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ces_若洋
Frances_若洋

馬來西亞人 | 電臺媒體工作者 | 相信人具有能動性(agency)的力量 | 荒謬世界中開始嘗試書寫日常 | 尋找可以靈魂平等對話的同類

「 沒有人是孤島」—— 胡晴舫《群島》閲讀筆記

「 沒有人是孤島,每個人都是整片大陸的一部分,沒有人是完全的自己,而總是社會全體的一部分。當喪鐘為他人而響起,你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喪鐘是為你而鳴。」——約翰·多恩 (John Donne)《禱告》詩集節錄

「 沒有人是孤島,每個人都是整片大陸的一部分,沒有人是完全的自己,而總是社會全體的一部分。當喪鐘為他人而響起,你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喪鐘是為你而鳴。」——約翰·多恩 (John Donne)《禱告》詩集節錄

去年經由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和駐馬臺灣經濟文化辦事處聯合主辦的 2020年“陪你看書 Ba-Ku Bersama”移動圖書館活動獲得此書。

作家胡晴舫的最新作品名為《群島》,靈感是來自以上英國詩人約翰·多恩在1624年寫下的詩句「 無人是孤島」。因為在這個網絡時代,在她的想像中每個個體就像是一座座島嶼,看似孤立但在海面之下仍是相連一片的土地。那這些島嶼究竟是被「 網絡」這片海洋,隔離開來抑或是讓彼此連結在一起?這是作家想要在這部作品裡嘗試釐清的課題。

我認識胡晴舫的作品,是她寫在約20年前的作品近年再版的時候,我尤其鍾愛她的《旅人》與《她》。來自台灣的胡晴舫,曾經在多個城市旅居,如上海、東京、紐約、香港等,去年回到台北擔任文化策進院的院長,在推動台灣文化產業的努力上深耕。喜歡她描述城市與人的文字,總可以直搗核心,不點綴以粉墨,讓你得以直接感受到那最真實的樣貌。因為足夠接近於現實,進而讓讀者可以與之產生共鳴,彷若她筆下寫著的可能就是每個你和我,而在讀《群島》的時候,這種感覺更為強烈。

胡晴舫在小說中以當代台灣社會為背景,社交媒體臉書的運作作為故事基礎的定錨,然而這裡所提及的臉書,其實意指更廣大的網絡世界。這是三年前,胡晴舫回到台灣後,在雜誌專欄上連載的故事,兩年過去小說初稿完成代成書之際,她卻曾經猶豫是否要出版,原因是她認為網絡現象迅速變化,這幾萬字的作品恐怕已經不切合事實。但在友人的鼓勵下,胡晴舫在一次接受訪問中提到,她意識到「 許多歷史的書寫,都是當代的書寫。寫作人是在與時代拔河,時代在淘汰你,就看看自己能留下什麼。」於是才有了《群島》。

因此,就像她所說的,我在閱讀《群島》的時候,也有一種在閱讀「 此刻 / 歷史」的感受,讓我在翻閱書頁的當下,拉開到一個我在觀看自身所處網絡時代的距離,更清晰地去看見我在「網絡 」這片海洋中的位置。與之前的作品稍明顯不同之處在於,胡晴舫在這本《群島》中夾敘夾議的寫作特色,讓我們隨著書裡邊兒各個角色的思想路徑去探尋故事情境的發展之餘,也有許多對於如萬花筒般變化的網絡現象作很多的反思與批判,甚至提出疑問。每每閱讀至此便會使我的視線暫時在書頁上駐足,倒吸一口氣,有些思考和感受,在作者的文字引領下變得更為清晰。《群島》在講述的就是在現今網絡時代底下人們如何觀照自我,如何建立自己與他人以及自己與世界的關係的故事。

如果以後我有孫輩或有足夠福氣活得較年長的話,年輕人問我,當時我所生活的世界是長什麼樣子的。我想,胡晴舫的《群島》是我會讓他們去翻閱的文學作品之一。突然想到“翻閱”這個動作可能已經不合時宜?若還有實體書,還能夠進行翻閱這個動作,啊天知道幾十年後的世界會變化成怎樣。想像著到時候,眼前的年輕人他們的無法想像,就如在千禧時代出生的小朋友,無法想像智能手機出現以前的生活一樣。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