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喬
喬喬

關注數位資訊科技、政治與歷史。

天使與創投:KD,在矽谷後院打籃球的杜蘭特

天使與創投:KD,在矽谷後院打籃球的杜蘭特

2018 年 7 月 9 日,第四度來台的 NBA 金州勇士隊球星凱文·杜蘭特( Kevin Durant )因颱風瑪莉亞攪局而匆匆提前離台。儘管只匆忙停留一天,他還是現身松山高中,親自與學校的年輕球員們交流、傳授球技。當時他秀出了一款 App — — 「Overtime」——鼓勵大家試著用影片記錄每場練習跟比賽,然後分享到線上平台,讓世界各地的愛好籃球的年輕人,都可以彼此交流、彼此學習。

這款名為 Overtime 的 App,是杜蘭特在去年投資的產品,主攻美國高中的籃球場,讓打籃球的年輕人可以輕鬆錄製、編輯場上練習跟切磋的畫面,再分享到 Overtime 的平台上與同好交流。

Overtime 打造了一個專屬下個籃球世代的影音串流服務,試圖從中孕育素人明日之星。但對杜蘭特而言,投資 Overtime 的意義遠超過這些表象的利益,因為他希望他的投資,能向街頭打球的孩子傳遞一個訊息跟精神 :

他們有來自於籃球最高殿堂的人作為後盾,支持他們追逐夢想,有朝一日在 NBA 場上相見。

杜蘭特這位蟬聯兩屆 NBA 總冠軍 MVP 的球員,此次並不是以「籃球員」身份來台的,而是「創投」(Venture Capital)。來台的重頭戲則是 7 月 10 日的一場「科技論壇」【 註 1 】。

「籃球」、「科技、「創投」、「天使投資」,這幾個看似沒有交集的世界,卻在杜蘭特跟他所屬的金州勇士隊(Golden State Warriors)身上,擦出了一場關於人生探索與蛻變的旅程。

「斜槓」球員?創投,籃球之外的新身份

時間回到 2016 年 的 7 月 4 日,當杜蘭特宣布離開待了八年的奧克拉荷馬市(Oklahoma City)、轉戰位於灣區(Bay Area)的金州勇士隊時,這筆自由球員的交易震撼了整個 NBA 圈子,一時間網路上充斥著雷霆隊球迷錯愕跟感到背叛的憤怒。當時,鮮少人預料到他真的會離開家鄉。

杜蘭特在《球員論壇》(The Player’s Tribue)【 註 2 】上發佈了一篇名為《我的下篇章》(My Next Chapter)的聲明,解釋了為何灣區這一個創新與科技交會的樞紐地帶,會成為他人生的「下個篇章」:

「脫離舒適圈、搬到新的城市,到一個能夠為我的成長與未來貢獻帶來更多可能性的新圈子。」

追求成長,成為驅動杜蘭特離開生活八年的城市的動力。而搬到灣區後的杜蘭特,確實一步步在成為更好的籃球員:他連續於 2017、2018 年獲得 NBA 總決賽 MVP,而勇士隊也連續兩年奪冠。不論是杜蘭特個人還是團隊一直都在創高峰。但搬到新城市對杜蘭特來說不只意味著可以跟傑出的新隊友一起效力球隊。灣區與矽谷帶給杜蘭特的是「籃球員」以外更多的人生選擇。

事實上,勇士隊當初對杜蘭特的交易提案本身就「暗藏玄機」,預告了杜蘭特的最終歸屬。身處新創、科技的重鎮,勇士隊的提案也理所當然的充滿科技感。據悉,當天勇士隊透過三星(Samsung)的頭戴式虛擬裝置,以 VR 的方式向杜蘭特展演了一場「勇士隊在灣區的日常」。結束時,勇士隊大老闆、同樣亦是位創投的 Joe Lacob 向杜蘭特拋下一句話:

「依你的籃球職涯規劃跟快樂來做決定,但記得,這裡(灣區)擁有很好的環境。」

最後選擇來灣區發展的杜蘭特,他這幾年的成長與轉變確實有目共睹,與他相關的新聞不再只是籃球,而是他的「投資」新身份。

這些年借助灣區地利之便,他學習投資、將自己融入在當地創投氛圍裡。他與合夥人 Rich Kleiman 在 2016 年成立的創投公司「杜蘭特公司」(The Durant Company),種子期的資金挹注約莫 USD $50,000- USD $250,000 之間,晚期則座落在 USD $250,000- USD $2,000,000間。

