所为必须是自创的,因为不能跟随别人规定的路线.如果在体验那个命运时,能不把它当成一种损失或要哀叹的事物,而是当成一种自由,一种依自己模式来做事的发现过程,随着吸引你注意的各种兴趣、随着自己决定的特定目标所指引,那就成为独一独二的乐趣.

对于受到适应、唯唯诺诺、安然乐居的奖赏所诱惑甚至围困、压制的人而言,流亡是一种模式.即使不是真正的移民或放逐,仍可能具有移民或放逐者的思维方式,面对阻碍却依然去想像-探索,总是能离开中央集权的权威,走向边缘---在边缘你可以看到一些事物,而这些是足迹从未越过传统与舒适范围的心灵通常所失去的. 边缘的状态也许看起来不负责或轻率,却能使人解放出来,不再总是小心翼翼行事,害怕搅乱计划,担心使同一集团的成员不悦.当然,没有人能摆脱牵绊和情感,知识分子若要像真正的流亡者那样具有边缘性,不被驯化,就得要有不同于寻常的回应:回应的对象是旅人过客,而不是有权有势者;是创新、试验,而不是以威权方式所赋予的现状.流亡的知识分子(exilic intellectual)回应的不是惯常的逻辑,而是大胆无畏;代表着改变、前进,而不是固步自封.

2004年9月18日,浙江义乌

《知识分子论》,萨义德著,单德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年4月一版一次 15,000册 10.50元。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