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燈大叔
一燈大叔

編劇|內容創作人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samsonelight Liker Social: @onelight@liker.social

北漂真的是為理想?【北京記憶(3)】

2012至2014年,為當年Roadshow搞的《路訊網》寫了超過一百篇文章,紀錄當時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點點滴滴。隨着《路訊網》的倒閉,這些記憶都消失於網絡。最近翻來一看,發覺當時的自己,對人對事仍有不少天真幼稚的想法,於是打算輯錄部份,放在Matters上,作為回憶也好,作為笑話也罷⋯⋯
在北京經常會看到色彩瑰麗的黃昏--其實這正是空氣污染的表現(photo@onelight)


下文寫於2013年3月:

當吸一口沒污染的空氣,當看一眼沒懸浮粒子的藍天,當吃一頓沒有一百種化學品的晚飯,都變成奢望時,有時不禁懷疑,自己為什麼要待在北京?

近來每次有朋友到北京來,上飛機前都會發短訊問我一個問題:今天北京空氣怎樣?要不要帶口罩?

確實,住在北京,你會特別的珍惜生命,因為你不知道哪一天,你會因為一個荒謬的原因而染病離開,譬如說吃了一鍋地溝油加激素魚的水煮魚,又或吸入了太多風沙毒霧而引起肺積塵埃沉著症等。

冒生命危險的唯一原因,好聽是為理想,不好聽是為搵食。

亞洲的本土電影市場,普遍受荷里活片衝擊而萎縮,從日本到台灣到香港,票房都被荷里活片瓜分走一大部份,連鎖反應之下,本土電影的質素也無奈地日漸下降。

經過多年的堅持和努力,近年台灣和日本電影稍見起色,台灣有魏德聖、九把刀等叫好叫座的導演出現,日本去年票房頭三位都是本土電影(分別是《海猿4》、《羅馬浴場》和《跳躍大搜查線最終篇》)。

香港呢?依然是外來電影的天下......

香港的情況其實是情有可原的,本地電影票房不濟,電影製作買少見少(90年代港片巔峰時期,年產量達400部;如今一年只剩三十多部,佔半數還是合拍片!),沒工可開,人材流失必然嚴重;除受美片衝擊外,大陸龐大市場也吸引了大部份電影人北上工作或改拍合拍片,可說是雙重打擊。

有人說,香港缺乏像魏德聖這種堅持本土創作的電影人,香港有才華、有票房的知名導演都紛紛北上掘金,拍些香港人不太喜歡的電影。

我會說,能吃飽穿暖,誰願意離鄉背井,天天吸毒霧?

但不拍港產片,不代表不能拍好片。像李安,我相信沒有一個台灣人,會責怪他不留在台灣。如果他不接觸更大的市場,如何能積累國際經驗和視野?如果沒有市場的支持,他如何能拍出《少年Pi》這種非斥鉅資不能完成的大製作?

亞洲地區中,反擊荷里活片最成功的當數韓國(印度Bollywood片自成一格,不在討論之列),主要原因是政府在財政上和行政上的大力支持,港片要復蘇,港府必須好好參考(假設港府有此意圖......)。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