在學習當創投的同時,成立「杜蘭特公司」本身亦是在學習如何創業,灣區與矽谷的新創生態因而成為杜蘭特最直接的知識來源。在這邊他們不僅能第一手接觸到大量多元且創新的商業資訊,也能跟在最前線進行投資的創投們打交道。杜蘭特真誠、接地氣的個性,以及樂於學習、具備獨特洞察力的特質,讓才剛「入行」的他立刻受到許多前輩大佬的賞識與提攜,例如素有「投資教父」之稱的 Ron Conway【 註 3】,以及杜蘭特最常提及的「導師」 — — 安霍創投(Andrressen-Horowitz)的合夥人 Ben Horowitz 。

Hororwitz 在憶起與杜蘭特的初次見面,直覺這小子有種與其他職業球員不一樣的特質,像是細膩又特立獨行的藝術家,能夠從一般人未能察覺的視角來看待周圍事物。

但細膩之餘,杜蘭特又帶點「野性」,願意放膽去嘗試、去接觸新鮮事,就像他的杜蘭特公司,成立短短兩三年已掃遍 50 間新創公司。

左為杜蘭特合夥人 Rich Kleiman 圖/截自 TechCrunch《Disrupt SF 201 7》影片

▋灣區人生:杜蘭特的投資哲學

作為運動家,杜蘭特大量的投資與運動產業相關的新創公司,例如追蹤運動員健康的穿戴裝置 Whoop、電競公司 Vision Esports。但在運動這個「守備範圍」外,杜蘭特與合夥人 Kleiman 也不斷嘗試不同領域的投資,從無人機 Skydio、用小錢進行投資理財的應用程式 Acorns,到智慧醫療穿戴裝置的 Lively,大幅度橫跨各種產業。最近一次的投資則是雲端資料管理企業 Rubrik。杜蘭特跟 Kleiman 甚至不辭辛勞大清早搭飛機到拉斯維加斯,就為了聽該公司團隊的提案。

除了以杜蘭特公司的名義進行投資,杜蘭特本人也跟隨前輩的腳步,學習以天使投資人的身份物色標的物。例如去年底他投資了一家用自拍照製作 Emoji 的新創公司 Mirror,與他並列的投資者還包括以精準投資眼光立足矽谷的 PayPal 共同創辦人 Peter Thiel。而早前,杜蘭特投資了為商家提供 Wifi 的企業軟體供應商 Zenreach,Peter Thiel 也正是該公司的董事。

杜蘭特的投資範圍之廣,不為自己設限,因為對他跟 Kleiman 而言,投資那些能夠真正對消費者產生影響的產品,才是真正的價值。

他曾說過,他一度厭倦扮演「符合常規」的籃球員,去代言那些一般球員都會去代言的產品 — — 麥當勞、開特力(Gatorade,運動飲料)。代言雖然為他賺進大把額外收入,卻一度讓杜蘭特對比賽感到冷感,開始厭倦在媒體前曝光、厭惡幫那些他自己根本就不會使用的產品拍攝宣傳照。

但在灣區的人生不一樣,他之所以投資,是因為他能夠選擇他覺得是對的投資,而且充滿熱忱。

可是,矽谷終究是個龐大的新創海,裡面堆滿了各種機會跟選擇,投資決策因而變得複雜。對於初出茅廬的杜蘭特而言,當然更是如此。

剛進入創投圈的杜蘭特什麼都不懂,曾經他以為創投就是投資一家公司,然後公司一夕間炸開,大家都賺錢。實際投入這個產業後,才理解「投資」背後是一段冗長又縝密的評估工作。在這過程中,杜蘭特體會到要當好投資人,就要學會放下「自我」,敞開胸襟去面對你不熟悉、不了解的事務,然後學會從中問問題、找答案。

除此之外,面對滿山滿谷的新創公司與產品,杜蘭特與搭擋 Kleiman 慢慢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投資哲學。

「你如何用一句話傳遞你的服務跟產品的價值?」

每次聽完提案,兩人便嘗試只用一句話去理解與解釋這家公司的服務、產品及理念。因為對他們而言,如果作為創投、看遍新創團隊的兩人都無法精確地理解這些公司的價值,一般大眾又談何容易?

反之亦然,一間新創公司倘若無法快速又精確的定位自己,又如何能期待消費者花時間去認識?

