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洞圖書室
地洞圖書室

小小的,關於考古學/人類學的圖書室。 分享一些我們的書寫、觀察跟介紹。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ooharchspace Podcast:https://open.firstory.me/user/ooharchspace

田野筆記|錢第一,情第二

(编辑过)
趁稍微習慣了新田野,來寫點紀錄,希望能持續記憶容易被忽略的風景。標體採用了最近聽到一位工人說的話,覺得很有趣。

在寒流過境後的南方,與第一次見面的助理、第一次見面的工人一起開始新的工作,預計要在一片毫無遮陰的地方進行我們的調查。說實話,這種突如其來的進入一個新單位,沒有一些引介的話,偶爾還是有些不太知道要怎麼開啟彼此的互動,所以我多半都是讓工作話題走在前,先確認大家的分工,再慢慢互相熟悉。不過,覺得時常很幸運碰到會主動跟我搭話的工人。

第一天跟我搭檔的發掘工人,一老一少;大家都稱他老高,有十多年的考古發掘經歷,已經八十幾歲,提個小提袋,裡面除了水,會放一些小零食。另一位,阿仙,瘦瘦小小看起來五十歲上下,笑稱自己再做幾個月就滿可以領年終獎金跟特休,算是團隊裡的菜鳥,也是最早跟我開啟話題的——「小姊姊,你是文化局的人嗎?」。雖然我納悶小姊姊這個稱呼是哪來的,但順著好奇就打開話夾子聊了起來,從之前待什麼單位、這個工作做多久、待遇好不好等等之類。

老高是從工廠退休後開始做,已經十幾年了。我說現在能做十幾年的就是寶了,有這樣資歷的,跟日本壓縮機一樣稀少。他也同意,說「現在有在做的,大多都六十歲起跳,做身體健康的不少。現在年輕人沒有要做這個的,大家都要吹冷氣,不想在外面」。我說那阿仙很年輕啊,他不也來做考古了。原來阿仙最早是應徵來清洗標本,是老高把阿仙拉來挖土,薪水才比較高。本來只打算做一陣子,老高跟他說出來工作總比在家沒事做好,又拉著要他繼續。老高說:「我喜歡跟他一起工作,是個開心果,呵呵」。確實,在動手動腳間「練肖話」,是在每天反覆動作工作中很需要的調劑。常常我去各個探坑晃晃前會跟他告知聲,他會從後面喊來一句:「不急,你下班前回來就好啊,不然順便幫我帶便當回來」。不知為何,阿仙讓我想到冰原歷險記裡的喜德,有點碎嘴卻又有些些討喜。

才剛認識沒幾天,談起薪水問題,就笑說「你們開公司,我去幫你做,一天三百也做,年終35個月」或是「我一個月挖一坑,一個坑給我一萬就好,再包住宿,記得給我年終喔」,逗得我忍不住大笑。記憶中,很少頭幾天認識就很直接地談論自己的薪資條件,我幾乎第一、二天就大致掌握大家的勞動條件以及他們對管理階層的看法。偶爾會想:你們講那麼快好嗎?

阿仙不時會抱怨一下薪水太低、待遇不好,這工作連年終也沒有。他雖然入行沒多久,但耳濡目染一段時間,也有一套自己對於考古工作的看法,覺得考古工作不怎麼會虧錢,工作模式跟方法就是這樣,只是錢都是老闆在賺,當工人沒什麼福利。如果把考古視為一種工作來看,從某種層面來看確實也是八九不離十,這個行業的產業結構來說,無論從商業或是學術觀點來看確實很不平衡,一方面涉及考古發掘計畫本身的特性,另一方面也是長期忽略勞資的問題,更不用說越來越岌岌可危的人力斷層與人才培育。當然,工人這樣抱怨或是提起薪資,不免有著測試的成分與期待,有時過於放在心上,作為不是掌握經費的人,實在也很難說些什麼,但普遍來說,對於整體業界工作的看法,幾年聽下來蠻有共通性的。

我半開玩笑地問阿仙會不會考慮去其他單位?他賊笑:「我們雖然看錢啦,但工作環境也很重要。錢是第一,情是第二」,不是薪資給得高就隨時跳槽,也是要看主事者(會不會)做人,工作氣氛也是很重要。不過對他來說,就算真的哪天做不下去,大不了也是回家閒著而已。

上禮拜我好奇問阿仙來做工作前知道考古在幹嘛嗎?他說依稀知道,大概都是看中國節目介紹才知道一二。問他覺得有趣嗎?他直說不好玩。上班時間,手動著,嘴也是閒著,阿仙就也提起自己的經歷。最早之前排過夜市,賣過35塊一碗任加料的豆花、也擺過成衣,擺夜市的時候,阿仙會到處去看,特別是跑北部,看人家擺什麼流行什麼就回南部擺。夜市不做之後,沈澱了一陣子,開了好幾年的五金百貨,不時會開著小貨車到街上宣傳、派傳單宣傳優惠活動。開一開就收了,說得輕鬆淡然,但據說也開了快二十年,最後各種原因就收起來不做了。聽說試過種有機菱角,但兩次收成後就死光,現在就放任菱角在田裡自己長。不時也會幫忙做些代工,有時工廠出貨旺季,連考古工作下班回去還得繼續加班,來不及做完的話,還會分給其他熟識的人幫忙。

邊講我邊看阿仙挖土,鏟子踏入土裡,留下各種不規則的凹洞。阿仙雖然對於工作環境有些怨言,但覺得自己有點務農經驗,工具拿起來也算順手,也就這樣加減做著,讓自己有些事忙。不過考古挖土仍是有些眉角,雖然工作的流程大致正確,卻總得要不斷叮嚀他把界牆修整齊、鬆土收乾淨....,最後不是自己跳下去幫忙,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過在了解到阿仙的入行的經驗,似乎也是無可厚非,起初沒人帶,只能自學偷師,看一看也才發現,跟以前自己下田挖土有些不一樣,邊看邊學,也大致摸出些概念。

聊著聊著,阿仙笑著說:「我們這個不是考古,是烤土。考古是進去(辦公室)裡面復原、研究才是考古。」不同於以前遇見的老師傅們自豪於自己在做文化事業,他原來是這樣看待自己的工作。聽他這樣說,我想起各式各樣的團隊工作要求,以及自今以來的經歷,好像也想重新問自己:什麼是考古工作呢? 是跟不是由誰來決定?如果我們將考古整套流程分成不同的類型與重要性,那相對應的的給薪基準是平均分配?金字塔?還是一個倒三角形呢?在發掘期間聽著一位資深的工人不時用「資本家」來稱呼那些聘僱他們的考古學家,也不免耐人玩味。

三月便已是炎熱到快中暑的天氣,但考古田野的季節似乎也才剛如火如荼地展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