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喬
喬喬

關注數位資訊科技、政治與歷史。

關於滴滴最近的一堆悲劇:順風車、社交性、搭便車

關於滴滴最近的新聞,今天滑 Twitter 看到一則來自中國一位記者「Michael Anti」的帖文(https://twitter.com/mranti/status/1033589996463112193?s=12),他很生氣的表示:「开除她并不够。人家设计这个业务的时候就是按性、按 sexy 设计的,打车加约炮,今天这结果,一切都顺理成章。滴滴支持这种神经病业务和神经病高管,就是良心被狗吃了。」他口中的「她」是滴滴順風車業務的總經理黃潔莉。

這則貼文附了張截圖,似乎是黃受訪時說的話,說明一開始就打算把順風車的業務朝著「半公開、半私密」的設計方向去,讓人與人有更多「社交性」(很 Sexy 的社交性)的連結。

總之這則 Twitter 貼文讓我想起自己周邊的一些經歷。 在這個由社交性順風車的概念出現前,就已經有人把車子當作進行「社交」(這已經是比較體面的修辭了)的工具跟手段。唯一的差異在於,截至目前為止都還只是個人的行為。甚至關於社交性的定義跟尺度都還是依個人需求在浮動的。

一但一家企業開始以此概念作為服務跟產品基礎在推廣時,它無形中在釋放的是「認可」跟「合理化」的訊息。風險在於,沒人知道這樣的概念最後的發展與走向為何。現在許多創新的企業都愛講 Social、Connection,問題是,我們是否需要這樣的「社交性」?我們是否每次都需要把各種場域原本的模樣不停打散再重組?我們到底要跟多少人產生連結?

雖然是後設,但不曉得滴滴有沒有研究過「搭便車文化」。後者有著更 dynamic 的社會性,並演變成某種年代階級的文化符碼。它不該只是某種因商業而生的華麗假象,把共享包裝的很人性,但忽略了潛在不受控的風險。在此推薦一篇關於美國「搭便車」文化的歷史(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2178054),這篇文章也談了後來搭便車是怎麼跟「變態殺人魔」這類事件跟標籤連結在一起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