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hlak
ohlak

来自马来西亚的码字人,散文、网文、攀岩 每日一篇作品(什么都写) 不定时网络小说《精灵培育员》更新(正常情况1天2章) 欢迎点置顶的Ohlak作品分类查看我的文章。 (想看我聊什么可以留言告诉我) 喜欢我请多多支持,感谢大家!

搬动尘封的回忆:天然岩场的微笑记忆

对我来说,台湾最美的风景不是人,是山。对我来说,台湾最棒的经历不是我来过,而是我爬过。

在台灣期間,我去過兩處天然岩場。一處在基隆的龍洞,另一處是台南的關子嶺。

對我來說,天然岩場是一個痛并快樂著的地方,因為往往去過天然岩場回來,手都特別痛、岩鞋磨損特別嚴重,有時候明明一整天太陽不大,卻會不知不覺曬傷。

可是就算如此,爬石頭的感覺就是跟抓人工岩塊不一樣,而且大自然為你打造的攀岩路線,有時候又設計得匪夷所思,挑戰起來特別有趣。


【寫在閱讀之前】

天然岩場的安全隱患比人工設計的攀岩場更多,強烈建議大家前往天然岩場之前,先在人工岩場進行過充分的訓練,並且準備好充足的裝備,然後找專業的同伴同去。希望大家玩得安心,玩得開心。

歡迎大家閱讀以下文章,在進入岩場之前一些基礎安全觀念:

這篇文章不是在罵《後綴》,大家耐心看完啊。

拿例子嚇人:談談面對攀岩、登山的態度

踏進攀岩場以後,我該注意什麼?


擁有600多條攀岩路線的國際攀岩聖地:龍洞

龍洞一角
龙洞攀岩场(龙洞岬)位于台湾东北角海岸,介于鼻头角与和美之间,其海岸线全长约两公里,地形蜿蜒崎岖,如同蛟龙盘据而得此名。其岩质为北部地区最古老的四棱砂岩,自3500万年前开始沉积,并于600万年前的造山运动中由海平面逐渐升起。由于经年累月的风化、海蚀、地壳运动、地震、台风等自然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才形成如今表面粗糙且质地紧密的嶙峋岩壁,使其成为全台湾最富盛名的天然滨海岩场。

上面是維基百科的簡單龍洞介紹,基本資訊完畢XD

龍洞的路線真的非常多,橫跨多種難度,最簡單的路線只要平時有運動習慣的人都能完攀,但比較難的路線,對國手級的攀岩咖來說都是一大挑戰。

我在這片地方解鎖了許多人生成就,下面稍微列舉一下,給自己回味XD

  1. 第一次天然岩場攀登
  2. 第一次跳水
  3. 第一次水中起攀
  4. 第一次現場觀摩傳統攀登
  5. 人生中最長的攀岩路線——結婚路線(25米)
  6. 第一次吃冷的禦飯糰
  7. 人生中第一次曬傷XD

我的第一次天然岩場經歷其實還有小故事,因為在這之前幾天,是我第一次買岩鞋XD

我接觸攀岩之後其實赤腳爬了好長一段時間,一年還是兩年不記得了。主要是因為我只在學校爬,也沒有非常認真在練,就覺得沒有必要投資攀岩裝備。

所以我在爬了一段時間以後,才趁著暑假從彰化去到台北,請一位朋友帶我到台北山水買了人生中的第一雙岩鞋。然後他就帶著我開始了台北岩場巡禮,那一次我們從北投運動中心開始,跑了台灣北部幾個攀岩館,龍洞也在那時候的行程之中。

我其實非常感謝這位像學長一樣的朋友,因為我在台北的攀岩經歷,有超過60%都是他帶我去的,在龍洞解鎖的許多人生成就中,除了第5項之外,其他成就都與他有關,傳統攀登更是他表演給我看的XD

傳統攀登,是指早期的時候,攀岩還沒變成運動項目之前,大家進行的攀岩方式。

當時大家把攀岩歸類進登山之中,專指攻克峭壁地形的一種技術。攀爬峭壁的時候需要用繩子來確保安全,登山家需要在攀爬的過程中不斷架設可以安全掛繩子的確保點,所以傳統攀登會使用到許多裝備和器械。

一張網絡流傳的攀岩裝備圖 右半邊是普通攀岩活動會用到的裝備,左半邊是傳統攀登的時候需要額外再攜帶的裝備

當時他就脫掉了上衣,掛上滿身的裝備與器械,像電影裡的藍波在身上掛兩排子彈一樣,就這樣跟一位繩伴爬上了峭壁。

傳統攀登需要一路架設確保點上去,下來的時候也要把裝備收回來(傳統攀登使用的岩砌都很貴,不可能爬一次就捨棄一次XD),他們那一次訓練就搞了大約2小時。

我找了一塊大石頭,躺在上面看兩個人爬,看著看著就睡著了,然後就曬傷了XD

這就是我第一次曬傷經歷,哈哈哈哈!

