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son
pengson

非典型事物爱好者

『教育是一项投资』

而且投资者没有别的选择


我昨天说「教育是一项投资』,这其实是非常中立的评价。而且我可以说,其实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是这样「认知」的,只不过落到话术上,却变成了其他更加高大上的词汇。类似「考上好大学,才有出息」,至于什么是出息,无非就是『挣得比别人更多罢了』。就像逢年过节亲戚们例行攀比,说的不外乎“我家孩子每个月多少”。自己孩子『不争气』,不够攀比的资格,就说“我娘家外甥每个月多少。” 反正就是自己圈子里的人就是牛,挣得多。


既然是一项投资,『收益』就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在教育上进行超额投资(超过家庭财务稳定性)的父母(以下除非说明,提到的家长或者父母都是这种。当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是这样看待子女教育的。),往往会对未来的收益报比较高的期待。子女考取知名高校,拿到金饭碗铁饭碗(高薪或者体制内),是普遍的内心要求。而现实是金饭碗铁饭碗数量稀少,而同样条件的竞争者数量庞大。随着这几年国内私营企业工作条件持续的恶化,各种996,007,福报论,35岁劝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师医公』这样的铁饭碗才是『永远的神』,于是铁饭碗的竞争越发白热化。这种就业层面的激烈的竞争也同步反馈到应试教育里。所以大家都看到,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要被迫面对无处不在的竞争。家长们热衷于各种各样花样百出的培训班,「幼儿园准备班」,「幼小衔接班」,「逻辑思维」,因为他们反复听到推荐课程的课程销售忧心忡忡的讲:“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 在为此花费不菲之外,还要赔上工薪阶层本就稀缺的亲子时光。


期望的越多,投入的越多,投入的越多,期望的越多。当家长们笃定教育收益会随着投资线性上涨时,这项投资就会永远进行下去,甚至不断加码。商业上的『投资』很少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商业上的投资,往往会锱铢必较的评估各种指标,如果投资100万能赚100万,投资300万能创造150万的价值,那投资人可能只会投资100万,拿剩下的200万寻找更好的投资机会。但是在子女教育投资这个领域,家长们没有『寻找另一个机会』这样的机会,因为他们往往只有一个机会。所有他们只能在这一个机会上死命的投资,为0.5分的提高不遗余力,毕竟,每年高考都会流传『0.5分之差没考上某某大』这样的新闻。在密密麻麻的高考大军中,0.5分意味着总名次相差数十名,0.5分之差,可能就是一个去985一个去普通大学的命运之分。这种不同,在未来择业的时候,可能就是一个进入体制内成为人上人,一个进入私企,25岁996,35岁被优化被『输送人才』(谈到35岁被淘汰,马云说,未来每年将会向社会输出 1000 名在阿里工作 10 年以上的人才)。而在退休之后,差别可能是一个工资年年跑赢通胀节节升高,一个入不敷出仅能温饱。前者财务自由,旅游摆拍,后者继续工作,燃烧自己。


所以教育上的军备竞赛从来都不是咎由自取,是家长们有钱没处花。再过去的数十年,我们清晰的看到不同的人群的命运是如此不同,有的晚年依旧风光无限,有的却只能挣扎求生。造成这种不同的是很多不同的因素,出身,背景,教育,而在这一堆因素当中,唯有教育看起来是通过努力可以争取的。于是新一代的家长们领悟了这个世界的真相之后,将注意力聚焦在了这个独特的领域,于是投入,疯狂的投入,不计代价的投入。满世界寻找增值可能的资本嗅到了也金钱的味道,再过去的2020年,一波一波教育打着教育创新的公司用传统的保险推销手段推销着他们的课程,丑陋,低级,但是卓有成效。每一个期望子女在学业上出类拔萃的父母都无法拒绝这样愚蠢的话术,因为他们总是能抓住最能让父母们牵肠挂肚的柔软。


最后,就是「双减」的强制刹车。不许周末节假日补习,培训机构非盈利化。没有人会怀疑中国政府在调控方面的决心,但是究竟效果如何,会不会像隔壁的韩国一样反复,最终又重回培训班的黄金时代,我也不知道。


而我能确定的是,这场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不同职业的社会地位和收入落差不缓和,家长为子女『计深远』之心就永远不能断绝;而家长之雄心如滔滔江水,教育竞赛就永无止歇。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