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son
pengson

非典型事物爱好者

家长群的权利博弈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家长微信群各种“罪状”,但真的加入之后,发现道听途说建立起来的初印象实在是太肤浅了。家长们的“疯狂“,远远超过我的想象。

就拿老师们发孩子们活动照片说事吧。有的家长会特别在意自己孩子有没有出现在照片里,如果没有,就会连续发信心@老师,措辞礼貌但是非常坚定地表示,一定要看到自己孩子的身影。有时候老师没有及时回复,家长的询问就会变成质问,外加感叹号,表情,恨不得透过屏幕抓着老师的领口子,诘问,“我家崽子呢?”

即便是自己孩子出现在照片里了,也有家长能轻易找到不满意的点,比如为什么只有侧脸,背影,没有正面。为什么总是在边缘位置不在照片中间啊。总之就是一定要自己孩子处于最好的位置。如果位置不错,又会纠结拍照时孩子的状态。为什么苦着脸啊,为什么皱着眉啊,穿的多了,少了,喝水了吗,等等。

所以往往老师刚发出几张照片,如果不迅速解锁手机打开微信,井喷的回复就会瞬间淹没照片流。你都不知道老师到底发了什么图,就看到几个熟悉的id在反复的询问,抱怨,得到回复之后,又客气的道谢,“老师辛苦了”。

我其实特别期待老师们能义正辞严的告诉这些家长们:放心吧,孩子们都好好的。家长们也愿意接受老师的“承诺”,把过剩的精力用在其他的地方。但很可惜,老师们没有这么做,而是尽量迁就这些家长们。从我的视角看起来,老师们的行为似乎是在变相的鼓励家长们多关注:你问的越多,老师们就越多的关注你家孩子。你不闻不问,老师们就可能忽略你家孩子。

所以选择多“关注”的家长越来越多了,因为每个人,包括我,可能并不需要自己孩子能得到老师最大的关注,但也不希望变成最容易被忽视的那个。于是每个家长都竭尽所能的发言,求关注,希望老师记住孩子的名字。每个人都很累,但又没办法,都知道这是一个愚蠢的囚徒困境,但赌注是自己的孩子,没人愿意真的退出。

这就是一个家长群的权力博弈,掌握“关注”资源的老师们选择的策略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因此所有的家长被迫学会哭,而且要哭的勤快,哭的响亮。而大家都哭的很累,“关注”资源本身却是有限的,每个孩子获得的关注并不比开场时多。支出更多,而收获不变,甚至变少,这真的是一场恶性竞争。

那,老师们为何不愿意制止这样的恶性竞争呢?也许是明哲保身,因为最开始在家长群里面歇斯底里的家长们,绝对是最会闹的一群人,从业多年的老师们深知不能与这些人讲道理,只能顺着。而且,进一步,将享受平均水平的关注,这个基本的学生权利,异化成必须家长们加倍努力的“哭”才能获得的东西,变相肯定了老师的权威性: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让老师不忽视你的孩子。这对老师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如何才能结束这样的闹剧呢?期待家长自治?除非用非常规手段将那些喜欢上蹿下跳的家长们请出家长群,其他的办法都是空中楼阁。而家长群是不具备这样的治理能力的。

唯一的办法是老师们颁发公约,倡议(禁止)各种形式的过分关注,并严格执行(禁言,警告)。这可能是现行体制下唯一的出路,但问题是,如果老师们也如我所想,看到了家长们恶性竞争带来的副作用加强了老师的权威性,那会怎么样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