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鑫
藍鑫

一個因為想寫網路小說而取名為「藍鑫」的人,喜歡藍色,現在在一家小店工作。

對於新聞下評論,沒有那麼容易。

「其實你只要看三十歲左右這一世代台灣記者的表現,就會知道像范琪斐那樣的記者有多珍貴了。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收看名嘴、製造名嘴經濟上面,可是沒有培養出幾個會問問題、上得了大場面的一代名記。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

英文好不好從來不是重點,重點是問題好不好,而能不能跟對方互動下去,又勾起閱聽者繼續聽下去的興趣,並且對現今面臨的問題有所啟發、有所收穫。真正的大記者是英文不行都能氣震全場的,我看過好幾個外國記者都有這種本領,胡舒立英文也沒多好。

這絕對不是個人能力好不好的問題,這個社會習慣把個人表現歸咎到個人不行,事實上就是這個社會不行而已。」(來源網址


這是胡采蘋小姐在自己的塗鴉牆上,發表的一段貼文,但我看見新聞媒體業現有的 2 個問題:

首先,時間不足、稿量生產,為了流量而生存的記者,不全然是記者個人造成的情況,在新聞台仍舊是記者為資產的公司中,無法以個人角度進行特定議題的採訪。

另外一個問題是,評論者繼續評論記者的問題,除了記者以外的新聞工作人員,新聞品質提升,他們是否有參與,是否有了解他們也是其中的環節?

評論新聞,過程中有非常多難以了解的狀態,我因為自己寫了關於記者的對談,我對於記者的角色跟職業,有了新的認識。

跟我聊的記者,他下面這段話,讓我思考很久:

「很多時候,大家會嘲弄記者在鏡頭前的口誤,但就像每個人在工作的時候,如果能不犯錯,誰想失誤?犯錯的可能,除了在於記者支援的可能是一個不熟悉的領域,也因為每一次新聞事件都不可能與過去百分百相同。就算事前做了各種演練,但是真正出事的時候,那確實又是一個全新的、需要你專心、又得一心多用的場面。這就好像你跟公司做簡報,不小心搞錯了數字或是講錯某個細節,是一樣的情況,不過差別在於新聞工作每一次的報導,都是要被觀眾評論的。於是,有些同業你明明知道他很認真,但可能某次的失誤就會變成跟著他一輩子的標籤,這是這個行業很殘忍的地方。(這邊談的是個案,不過出包的狀況,跟整個行業的待遇、工時、工作型態造成的高流動率,新聞業的整個結構性問題也很有關係,只是這個議題太過龐大,可以改天再聊。)」

是人都會犯錯,記者是因為什麼原因需要被評論批判?因為他們需要提供資料正確的資訊,因為他們成為這個社會的認知供給者,因為他們自己選擇這個職業,因為他們選擇了擁有第四權的工作,記者的身份,除了受評論,還有什麼值得讀者關心跟注意的?

這個動態也許不是胡小姐完整的想法,一個擁有 3 萬多追蹤者的 facebook 帳號,是不是也有類似於公眾媒體、新聞記者的職業觀點,才會被這麼多人追蹤?這則評論,從我的角度來看,來得太過草率。

要評論記者行不行,或許應該是先看為什麼要下評論,下在現在記者的身上,為什麼不下在新聞台、報紙的身上?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