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ipMak
PhilipMak

博客/三寶爸/業餘投資者 一生追求新知識和不守本份的斜摃中年,不羈放縱愛自由。 開始了網上留下足跡。希望一點一滴改變世界。 個人專頁: sswisdom.com 個人matters專頁:https://sites.google.com/view/philipmakmatters/

香港家長們,請在投訴前三思。

九月份是傳統開學的日子,但今年是特別的一年。開學的時間的延期,加上一段長時間的停課打亂了全港,或者是全世界華人家長的陣腳。

學生終於可以上學去了!


在家學習的安排令人人自危,怕是怕自己的孩子追不上進度,但其實心底裡最怕的是別人的孩子跑過了進度。大家在怕的是一種無形的競爭。這種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我認為這是對社會最為有害的。

當中壓力,由家長慢慢伸延到子女,再向學校進展,到老師也變得緊張起來,不能不做些事,要安排功課,拍製網上教學課程,由一星期一次,加到一星期三次;由錄影到現場直播再加互動問問題,老師真的不容易做。

但往往老師們的努力是不被家長欣賞的,家長們在這段時間的主流看法是:『老師既然不用上課教書,怎能再要收我的學費?我是否要安排退學?學校是否應減免學費?』這一組的問題在家長群成為最熱門的討論。

這個就反映出香港家長如何看待『教育』。

如果教育在香港是一個一買一賣的交易層面,很容易,家長就會以消費者的角度去處理任何和自己預想有出入的問題,例如,功課量不足(你沒有看錯,在香港,功課對於家長來說,是學校質素的重要指標),功課太淺太容易,教材程度不夠難,老師沒有提供足夠的教材支援家長在家指導,學校提供的茶點不夠健康等等,都能成為提出投訴的原因。

但最有趣的地方是如果是同樣情況在名校或神校(即是大多數家長都趨之若鶩的學校,常常會有二十或三十人競爭一個學位)發生,家長都偏向逆來順收,當中家長的心態不言而喻。

這樣對老師和學生的互動有很深遠的影響。首先,老師會因著家長的壓力而變得畏首畏尾,這樣就令教學不能有效地實行,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為會有被家長秋後算帳的風險,所以就做成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習慣。孩子便是最大的受害者。同時也令教育成為購買產品的過程,但在教育和買東西有著根本的分別,當中我認為最大的分別是『買家』通常是對教育本身沒有一個很深入的了解,只是以目標成績為本,但當中的成效又不能在短時間看到,家長就會凡事投訴來保護自己的權益。這一個的茅盾就形成衝突和惡性循環,所以千萬不要用這一套消費式思維去放在教育的選擇上。

再者,這一個風氣會造成一個壞榜樣給小孩。當他知道原來老師只是來服務自己,他們可以回家投訴,小孩不會尊重老師,這樣就連小孩的價值觀也會被扭曲,試想想,他長大以後,都會指著你,投訴你為何沒有留資產給我,又沒有給我的房子付首期等等。這樣我認為比起做少了些功課,少了一些小測的影響更深遠。

當大家去想想教育子女時,謹記成績不是一間學校素質的指標,最重要是建立彼此互信,互相合作的關係。這樣才能令孩子全人得益,有一個愉快的童年學園生活。

希望大家能多點愛自己,愛小孩,愛小孩的學校。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