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中
潘光中

只要有電腦和網路就能活下去的阿宅,啊對,老婆也不可或缺。

【潘式片局】看戲學歷史!陸劇《風起洛陽》歷史背景&男女主角出身考證解析

(编辑过)
本篇將對《風起洛陽》的歷史背景和男女主角出身做一番考證解析
本篇將對《風起洛陽》的歷史背景和男女主角出身做一番考證解析
「背山見樓影,應合與山齊。座上日已出,城中未鳴雞。無限燕趙女,吹笙上金梯。風起洛陽東香過洛陽西。公子長夜醉,不聞子規啼。」──曹鄴《四望樓》

這首晚唐時期的五言古詩,應該就是近期熱播的愛奇藝古裝懸疑大戲《風起洛陽》劇名由來。劇中的故事背景設定在中唐的武周時代,人設上有大量半真半假的化名,史實事件的刻意錯置或移花接木也不少,追劇時難免被這些虛虛實實的劇情搞得有點錯亂。本篇會盡量找出最接近歷史的可能原貌,以及男女主角高秉燭、武思月的出身考證。不過話說在前,畢竟是「馬親王」馬伯庸的原著,個人的歷史學養很難望其項背,萬不幸猜錯推錯了,還請多多包涵。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及主觀論述,請斟酌瀏覽

首先是關於劇情的確切年代背景。從劇情進展速度來推算,整個故事從發生到結束的時間跨距(扣掉交代式的回憶片段和後續尾聲不算的話)應該很短,即便不像《長安十二時辰》是集中在一天之內,大概最長也不超過一個月。從第一集「聖人」武后對覲見的重臣們說到:「自長安元年起,朕好幾年都見不到告密者了,原來都被滅口了。」就可以確認,劇情的起始點必定是在長安元年(西元701年)之後。

當時改元是因應武后在該年年底,為了避諱牽連多位李、武兩族宗親的「東宮慘案」之後的穢氣及流言,率太子李顯、相王李旦等宗族返回西都長安,隨之將年號改為「長安」。接下來直到長安三年(西元703年)八月之前,武后都駐蹕長安;當年六月,寵臣張氏兄弟以「妄議大統」狀告宰相魏元忠與司禮丞高戩,說魏高二人意圖推翻武后,迎太子李顯繼位。武后震怒之下,魏高以下一干人等或貶官或流放,又下令文武百官於八月再返東都洛陽。我們都知道故事是發生在洛陽,所以就能進一步推斷:起始點在長安三年八月之後。知道了大概的起始點,那麼結束點呢?

因著上元開燈節而熱鬧非凡的洛陽城南市,是本劇開局的第一個大場景。
「擲柳遷喬太有情,交交時作弄機聲;洛陽三月花如錦,多少工夫織得成。」──劉克莊《鶯梭》

西都長安和東都洛陽不僅有著地理上的距離(兩地相距約三百五十公里),還有著政治意義上的代表性。唐代開國定都於長安,象徵著李氏王朝的根本;武后掌權後大舉重建洛陽,並數度駐蹕執掌朝政。如果說長安元年返回長安,代表著武后有意將道統交還給李唐,那麼長安三年重返洛陽,也就意味著武后的心思又有了變化,武氏一族很有可能長期執政。一旦大局真的朝這個方向走,不僅李氏皇族的未來堪憂,一干擁李朝臣也可能再受株連。就是這樣惶惶不安、風雲詭譎的氛圍下,才引發了神龍元年(西元705年)二月的神龍政變──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大臣,自洛陽紫微宮發動兵變,率禁軍誅殺張氏兄弟,並包圍長生殿逼迫武后退位,還政於太子李顯,大政終於重回李氏手中。

《風起洛陽》首集劇情提到當天是「上元燈節」,也就是正月十五。從武后重返洛陽到政變退位,中間只經歷長安四年、神龍元年兩次上元節;再對照工部監造的「天堂」(影射武后用以迎奉法門寺佛指舍利的「明堂」)即將完工,那就只可能是神龍政變前夕的神龍元年燈節了。這也符合馬親王常用的故事結構:在發生巨大變革的歷史關鍵時刻之前,檯面上的山雨欲來、以及檯面下的暗潮洶湧,明與暗之間的連動交錯,向來是他最擅長的部分。所以就算本劇最終不會正式上演距離燈節約一個月之後的神龍政變全貌,應該也會試著穿鑿附會一下,順帶描繪所有相關人物的動機和歷程。

