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五
雲五

傻逼公知

后浪

前些天我称一位13岁小记者为“真正的后浪”,竟然引来了一些骂声。

我确实感到意外,因为有些事情我以为是很简单的道理和常识,竟然还有许多人不明白。并再次体会到中国的年龄歧视是多么普遍。

许多留言说“13岁能懂什么,肯定是被人当枪使”、“年纪还太小,不该去这种地方”、“这么小就当记者?懂政治吗?能报道什么?笑话”……诸如此类的观点。

小记者让我感到后生可畏,这些留言让我感到人言可畏。

首先要纠正一个很普遍的逻辑谬误,叫诉诸难以置信:由于我13岁时只是个蠢蛋,所以我不相信别人13岁时能有什么作为。

很明显这是完全错误的,年龄除了在生理上造成一定的差异,在绝大多数事情上都难以作为衡量标准,因人而异。

比如一个孩子如果3岁开始弹钢琴,那大概率在4岁时就弹得比我好了。即使我自己做不到,但我也从不怀疑莫扎特5岁能作曲。事实上,这世界也不泛钢琴弹得比我好、乐理比我通透的5岁小孩。

人总要接受小孩子们——即使不是天才——也是可以在很多方面比自己强的。否则就是自大过了头,很容易成为随时会被拍死的前浪。

诚然,各个国家都有保护未成年的法律。那是因为年岁决定了他们必然涉世未深,即使他们在某些方面是长板、比成年人强,也不代表他们每方面都面面俱到,毫无短板。

现代文明的共识是多给他们一些时间,多给他们一些成长空间,这是“保护未成年”的意义所在。如果因过度保护而遏制了他们的成长空间,反而本末倒置。

“过度保护”和“完全放任”的界限在哪,也许很难把握,肯定因孩而异。但是我觉得寻求知识、探索真相这个方向是不会错的。孩子也有权利了解真实的世界,不管这个世界多么黑暗。我相信若以正确、和平的方式接触、学习,孩子也能早早地理解、接受社会的黑暗面,并学会与之共存,甚至开始改变世界。

所以,如果孩子能接受《糖果屋》的真相,那你也不用把孩子关在现实的糖果屋中了。

 

话归前文,正如我一个不懂钢琴的无权评价隔壁5岁小孩的钢琴水平,一群不懂“记者”、不懂“新闻”、不懂“自由”、不懂“公民权力”的人,也无权评价一个13岁的学生记者是否配当记者。

在毫无证据时凭空捏造一句“肯定是被人当枪使”才是对未成年人最大的伤害!简简单单一句居高临下的话,就可以将一个刚刚冒头的嫩芽的努力全盘否定,并归功于一个莫须有的“大人”。

还有说“不该去那些地方”的人,是完全否定了年轻人的学习机会。如果是直接推上战场,当然有些夸张,如前文所说年龄会决定生理差异,所以不适合接近会发生无差别肢体暴力的区域。但是去商场直播一次和平的诉求表达,去充分理解、亲身感受这个氛围,对政府和人民都能有更清晰的认知,不是最好的公民教育机会吗?

每个人的生活、举止、喜好,都和“政治”息息相关,也包括小朋友们。让他们亲自去接触第一手的信息源,更有助于形成自己成熟的政治观点。而不是将他们“保护”在家里,强行给他们灌输自己作为家长的观点。

所以这些“大人”们说的那些话只是一种年龄歧视的衍生品,是以大欺小(年龄上)、是恃强凌弱(社会话语权上)、是鷽鸠笑鹏(智商上),不足挂齿。

 

在此要做一个预防杠精的简单区分,小记者在我眼里是勇敢的,因为他的立场是记者,是独立于强权之外的,而他为了自己的信念(了解真相),敢于冒着被警察质问和逮捕的风险去直播一个示威现场。站在强权的对立面风险是极高的,知难而上是为勇气。

如果今天有个小朋友同样是13岁,为了自己的信念(和谐社会),敢于冒着被全班同学骂的风险去举报同学们玩的游戏和在网上发的内容。这叫依赖强权,我不评价这个信念的对错,但这不叫勇气。因为没有风险,且能更加巩固自己在强权社会中的优势地位。


所以我称这位小记者为“后浪”,是因为在他身上看到了许许多多“大人”都没有的勇气、正直和追寻真相的行动力。

他是个前线记者,这个行为是不带立场的。他只是敢于走出来见证和记录真相,在面对警察的质问和被带走时不卑不亢,在从警察局出来回到母亲身边时,哭着说一句“母亲节快乐,对不起”。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