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素OriVegHK
原素OriVegHK

香港社會學人,愛吃的素食者,偷空研究飲食人類學,深信可從飲食窺探文化

我哋真係好鍾意嘅香港,有我們的份兒嗎?

(编辑过)

(註:標題中「我哋好鍾意嘅香港」,改自去年國安法生效後、七一大遊行出現的口號「我哋真係好撚鍾意香港」,意即 “we fucking love Hong Kong”,內含的粵語粗口「撚」,表達了香港人無懼打壓的豪情及愛護這片土地之情,現成為本地流行用語)

農曆新年才剛開始幾天,黃店的中伏盆菜加上安心出行,令黃色經濟圈已經內訌不斷;上月香港民意研究所公佈了比較2020年及2019年12月的身份認同調查結果,發現受訪者對「香港人」這身份標籤的認同程度顯著下跌,跌幅以18-39歲的年齡層最為明顯,實在教人驚訝。

中大李立峯教授分析認為,基於同期對「中國人」這標籤的認同度並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改變,推斷「香港人」身份認同度下跌與「中國人」身份認同無關,而是雖然香港市民依舊將「我真係好鍾意香港」掛在口中,但同時對國安法下的「新香港」感到陌生,甚至覺得香港變得大陸化,與自己認識及認同的香港越走越遠。

難道「我哋好鍾意嘅香港」,就是自政治運動熱情冷卻後,只能走向內訌分裂、冷漠而陌生?

社會參與遍地開花

如果大家有印象,傘運後的香港社政參與面對類似挑戰,當時不少人憂心運動失敗及伴隨的打壓,令香港公民社會無以為繼,但反送中一役使這種論述不攻自破。

2015-18年間,帳面上看市民對投票以外的政治參與並不熱衷,仔細看卻不難發現,傘後社區組織遍地開花,這種深耕細作的社區營造及建立國際連結,正是保存及孕育新公民力量之地,畢竟公民普世價值與民主自由的追求,一脈相承。

同樣,今日香港以至亞洲,再次面對公共參與空間急劇收窄,如果你真係好鍾意香港,請不要心淡,因為依然有很多同路人,尤其是藝文界朋友,在有限的空間,以創意方式,創造無限關心社區、關心國際的可能。

過去數月,幾乎每個週末我都遇到機會,參與不同藝文組織舉辦的活動(而且費用全免,由當區區議會贊助!),目標都是建立更強大的社區網絡。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由「樂在製造」— 由不同藝術工作者共同建立關注社區營造的組織 — 主辦的木座製作坊(圖一)

在推土機將原有的社區網絡及生活文化連根拔起前,樂在製造通過帶領街坊製作個人木座,創造契機讓參與者遊走老區,教參與者以影像及歌曲,紀錄自己對該區的情感。

除此以外,又有將飲食、社區、藝術結合的「還原基本部」,請來藝術家分享他們的觀察和思考角度,如何連結飲食與日常生活。例如今個週末,他們請到攝影師帶街坊漫遊灣仔區食店,為街坊帶來另一理解日常生活的視角(圖二)。

如果你好鍾意嘅香港,並不是空有其名而沒有靈魂的香港,請多走一步,多支持身邊的社區組織,或許你會發現,you still have some stake in the society,去營造你心目中的香港。(註:2019年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回應記者英語提問時,指反修例運動示威者 “have no stake in the society”)。

參考:李立峯. (2021). 疫情和國安法之年-香港人身分認同的變與不變 https://www.thestandnews.com/politics/疫情和國安法之年-香港人身分認同的變與不變/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