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
BK

生命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學徒。 該學的不少,想學的更多。 Liker.Social: https://liker.social/@nsbh

晚安日誌:不是垃圾車

在我把想法寫下來的同時,事情也才再次在我腦中被梳理一遍,我也才有機會以較為平和而抽離的視角重新檢視一次。

晚安。

今晚我的情緒經歷一場震撼,我不確定這樣的情緒是從何而來。但因為這並不是第一次遇到類似的事,所以當有這麼大的情緒起伏,反而進一步讓我訝異到情緒足以掀起另一波漣漪。

就這樣每天寫晚安日誌已經到不曉得底幾天了(若以上 Matters 起算,今天是第 11 天),以往想刻意培養自己寫日記的習慣都以失敗告終,所以能繼續下去,讓我自己也頗驚訝;或許因為是在公開平台上發布成為促使我每天書寫的動力罷。但我也清楚,這樣的晚安日誌跟我自己的日記相比,內容肯定有不少差異。

就以我今晚的情緒風暴來說吧,我在日記裡可以盡情把各種主觀的判斷、情緒性的想法、事件在我眼中的來龍去脈鉅細靡遺地寫下來(我也很清楚自己在發洩情緒後一樣會再次後設地自剖),但我不會在 Matters 上指名道姓地把對方指認出來,然後把「罪狀」一一列出,把對方批評地體無完膚。

因為我也根本沒有想要讓對方難堪的意思,我曉得大家有各自的難處,本來就是有需要磨合的地方,不會事事都能如我預期般地發展,所以一有不順心,我即使有情緒,也盡量不粗暴地把責任歸咎到他人身上。

現在想起來,我認為自己「只不過」是需要一個能夠發洩情緒的管道,因為在我把想法寫下來的同時,事情也才再次在我腦中被梳理一遍,我也才有機會以較為平和而抽離的視角重新檢視一次。

不過,在持續寫晚安日誌至今,我也發現似乎有必要重新培養寫日記的習慣。畢竟兩者的性質還是有所差異,就書寫而言,也已經慢慢練習每天有固定產出了。是時候為自己的生活留下紀錄了。

在沒有日記的時候,我其實很難找到一個適當的情緒出口,最多就是在 twitter 的私密小帳中發洩,或是透過 instagram 的限時動態功能向朋友們表現自己的崩潰情緒,然後期待有人來關心我。但這樣實在不大好,一來情緒性字眼大多數人不喜歡(尤其事情又與他們無關),二來這對我而言也並不健康,因為我似乎無法自主排解強烈的感受。所以可以讓我寫大白話的日記就很重要了。

而無論是作為樹洞帳號的 twitter 、討拍用的 instagram,還是可以無拘無束大寫特寫的日記,卻還是帶來一個疑慮。那就是,這些說法肯定有或多或少不宜公開的成分,所以我只能在相對私密、安全的環境宣洩;而偏偏我可能還是會有需要對外說明處境的時候,我總不能也把心裡的大白話全數講出來吧?

前面提過,我認為情緒紓發的同時,我將有空間可以重新檢視整件事。但事實上,當我複述一次想法,其實也加強了我對該想法的信念。這使得事態陷入一種弔詭:我確實可以透過書寫來審度自己的利益得失,但那終究是內在的,對於我如何對外婉轉地輕描淡寫整件事情並沒有助益。

這便是我起初期待登上 Matters 後的晚安日誌可以扮演的角色,讓我可以雲淡風輕地把自己心裡的狂風暴雨給寫出來,同時提出檢討。但執行至此,我發現先不論自己心理的鑽牛角尖,讀者們畢竟不是在我日常生活中會認識的人,把我的境遇與心得分享給各位、同時避免誤解的方法只有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寫下來,但我不想這麼做,我猜你們也不願意。

晚安日誌不只是在倒垃圾,也不會有人想平白被人當成垃圾車,即使包裝再細緻、姿態再優雅,倒出去的那些,依舊是垃圾。


你現在正在閱讀的是我的「晚安日誌」,謝謝你讀到這裡。

「晚安日誌」起初是我在 Liker Social 微網誌的基礎上,每晚回顧當日的心得分享。後來因為內容總是越寫越長,加上我想養成每天至少寫一篇文章的習慣,所以將「晚安日誌」移到 Matters 上來發布。

但「晚安日誌」並不是專屬於我個人的專欄系列文章。在此,誠摯邀請你一起加入「晚安日誌」的行列,把書寫變成睡前的儀式,把自己腦子裡的東西給掏空,然後結束獨特的一天。無論在 Matters 或 Liker Social 上,只要在發文前加上「晚安日誌」的標籤即可,期待看到你的分享!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