第一次跳水和水中起攀的經歷也讓我印象深刻。

有一次,我們一行人當中多了一位愛跳水的德國人,結果那一次的龍洞之旅,我們有一半的時間在攀岩,另一半時間在跟著德國人跳水。那時候我們找到一塊在海中的珊瑚岩,游過去以後從水中起攀,水的阻力竟然讓我起攀失敗三次XD,而且我還不小心把一小塊珊瑚岩給掰了下來,實在讓我不好意思。

然後那天下午,德國人找到了一個漂亮的跳水平台,估計有2米以上,攀岩活動立刻就變成了跳水 + 攝影活動,一群人在跳水,一群人在瘋狂拍醜照。而我是最孬的那一個,又想跳又害怕,在那個平台站了將近20分鐘才往下跳。

幸好大家都等得不耐煩,放棄給我拍照,所以我的醜照沒有流傳出去,嘿嘿!

我在龍洞倒是沒去嘗試一些比較難的路線,因為我主要的活動範圍都在彰化和台中,上龍洞的機會其實很少。所以我每次都會想著留力氣多爬幾條路線,如果想要訓練難度,回到人工岩場再訓練會更安全。

就算是結婚路線,其實也就是高而已,難度不大。中間還有好幾個休息點,其中一個更是像台階一樣,可以直接站在上面,或者坐在上面。我是在完攀後從頂點回頭,才發現自己竟然爬了這麼高。

據說這條路線叫做結婚路線,是因為上面的地形比較友善,有些攀岩咖會在這條路線上拍婚紗照,所以就成了結婚路線,反正台灣的攀岩咖取名字都非常天才,大家記得去到天然岩場的時候多問問這條路線叫什麼名字XD

龍洞攀岩場很長,攀岩咖們把它分成了好幾個區塊:

  1. 校門口
  2. 鐘塔
  3. 長巷
  4. 音樂廳
  5. 大禮堂
  6. 第一洞
  7. 第二洞
  8. 黃金谷
  9. 後門

其中黃金谷、音樂廳、大禮堂的地形會相對比較開闊,路線也比較豐富,週末都是人山人海。而後門是高手聚集區,這裡路線偏難,而且岩質也相對較不穩定,大家一定要小心頭上的落石。

上面的各種資訊都是我幾年前在台灣的資訊,距離現在都至少5年了,甚至我最後一次去後門,已經是8年前的事,所以大家如果真的要前往龍洞,還是要先找專業人士帶領,尤其是頭盔一定要準備好,隨時戴著。(雖然我自己以前也不戴頭盔,大家不要學我,不然我又要拿例子來嚇人了XD)


跟甕仔雞的最佳搭配:關子嶺

關子嶺攀岩場

相對龍洞,關子嶺是更靠近我的天然岩場。而且一直帶著我攀岩的道長教練,也常常會帶學員到關子嶺攀岩,所以我到關子嶺的次數就多了很多。

很多人對關子嶺的印象是溫泉,這是沒錯的,知道關子嶺天然岩場在哪裡的人其實很少。(現在讓我去我也找不到XD)

因為它需要把車開到一處沒人的地方,然後徒步鑽進一片樹林之中,才會突然豁然開朗,看到幾片峭壁。

關子嶺天然岩場大致能分成3塊攀岩區,最外面一塊的難度最高,我看過沒試過,最裡面一塊已經長滿青苔,不適合攀爬。(一樣是許多年以前的資料,現在有沒有改變我不確定。)

