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son
pengson

非典型事物爱好者

地摊货的贵和便宜

(2020年12月2日,上海张江)

有人说地摊货贵,有人说便宜。以我自身的经验来说,相同的品质,地摊货的价格大概率是要比商超里贵的。这非常反直觉,地摊货怎么可能比商场里贵?商场租金贵,人工贵,还要交税,成本那么高,怎么可能卖的很便宜。这样想的人不占少数,比如我的父亲,早年经营过小店铺和农村红白事服务的60后老男人,就坚持认为“商业广场里超市的汉斯小木屋比村里的便宜”是无稽之谈。结果在询问过几个供应商,听到远比商场报价高之后,他彻底的迷茫了。

那么,为什么商场里的东西竟然比村里小店铺便宜,甚至比一些批发商还便宜呢。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进货渠道不一样。村里的店铺,比城市里地摊还没有存在感,它们的进货渠道是3环外铺满一条街的批发商。而大型商超的进货渠道则完全不同,有的组建自己的物流车队进货,有的与最有竞争力(价格最低)的供应商合作,后者负责定期供货。因为进货量大,所以单价可以做到很低,甚至可以影响后者的定价。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外地水果商人上门收购葡萄,一斤1.5元。普通消费者自行购买,6元一斤。这就是大规模采购的优势。

所以商超里的商品本身进货价就很低廉,即便加上租金,水电,人工,其他开销,依然能够以低于地摊的价格出售。人们只看到商超要交租金,却看不到商超的进货价低到令人发指。

规模化导致的成本优势,并不止于商超与地摊,还有农场与农户,大型软件公司与个人开发者。美国农场生产的农作物价格低于中国农民在“责任田”精耕细作生产的作物,尽管美国的人工价格高于中国。大型软件公司能够为产品制定足够低廉的价格来吸引用户,尽管公司内部的平均薪水数倍于单兵作战的个人开发者。

所以单纯从性价比上比较,地摊货其实一点优势也没有,至少没有绝对的优势。就连买衣服,家门口的地摊也没有上海七浦服装城便宜,这是一个道理。小区门口摆摊卖菜的老奶奶,菜品的性价比也绝对比不上200米外的生鲜超市。这是每个打工人不用太多历练就能观察到感受到的,活生生的,被规模化组织弄得灰头土脸的个体。曾几何时,他们还能自豪的说,我的东西比商场里便宜,质量也不差,可是没几年,商超遍地开花,又干净又高级,而且竟然还比地摊便宜。

对地摊人来说,这太难了。

尤其是这几年,互联网进军实体商超,甚至做起了生鲜生意,各种优惠,红包,铺天盖地。手机上随便点点,下单,几个小时后,打包好的果蔬肉蛋就送上门。这是普通消费者的盛世,但于地摊人来说,却又是一次打击。

但我不想矫情的说,大家要行动起来,保护地摊。如果对地摊做一些适当的保护,过上一段时间,地摊能够重新振作,那是有意义的。就像保护某些国产品牌。但是如果它一生都要在保护下艰难求生,那倒不如干脆让它直面最残酷的现实。兴许,有人会因此迸发出其他的灵感呢。比如差异化经营,比如寻找商超覆盖不了的商品盲点。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