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惠豐
申惠豐

給下一輪亂世魯蛇的末日備忘錄

大學排名遊戲的迷思

圖片來源:https://visualhunt.com/

大學排名的指標與權重,著重在學校的「生產力」,也就是學術研究成果,大多忽視與學生直接相關的教育實踐面向。這意味著,大學的國際排名遊戲,就是一場軍備競賽,比的是資本,不難理解,搞研究燒的都是錢,翻開排行榜,名列前茅的大學,哪個不是家大業大,財力雄厚。但教育的品質和理念的實踐,與學校的生產力沒有直接的關係,競逐排行,只會讓學校更看不到坐在教室裡的學生。

排名是門好生意

    1983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首度公布美國大學排名時,曾掀起教育界的一陣波瀾,當時的排名,主要是以入學錄取數據以及學校聲譽為排名標準,這遊戲規則幾十年玩下來,基本不變。國際的排名競賽,始於2003年,到現在,每年都有專門機構,定期發布大學的世界排名,比較具影響力的有「泰唔士高等教育」(THE)、QS(Quacquarelli Symonds)以及ARWU(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台灣近期比較有知名度的大概就是天下雜誌搞的大學排行榜。

    泰唔士高等教育跟天下雜誌都屬於有影響力的傳播媒體,QS則是一家搞教育跟就業的商業機構,之前還曾跟泰唔士一起合作,但後來拆夥,各玩各的。ARWU則是由「上海軟科教育信息諮詢有限公司」所發表的排名,這間公司是由上海交大的教授所創立,號稱不屬於政府與任何大學的獨立機構。

    不過,再怎麼獨立,每份排名背後都隱隱存在著意識形態。任誰都知道,衡量的指標會影響最終的結果,而指標與權重的選擇,反映的只是制定者的價值判斷,排名從來不客觀,甚至可說是很主觀,這些評比只會集中在一組有限的組合中,這也是排名最受批評的地方。

    這篇文章不是要來黑這些排名機構,只是想強調,教育排名這事兒,不是我們表面上看到的這麼單純,排名當然可以揭露某些意義與價值,例如學校資源、聲譽、影響力以及學術能力等等,這些硬指標,是以數量而非質量作為評比,這些量化數字,可以反映一所學校的生產力,以及在同行中的影響力,但它跟教育質量之間只存在間接關係,而且,這些排名遊戲,創造了非常龐大的商機,裡頭充斥著利益交換,其陰暗面對高等教育的發展,其實傷害不小。

    搞排名,可是門好生意,只要去問問各校的招生單位,他們都知道,排名這東西,完全可以操作,還有專門的掮客,貼心服務,只要付錢,就可以買榜,這也不是什麼秘密了,君不見,那些雜誌主編、諮詢顧問,誰不是大學校長室裡的座上貴賓。

    更何況,很多評比數據,都是由機構自行提供,存在著太多可以造假的空間,事實上每個評比機構都曾發生大學提供假數據的案例,被抓包的學校,都願意承認錯誤,但都不願承認這些造假是為了衝排名,欲蓋彌彰的笑話。

排名遊戲對高等教育的影響

    大學排名遊戲最諷刺的地方,是讓許多大學幾乎失去了自主性。高等教育機構,不是實踐著自己所訂定的理念與願景,反而追逐由商業機構訂定的評比標準。但排名的威力實在太強大,直接影響大學的招生率,《優秀的綿羊》一書作者威廉.德雷希維茲(William Deresiewicz)就曾說過,當《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排行一出,那些上榜學校的錄取率,在十年之內下降了三分之一,因為入學申請的件數,大幅的增加。因此,面對這份排行競爭榜單,大學的主事者們,不太可能置身事外,無論是否認同,都只能陪著玩。

    排名遊戲造成的另一個危險問題是扼殺大學多樣性發展。首先,這些排名大多將大學視為一個整體,忽視系所屬性間的差異,有些學校排名可能不高,但在某些領域的發展上,可能領先群雄,例如最近洗版新聞,輔大排名高於政大,就是一個好例證。

    排行榜的本質意義就是優劣勝負,當這樣的效應會影響大學的收益,所以便會開始以同質的標準競逐排名,這後果便是造成學科發展的資本分配失衡,那些無益於排名的學科--例如人文與社會科學,在資源上可能就會受到排擠,例如ARWU的排名,就曾被批評「重科技輕人文」。

    尤有甚者,大學可能會出現排他性選擇。為了符合評比指標,刻意調整學生入學標準、或者忽視學校定位與學生屬性,制定出一系列不合邏輯的教學政策,例如台灣某些地區型大學,為了爭排名,要求教師開設全英文課程,但卻從沒考慮到,所招收的學生是否有能力在這樣的教學設定中獲得良好的學習。

    排名對大學政策的制定影響也頗大,為了提升排名,許多大學開始以績效為導向,而忽略了辦學的核心目標與價值。舉例來說,多數的排名多會強調大學的研究成果,而排名的基礎,一部分是論文的引用,這就造成非英語系的大學或系所在排名上處於不利的位置。如果你是大學的經營者,你會怎麼應對?很簡單,要求教師投稿英文國際期刊,聘任所謂的「國際學者」,然後讓自己培養出來的「土博士」四處流浪,或者更取巧一點,直接把有「點數」的人買進來。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根據研究顯示,排名遊戲玩的是資本,比的是資源,沒有充足的銀彈,排名幾乎不可能獲得提升,白話的說,沒錢的別玩,但迫於現實,逼得許多學校,不得不打腫臉充胖子,於是資源的排擠效應,就開始出現。

大學該競爭的不是排名,而是理念的實踐

    那教育呢?大學不是一個應該以學生學習為主體進行運作的地方嗎?很多人批評,這些排名無法反映一所大學對「教育」的積極態度,例如對學生的支持系統、教師的教學質量、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對學生的心力投注、教學的創新性等真正對能提升「學生成功」的指標,通常都被忽視。我知道有很多學校,排名很高,但學生大多得自立自強,畢竟老師們被要求衝排名,哪有時間管你,我知道有更多學校,名次雖然排不上去,但老師們各個都充滿教育熱誠,跟學生之間有著密切的連結。

    曾有人拿汽車的評比,來質疑大學排名的可參考性,跑車、房車與休旅車,如何能放在同一種系統中做比較,例如外觀造型的占比,房車的買主跟跑車的買主,主觀的考量絕對不一樣,同樣的,大學排名的遊戲,以忽略異質性作為代價,評比最好的保馳捷,可能是一輛大家都想要的車,但卻不一定是合適你的車,同樣的,選擇大學也是。

    我不會武斷地說,排名沒意義,榜上有名的學校,客觀來說,都是資源(金)豐富的地方,這對一所大學來說,絕對是重要的指標,只是,排名是一種軍備的競賽,但教育不是,強與弱不代表絕對的教育品質,大學教育是為了幫助學生成功,讓學生能夠突破自己的侷限,讓學生在未來的道路上能夠有足夠的能力與資本,追求自己的想要的生命模式,而不是為了吸引學生加入哪個排名更高的隊伍。

    在漫畫《將太的壽司》裡,有一個小橋段,讓我印象很深刻:一個小廚師,堅持不用昂貴的食材,因為昂貴的料理不是人人都吃得起,他堅信料理的目的是要為人們帶來幸福,人人都吃得起的百元壽司,才是他心中的王道。料理的價值,不是價格而是體驗。

    而教育的價值呢?或許這才是辦學者應該深思的問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