百花影后詠梅飾演的「聖人」,就是中唐時期一度自行稱帝即位的武后。
「已從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天闕象緯逼,雲臥衣裳冷;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杜甫《游龍門奉先寺》

至於劇中兩大主角高秉燭、武思月一民一官的懸殊身分差異設定,同樣也是半真半假虛虛實實。先看高秉燭的「不良帥」身分,這是唐代特設的低階官職「不良人」,顧名思義就是「以不良出身者,緝捕不良之徒。」。這個作法是承襲自漢代的「大誰何」,通常是由地方官府從入獄的奸惡之徒中挑選有心向善者,利用過去在市井及罪犯之間的人脈,反過來為官府維持治安。簡單點講就是「以惡治惡」,給那些因獲罪除籍、無法再領役務農的賤民,有一個洗白翻身的機會,《長安十二時辰》的主角張小敬也是相同出身。從高秉燭(和他當年的夥伴)的裝扮及行徑來看,的確符合不良人的身分;但是如同貧民窟一般的洛陽城「不良井」,就是虛構的成分居多了。

小說中(戲裡也是)的不良井,是聚集了賤籍與罪臣之後,除了奉命奉敕以外不得擅自出井。其實歷朝歷代都設有類似的貧民集中區,例如宋代的「城底野人」。以現代觀點看,就是沒有正式戶籍的低端人口社區。劇中的不良井位於洛陽城背陽處,有許多水道、石窟、和大型佛像石雕,地理環境與洛陽近郊的伊關石窟相近,但具體是不是以該地為背景,就有待馬親王親自解密了。

儘管「不良井」是虛構成分居多,但高秉燭的不良人出身倒是其來有自。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杜牧《金谷園》

武思月的出身是所謂的「武氏末支」,也就是武后的遠房侄女。雖然血緣有點遠,無法在朝堂上佔有一席之地,不過終究頂著「武姓」,而且職司內衛,行走在洛陽、長安兩地還是頗有威嚴。武思月這個角色似乎沒有特定的原型人物,但「內衛」這個機構倒是確實存在。劇中給內衛設定的職責是「護衛宮廷,查察不法」,任職者多為李武兩氏的宗親子弟,像是守護在武思月身旁的李北七,應該就是李唐宗氏的旁支。

但其實唐代自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後,就設有組織嚴實的禁衛軍,體系上分為皇帝直轄的「北衙禁軍」和兵部管轄的「南衙衛軍」。北衙下有駐防城郊的左右羽林軍、以及巡邏禁裡的千騎軍;南衙則是一分為三,分別是統領府衛私兵的十二衛、把守都城及皇宮各門的監門衛、以及皇帝貼身的帶刀侍衛千牛衛。如果以職責來看,內衛和千牛衛顯然是重疊了,武后之所以另設內衛,考量點應該是私心居多,畢竟無論北衙南衙、千騎千牛,都是從初唐時期就沿襲至今,重要的世襲骨幹多半偏向李氏,無論是出於自保或掣肘,武后都不得不另立一個更能隨己意掌握的私人武力集團。從事後看,神龍政變時,張柬之率北衙的羽林軍、李旦率南衙的監門衛,兩邊裡應外合包圍長生殿,武后只能俯首交出政權。

武思月任職的「內衛」,是只效忠於武后的私設武力集團。

內衛成立期間雖然短暫,但成員都經過武后親自挑選,忠誠度遠勝千騎軍與千牛衛,等同武后直屬的死士集團,查處貪官汙吏之雷厲風行、以及為武后排除異己之不擇手段,不分皇室親族文武百官都聞風喪膽,在後世與北宋的皇城司、清代的粘杆處齊名。也就因為對武后個人的忠誠度遠大於朝廷(及李氏),李顯即位為中宗之後,交付給統管南北衙的李旦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解散內衛,重要骨幹(特別是武氏之後)或囚或殺。這段史實也預告了武思月在劇中的收場應該不會太妙,她跟高秉燭發展出的生死情誼,多半也會以虐戀收場。

因為篇幅有限,關於其他重要角色在史實中的原型人物,會另開專文介紹,有興趣的話可以先訂閱我的臉書方格子馬特市,就不會錯過相關更新囉。

本劇登場人物眾多,礙於篇幅,下篇再為大家整理重要角色的歷史人物原型比對。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