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
BK

生命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學徒。 該學的不少,想學的更多。 Liker.Social: https://liker.social/@nsbh

晚安日誌:文字的遊戲

我發現我對於「溝通」的偏執,一方面是源於對於誤解的負面感受,另一方面搞不好是出自於對溝通過程中,暢玩以文字遊戲撥弄、調整、剪裁定義的欣喜。

晚安。

今晚想說的話好多。主要是自主發起的 Liker.Social 攝影展終於落幕,讓我終於放下這幾日在我心底的重擔,也有時間跟機會在 Matters 及 Liker.Social 上思考別的事情。也是因為今晚跟室友們的天南地北聊天,聊到了另外的境界。

這個「另外的境界」指的是,我們的談話已經不只在於彼此間的資訊流通,而是可以做到更大程度的思想辨正。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彼此間的認知落差肯定無法迅速拉齊,但至少可以在大方向上對彼此有所理解。從既有的資訊落差、互通有無進入到彼此根據同樣資訊的不同判斷,以及背後的價值差異為何。

我們討論到「誤解」(對,就是那個讓我從小便恨得牙癢癢的事情),以及我為何會那麼不喜歡誤解,連帶地提到我想像中的「溝通」是什麼。其中一位朋友提到,我似乎格外在意「文字」、即字面上的意涵,甚至將他認為只是溝通工具之一的文字視為溝通的本質;因為我總是糾結在單一概念上,認為一定要在每一個概念上達到共識,才有辦法進一步溝通。但事實上溝通遠不止於那樣。

我自問,確實有此一事,我會選擇讓所有感受性的資訊化做文字後,盡可能一視同仁地處理這些訊息,再以之為度量衡,錙銖必較地追求「精確」。彷彿唯有此一途,才能做得到認知的交流。室友提到,除了文字之外,情緒、肢體都有可能影響一個人是否接受另一人的觀點,抹煞掉其他媒介對於溝通帶來的效益不只可惜、更是偏頗。因此,在那當下,我其實是認同這樣的說詞的,雖然我心裡覺得這個說法似乎遺漏了部份的面目。

在寫今夜的晚安日誌時,我方才想到,對於這個說法,我心裡覺得搔癢之處。那便是「說服」,這種說法把溝通的目的預設為說服,彷彿溝通是單方面的訊息傳輸,只要甲方讓乙方接受自己的說詞,便能稱得上是成功的溝通;但實際上並不是的,溝通是雙向、而互為主體的。

就算溝通不局限於文字的訊息傳遞,但也並不代表只要不擇手段地,讓對方照我所想的做就叫做溝通。因為這反映的是,我壓根不在意對方思想上的變化,只消在意如何讓對方照我所想的行事及思考。因此,甚至可能不需要有任何思想上的碰觸與交流,只需要給一點寄生於文字中的情緒即可。

就像是這類討論在此以文字為媒介表達,但文字也不只是文字,更可能乘載其他內容,讓最外層的資訊、及內部的價值(這樣的分層、分類是很不成熟的觀點,而且具備相當個人主義的色彩,我還在思考如何將社會結構的討論放入)得以被區分並分開檢視。

而檢視的當下若能進行修整與反思,……


嘿,你知道嗎?我寫到這裡已經漸漸不曉得自己在說些什麼了,晚睡對認知功能的影響比我想像中還大,真糟糕。雖然這招已經不是第一次用了,但今天就此打住吧。我不想要讓自己在這種狀態(連喝一大壺酒後,都沒有經歷過腦筋如此不清楚的狀態)下,留下任何可能讓我自己感到尷尬的孱弱論述。

總而言之,我發現我對於「溝通」的偏執,一方面是源於對於誤解的負面感受,另一方面搞不好是出自於對溝通過程中,暢玩以文字遊戲撥弄、調整、剪裁定義的欣喜。

今天這場文字遊戲,我提前認輸,希望未來有機會可以雪恥。


你現在正在閱讀的是我的「晚安日誌」,謝謝你讀到這裡。

「晚安日誌」起初是我在 Liker.Social 微網誌的基礎上,每晚回顧當日的心得分享。後來因為內容總是越寫越長,加上我想養成每天至少寫一篇文章的習慣,所以將「晚安日誌」移到 Matters 上來發布。

但「晚安日誌」並不是專屬於我個人的專欄系列文章。在此,誠摯邀請你一起加入「晚安日誌」的行列,把書寫變成睡前的儀式,把自己腦子裡的東西給掏空,然後結束獨特的一天。無論在 Matters 或 Liker.Social 上,只要在發文前加上「晚安日誌」的標籤即可,期待看到你的分享!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