而我們最常活動的,就是中間一塊的攀岩區。

這裡的路線有7、8條,其中有兩條非常友善,適合新手。其他的路線就千奇百怪,每一條路線都需要不同的技巧去攻克。

比如,有一條路線的難度就集中在一塊翻不過的突出地形,需要把腳抬得比頭還高掛上去。

還有一條路線需要捏著石頭起攀,腳還不能正踩,要斜斜踢在岩石的突起上,非常考驗身體協調。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條叫做“美人照鏡”的路線,因為這條路線上的抓點都是可以往回扣的小洞,我們攀爬的時候需要把手伸進去,掌心面向自己反扣才能抓住,就好像女生需要臨時補妝的時候,手上拿著小鏡子的動作一樣。

我在關子嶺的時候會爬得比較大膽,願意去挑戰一些自己無法完成的難度。因為我去關子嶺的時候常常會跟著非常專業的教練去,而且同伴都是平時一起攀岩的同學或者夥伴,默契十足,不論是在攀爬還是確保的時候,安全性都相對高很多。

我還試過跟學校社團在這裡過夜,從早爬到晚,晚上整個峭壁中沒有光,我們戴著頭燈攀岩也是一個很特別的體驗。

其實夜攀的時候,頭燈不是越亮越好 因為頭燈太亮會導致同伴看不清楚光照範圍外的地形,路線判斷不易

不過大部分去關子嶺,我們都是選擇當天來回,早上早早出發,爬個一天,下午的時候全部人一起去吃甕仔雞,每次大量運動後吃這種高油食物其實是一件很滿足的事,甚至會吃上癮,去了關子嶺攀岩卻沒吃甕仔雞就感覺好像少了什麼一樣XD

以上就是我在台灣去過的兩個天然岩場,回憶不少。

其實我接觸攀岩以後,常常看到石頭就會去爬,登山的時候、溯溪的時候,尤其是在海邊,常常有被海水、海風侵蝕得非常適合攀爬的大石頭,都是我私人的天然岩場名單。甚至剛回來馬來西亞的時候,我工作的小鎮沒有攀岩場,我就跑去海邊找了一塊石頭自己爬。

真要說攀爬天然岩場和人工岩場的差別,我覺得還是在路線的設計上。

人工岩場的路線,都是人們自己設計和加裝上去的,雖然變化多端,但是它還是人的邏輯。

可是天然岩場的路線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的,它不會去管什麼人類的邏輯,也不會去思考人體工學,這對於我們拓展攀岩思路有很大的幫助,也為我們的攀岩動作訓練帶來很多不同的靈感。

一般人看著別人爬峭壁,掛在半空中,似乎很極限、很熱血。但是實際上,我們爬上去的時候,心中就只會想著該先出左手還是右手,該側身還是正面,該用什麼樣的方法去破解這一條路線,如此而已。

我個人是非常建議各位對攀岩有興趣的朋友,不要像我一樣在路邊隨便找到一個東西就爬,我自己也因為這樣隨便爬而闖禍過。比如我看到彰師大的校門口牆壁使用了仿岩石的牆磚,上面有好些突起很適合攀爬,我就直接一抓,整個人再爬上去,然後一塊牆磚就被我拆下來了XD。

而且,通常在野外的大石頭下面必定也伴隨著許多小石頭,如果我們從石頭上墜落,不小心被尖銳的小石頭敲到尾椎或其他部位,很可能會造成一些無法挽回的傷害。請在做好安全措施和清楚知道擅自攀爬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以後,才決定要不要嘗試做這些事。

而且,有時候因為擅自攀爬而出現的意外,並不只會影響到一個人。比如我曾經在馬來西亞的某一個知名海灘攀爬一塊石頭,爬完一轉身便看到旁邊為了一大群人,還有許多小朋友躍躍欲試,被父母拼命拉住。

那塊石頭附近的小石頭其實不少,我在攀爬的時候已經先找到了石頭較少的安全位置,還準備了軟墊在地上,可是其他家長和小朋友們又是否有這樣的安全意識?就算他們有這樣的安全意識,我們能不能保證他們跟攀岩咖一樣,可以從石頭上的攀爬路線,判斷出墜落的時候人會掉在什麼位置,然後把軟墊放在對的位置上?

如果真的出了意外,場地關閉,那對大家又會帶來怎樣的不便呢?

所以,請原諒我絮絮叨叨地跟大家提安全觀念,因為我曾经看过台湾的前辈们,是怎麼在那个大家都普遍觉得这个运动太危险,禁止孩子尝试的年代,一步步把攀岩推廣出去,形成现在大家普遍接受,各地都有攀岩馆,各地都有攀岩课的蓬勃状态。

所以最后还是那句话,祝大家玩得安心,玩得开心。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