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ipeiisbusy
peipeiisbusy

1999年生,台灣人,現在於加州州立理工大學讀建築系。Medium用來練習寫作與紀錄想法。

我在美國學建築的第一年(中)

在上集有提過,我現在於加州州立理工大學(Cal Poly SLO)讀建築系,而這個系列的文章是我大一一年來對於主修課「studio」的回顧,希望可以讓有興趣的讀者了解美國大學的建築系到底在學什麼、和台灣有什麼不同。

建築系要會做衣服?

進入了大一第二個學季(quarter),原本躍躍欲試,以為打完基礎功後要開始學習一些更「建築」的東西了,沒想到教授公布這學期第一個專題叫做「Humans」,要用紙做可以穿的服裝。

首先,教授要求我們用手機拍下同學們做某個動態動作的影片——可以是跳躍、爬梯、奔跑、倒立、或任何動作,但要和系館的建築空間互動。接著,我們要用圖解(diagram)分解與分析這動作每個連續的畫面,並思考什麼樣的「服裝配件」可以隨著這樣的一個動作使用不同方式和系館的建築互動。

最後,我們被告知系上會舉辦一場fashion show,每個人都要穿著自己做的服裝,在系館一樓露天的平台上走秀。我選的動作是下腰穿過樓梯的扶手,在做這個動作時,我的服裝會隨著我越蹲越低、試著穿越扶手時而被上下壓縮、膨脹、炸開,站起時則會拉長變窄。

我可以感覺得出來,大部分的同學對這個專題都感到抽象、不著頭緒,畢竟我們都是來讀建築的,不是服裝設計。更何況,讀服裝設計可以用裁縫機和布料,我們只能克難的手縫白色、堅硬的模型紙呀。

但後來想想,若不談論人與建築的關係,我們何以談論建築呢?建築對人們感知、協調與情緒的影響往往比我們想的都來的重要,所以我想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教授要特別把「人」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題訓練我們的敏感度。

透視(perspective)的練習

當完幾週偽服裝設計系學生後,教授要我們拿著捲尺到系館周圍測量這棟建築的各個尺寸,然後選個角度,畫成平面圖與正視圖。有了實際尺寸、平面圖和正視圖作為參考,我們學習用教授教的作圖法畫出有立體感的透視圖。

接著,我們把原本的平面圖剪成四塊,並重新組合,再照著新的平面圖畫了新的透視圖,並在上面加入額外的設計,實在太考驗空間、立體能力了。當時在學透視圖的畫法時,就已經難倒了一票同學。

除了學到了如何把真實的建築轉成手繪的透視圖,我覺得自己體會最深刻的是空間的尺度(scale)。身為一個外國人,我對英呎、英吋的概念是遲鈍的,但透過親手去測量牆的高度、樓梯的長度或門的寬度,單位的轉換對我來說變得更直覺性。

從前例(precedent)中學習

記得之前讀知名建築著作《建築的語言》時,曾看到作者提及前例(precedent)的重要性;因為建築概念大多並非原創,所以學習前人的作品對建築師而言變成一件格外重要的任務。

這學期的最後,我被指派要寫一篇文章介紹MVRDV事務所在2000年世博設計的荷蘭館(Dutch Pavilion),並在幾個建築重要的元素中選擇三個,用抽象圖像、電腦模型、紙做模型以及焊接模型討論。

我最後選的三個元素分別是結構(structure)、循環(circulation)和階層(hierarchy)。因為世博2000荷蘭館是棟由六層不同的荷蘭地景堆疊出的生態建築,並且由一個從外至內圍繞的樓梯連接,所以我認為它在結構和層級上的創新(大部分的世博建築並不會到六層樓),以及它製造出訪客、水與空氣連續不斷的循環,讓這棟建築有如一個向上發展的都市公園,都是很值得一提的。

以上就是我在美國讀建築第二學季的課程內容,文章待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