▋勇士隊休息室的秘密

名人投資非新鮮事,「NBA + 投資」這樣的組合也不稀奇。早年叱吒風雲的控球後衛「魔術強森」(Magic Johnson)退休後就是轉行當創投;現已退休的前湖人隊中鋒「俠客歐尼爾」(Shaquille O’Neal)因為投資了還在 pre-IPO 階段的 Google,而大賺一筆;2013 年科比·布萊恩(Kobe Bryant)與連續創業者史提貝爾(Jeff Stibel)共同成立了規模 1 億美元的創投基金 Bryant Stibel,2014 年「詹皇」詹姆斯(Lebron James)投資成立影音平台《Uninterrupted》。

從上述即可發現,NBA 其實擁有相當輝煌的投資史。但杜蘭特所屬的金州勇士隊位處科技與創新交會樞紐之地,註定了它渾然天成的投資體質。

勇士隊就像是在矽谷與灣區的後院打球,場邊「圍坐」觀賽的創投球迷。2017 年破土建造的卻斯中心(Chase Center)是勇士隊未來的新主場,就座落在巨擘 Uber 旁邊。

杜蘭特當然不是勇士隊唯一受矽谷著迷的球員,事實上他的戰友們都善用了手邊的資源,彼此在休息室裡交換各種新創資訊。例如,柯瑞自己就是一家社交媒體 Slyce 的共同創辦人【 註 4 】;小前鋒伊古達拉(Andre Iguodala)則分別投資了 Apple、Facebook、Twitter 跟 Tesla 等你我耳熟能詳的大品牌。

不只搞投資,這些球員還很樂衷於幫籃球員跟矽谷新創圈介接各種媒合與社交的機會。例如,伊古達拉曾於 2017 年 2 月舉辦 「交流晚宴」,邀盡矽谷各界的公司執行長跟創投;柯瑞、伊古達拉在同年還與《彭博》合辦了一場「球員科技高峰會」(The Player Technology Summit),為 NBA 與矽谷的科技、商界人才「搭橋」。

休息室裡的「情報交換」就這樣孕育這幾位籃球員的創投副業。

事實上,勇士隊大老闆 Joe Lacob 本身即是創投起家。2010 年他以 4.5 億買下勇士隊時,外界都覺得這價格太高估當時非常平庸的勇士隊、是筆注定會失敗的投資案,但 Lacob 曾說,他看中勇士隊的潛力,因為勇士隊骨子裡像個新創公司,只是長年在傳統上對下的治理之下,積弱不振。於是 Lacob 決定「從新翻修」,從財務到董事會組織重新規劃、幫勇士隊調整體質。

八年後,勇士隊徹底脫胎換骨,不僅蟬聯兩屆總冠軍賽,還擁好幾位炙手可熱的球員。然而真正特別的是,這些球員都成了矽谷新創圈的某種「代言人」,而金州勇士隊就像 Kleiman 描述的,儼然也成為了矽谷最大的一間公司。

隨著杜蘭特的商業版圖越擴越大,外界常把杜蘭特的「勁敵」 — — 詹姆斯 — — 拿來與之作比較,揣測著兩人的「宿命對決」是否會從球場上一路外溢到商場。因為場外,詹姆斯也同樣在投資業積極拓張,兩人甚至都一樣投資了比薩連鎖餐廳( 杜蘭特投資了在美連鎖超過百家的 Pieology Pizzeria ,詹姆斯則是 Blaze Pizza )。

但不論是杜蘭特、詹姆斯,還是勇士隊的這批「斜槓球員」,他們不是開創 NBA 投資風氣的第一代,也不會是最後一批。每一位「前輩」都傳承了一部分他們的投資經驗回到球場上,而場上的後起之秀也從中承襲了一部分「投資基因」 — — 大家從彼此的經驗中找出自己的投資哲學、然後進化。


與其說是從球場外溢到商場上的競爭,不如說他們都是在回饋這個孕育他們成就的籃球場。
與其說是從球場外溢到商場上的競爭,不如說他們都是在回饋這個孕育他們成就的籃球場。圖/杜蘭特官方臉書

▋附註

  • 【 註 1 】: 杜蘭特受邀參與由《商業周刊》主辦的「放膽 創新局:Dare to Become」,因瑪莉亞颱風來襲取消。
  • 【 註 2 】:《球員論壇》是一個由運動家共筆撰文的新媒體平台,2014 由洋基隊前隊長德瑞克·基特(Derek Jeter)創辦。杜蘭特是該媒體的投資者之一。
  • 【 註 3 】:Ron Conway 為天使基金公司 SV Angel 創辦人,矽谷著名的資深天使投資人。
  • 【 註 4 】:Slyce 是一個能讓球員經營自身品牌、與球迷面對面直接互動的社交平台,其共同創辦人為勇士隊三分球神射手柯瑞(Stephen Curry )

-----------------

本文依創用 CC BY-NC-ND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釋出

Source: https://medium.com/@StarRocket/%E5%A4%A9%E4%BD%BF%E8%88%87%E5%89%B5%E6%8A%95-%E5%9C%A8%E7%9F%BD%E8%B0%B7%E5%BE%8C%E9%99%A2%E6%89%93%E7%B1%83%E7%90%83%E7%9A%84-kevin-durant-d8d6255ba087 發佈日期:2018-07-18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